尚一心 艺术“玩”童
尚一心在工作室
用微信联系尚一心约采访,从朋友圈发现他刚去了迈阿密看艺博会,时间不凑巧,听说10号之后离开那里,让人舒了一口气,随后他又说“之后去纽约,23号回,纯粹去玩儿”。他似乎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如同当初去欧洲游学与顶级艺术大师作品近距离接触的那段日子。而灵感也许会在不久之后再次不期而遇地来敲门。顺势而为、平和是他面对创作保持的心态。“好玩”也成了他进行创作唯一标尺。
原来艺术可以“很自由”
原来艺术可以“很自由”
尚一心1980年出生于温州,从小学习绘画,顺利地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之后继续在本校读研究生。当时国美油画系刚刚分了工作室,院系本身也处于研究方向的初级探索阶段,他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大型主题性历史绘画”,但他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任何艺术实践,“模式化的学院教育当时对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创作和生活完全脱节”,尚一心说。2005年读研究生一年级,有机会到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做了三个月交换学生,而这三个月对他的影响无疑是深入骨髓的,像一张能量巨大的多米诺骨牌产生了连锁反应,一直引领他走到了今天。
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看了很多展览之后,他发现国外艺术家做艺术的自由态度与国内教学完全不同,创作可以有自己的方式、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并无限挖掘,他的视野和空间被打开。其中威尼斯双年展对于学生时代的尚一心是新鲜和富有活力的,弗洛伊德的大型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上百件一辈子探索的东西——一辈子在一个主题上像数学家和科学家一样在做艺术,这两股力量凝聚在一起对他的触动很大,后者的影响和震撼力会更大一些,而弗洛伊德也是目前为止尚一心最佩服的艺术家,没有之一。
学生时代的欧洲之行所见
图像式的个人抒发到关注“时间性”
80后艺术家的鲜明特征之一莫过于不同程度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回国之后他的创作相比较之前更自由了。当时用类似photoshop中复制、粘贴的手法,做了一批元素拼贴的作品,每张画面都有一定情节。这是他当时看问题的角度,也是感兴趣的方面。其中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将一件张晓刚画博士的学生脸数码化,变成马赛克形状,巨大的眼镜中有两张图片,里面是谷歌搜索中输入的“浴女”显示出来的结果——有安格尔古典主义的代表性油画、色情图片等等,他将二者放在眼镜镜框中形成一种对峙。这个时期他的创作都是表现一个题材或体现他对个人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的某种看法。
随后他对绘画中的时间性这一主题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发现一个问题或者主题抛出去,无法进行深化,觉得很散,也是在那个时期很随意地转变,觉得做不下去了、或者别的更有意思,转变没有任何障碍。”手动、浇花用的压力喷壶成为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主要工具,在画布上试验各种效果:将画布竖立起来喷、喷壶与画布呈90度角;画布平铺于地面、喷壶在上方呈点状喷洒,并尝试叠加各种瞬间。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批黑白色系的作品,画面中仍有微弱形象,有光束和类似于下坠的点,“时间性”的概念被注入作品。
2007年作品《套圈》
在空间中发现“阴影” 重回画面后做减法
尚一心从2008年开始参加一些展览,但他认为“只是找个地方把画挂起来”并未从中获得任何营养。“当时更多的是希望参与到空间当中,于是做了一些现场方案和灯光装置,逐渐对灯光、影子和物体三者的关系产生了兴趣,觉得很好玩。”这时期他在LED灯上下了一些功夫,比较成熟的一件作品曾在北京索卡和上海外滩18号展览:一部摇摆的灯光机器,墙上一堆矩阵,每块石头产生两个影子并随着灯左右摇摆。
灯光装置作品《组织悬浮在空中》
之后,他将兴趣点集中到了“阴影”上,希望灯光阴影可以再次回归画面,采取的方法是干净地去处掉画面元素,而没有意义又可代表任何东西的几何形状——“正方形”正是他最终提炼出的元素并呈现在画面中新的主角,作品丝毫不参与叙事、抽象、理性,俨然科学实验或者在玩数学游戏。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尚一心”展出的八件2013年创作的最新作品即是他对这一主题和线索的集中梳理与探索。
北京公社个展之前的阶段所创作的作品
“抽象”仅是一个切口
抽象作品画面中不具备具体物象,也不安排故事性情节,更多的是体现一种逻辑和秩序。而对于创作的灵感是源于创作语言本身还是外部世界带来的不同刺激,他认为无法清晰划分为来自某一特定领域,生活的大环境都会产生影响,“再跳也受地心引力控制”这一回答来得倒是够形象。“创作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时期的转变都显得有些随机,这样也凸显出好玩。”
他称自己不太理解抽象艺术,认为所有关于艺术的东西都是艺术工具和语言本身的探索在内,更多的是别人把这些归为抽象,被贴上“抽象艺术”或者“抽象艺术家”的标签他的态度是不介意、也无所谓。“一切抽象、具象、装置、雕塑等等,都是艺术家拿来表达的工具,当中有可进入的点,这只是一个切口,面对艺术的汪洋大海先找到切口,进去之后需要在里面慢慢摸索。也没从纯抽象考虑这些事情,包括现在的作品也是从前期灯光装置发展过来的,只是把方格子元素提炼出来,做了一批形式感比较强的东西。”问及创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他的回答有些过谦:“还没开始呢,哪来的瓶颈?顺着这个切口下去,里面还有很大的区域可继续探索。”
2013年北京公社《尚一心》展览现场
《221-90-2000》,丙烯,浓缩墨水作于亚麻布上 ,200 x 200 cm,2013年
树都高,森林也就高了
尚一心不会严格限定作品的创作数量,他认为状态和想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对于作品价格以及什么群体在收藏他并不关心。更喜欢商业画廊的推动还是参加美术馆展览,他并没有太多概念,“创作是我该去关心的事情,有展览就参加,水到渠成”。正是那次在北京索卡展出的灯光装置吸引了冷林的注意,两年后北京公社开始正式地与他合作。今年北京公社参加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带去了他的三件作品,据他自己讲销售还可以。近期在迈阿密当代艺术美术馆展出的鲁贝尔家族收藏展“中华廿八人”,他就是其中一位参展艺术家。鲁贝尔夫妇做展览的方式即是购买,这一购买行为也是通过尚一心目前唯一有合作关系的画廊——北京公社来实现。在香港和迈阿密展出的作品都是此前创作的抽象方块作品。
国内近些年越来越呈现各种风格、主题的艺术,尚一心认为这种丰富的面貌自己都非常喜欢。同龄的年轻艺术家充满了活力,他乐于参与交流。“做不同线路人的更多了,网撒得更大了,这个东西好玩。”
对于80后竞争是否激烈这一问题,他的回答首先是“激烈”,他认为这样的面貌促成中国当代艺术向前走,希望看到圈子中优秀的艺术和艺术家出现,“所有的树都长高了,树林也就高了”是极为恰当的类比。这不失为一种自信、豁达与开放心态的自然流露。“同时,每个人终将回归到个体在做什么、线索是什么、如何更强大自己的线索。所以做艺术的时候也不会想到激烈与否。”
近期他的创作都将围绕“方格子”这条线继续展开。美国行之后他将转换思路,慢慢消化以便对今后的方向看得更清楚。
(文中图片由尚一心、北京公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