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品牌展之于画廊

作者:王丹艺 2014年4月15日 专题话题
2013年杨画廊的“绘画课Ⅲ:基础与极限之构”
2013年杨画廊的“绘画课Ⅲ:基础与极限之构”
系列展的频繁出现,催生出“品牌展”的话题方案。虽是笔者单方面的构思,但在采访过程中,画廊主都纷纷认同旗下每年固定的主题展览能够代表画廊,成为独家品牌。随着采访的深入,品牌展脱离了字面上的局限,被赋予更深层的定义。
 
不似外表这么简单

品牌展似乎始于画廊某一方向的研究:偏锋对抽象艺术的推广,杨画廊对艺术某一领域的探索,那特画廊针对西南艺术市场的培养计划,博而励画廊对85前艺术脉络的梳理等。而这类无法一言蔽之的项目需长时间探索,那么,由此的展览便在时间流动中构建出自己的个性。 “可能大家会认识杨画廊,就是做‘绘画课’的。”画廊主杨洋的这番话,毫无疑问,道出了绘画课的品牌效应。而最初,她并没有想到绘画课会成为杨画廊的品牌。2011年,参加了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杨画廊正好有个邀请藏家参观画廊的VIP活动。为此杨洋找到了鲍栋,将他当时对绘画的研究实体化了。“那我想,那些藏家是去看绘画的,那就做一个绘画课。这里面有种潜在的,给他们上课的意思。”鲍栋谈到。展览效果合乎人意,双方也表示愿意合作,将展览进行下去。虽是与策展人合作而成的系列项目,但逐渐成为画廊为人知晓的系列展览,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画廊捋顺了往后的规划。笔者最初认为“绘画课”会一直延续下去,至少在近几年是不会有所改变的。但在采访杨洋的时候,得知2014年的绘画课将是最后一堂,感觉有些意外,担心品牌展的话题无法实施。为此迫切想知随后是否还会继续开展这类展览。杨洋表示,这类展览的反响不错,接下来会转为探讨新媒体艺术。同样,画廊会与一位策展人合作,连续策划一个主题的项目。或许接下来,观众会记得杨画廊就是做新媒体艺术的。品牌不再特指某个系列项目,这成系统的展览模式才是杨画廊的独家品牌。
2014年偏锋新艺术空间的“A A第七回:聪明坏了”
2014年偏锋新艺术空间的“A A第七回:聪明坏了”
而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创办者王新友在考虑“A+A”,“图画手工”与“抽象艺术”时,都是基于2006年的艺术市场。“当时,尽管当代艺术市场火热,但除了星空间以外,几乎少有画廊成体系推广年轻艺术家。”王新友说道:“所以我觉得更应该给年轻人机会,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至于“图画手工”,则是由于当时少有机构与藏家重视架上绘画以外的艺术形式。而“抽象艺术”系列展览举办至今,可以说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的招牌。王新友回想,那时抽象展览很少,并不受关注。“抽象是中国一直忽略的一个绘画种类。所以偏锋成立之初,我就酝酿思索着这些展览。”三个展览一直伴随着画廊的成长,延续至今。当然,现在看来,上述三个板块都不缺乏关注度。王新友并没有担心展览会因此受到观众的冷落。他表示所做的一切都源于热爱,而不是因为市场的好坏而有所动摇。“在我们的这三个品牌展中,我们注重的是挖掘,而不是拿来主义。”类似的还有佩斯北京每年开展的“北京之声”。

除了挖掘艺术家或深究于某一艺术领域,成都那特画廊开展的“微图盛景——中国当代小幅作品收藏计划”却从市场的角度入手。相较于北京、上海,成都的艺术活动比较少,艺术氛围较为安静。但那特画廊的负责人吕婧表示,当地的群众对当代艺术还是比较关注。通过“微图盛景”,全国各地的新锐艺术家作品将汇聚于此,进一步活跃西南地区的艺术市场。就“微图盛景”而言,小幅作品与收藏计划的字样直接显示与销售有关。“以小幅作品为主的初衷是因为它在价格上相对低一点。”吕婧解释道,“这主要是为那些初次进入艺术市场的,开始尝试收藏艺术品的人群所考虑的。”虽说主要为当地的艺术市场出分力,但展览也致力于将圈内比较活跃但在成都曝光较少的艺术家介绍给大众。
2013年佩斯北京的“北京之声:我的伙伴”
2013年佩斯北京的“北京之声:我的伙伴”
从一个点出发,向外扩散

即便形式新颖、内容诱人,但年年必推的展览是否会变得不那么新鲜,令观众产生一丝厌倦呢?画廊主们对此不以为然。偏锋新艺术空间的系列展览既有王新友亲自操刀的,也有邀请策展人合作的。王新友表示,更多人参与进来能扩大观察视野,改变观看角度。例如,今年偏锋新艺术空间邀请鲍栋掌舵第七届“A+A”。采访之时展览还未开幕,笔者并没有细想其中的不同。但随后亲临现场,鲍栋独有的策展风格令“A+A”活泼了不少。因为他无心的“误读”,把以AA制这一通过多人参与来强调展览丰富性的形式理解为“Artist+Artist”这一强调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式,为展览添加了新意。而且,对某一领域的持续性探索也会在无意间产生其它的可能性。“举办了‘图画手工’以后,我觉得铅笔这个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王新友说道,“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推出了‘我,铅笔’的展览。”解决了老问题,又来了新问题,持续性的探索并不枯燥。更何况能从中结识到新人。通过“绘画课”,成立不到五年的杨画廊从中结识了许多以前没有关注的艺术家,发现了不同艺术家的不同创作状态。

或许这些新发现,新特点并不能完全说明品牌展与其他群展的本质区别,但鲍栋的一句话却肯定了品牌展的意义。“画廊虽说是一个市场机构,但是有方向感是明显不一样的。”鲍栋说道,“一个画廊连续不断地朝一个方向探索,会令媒体、艺术家、藏家感觉到它的态度。”通过系列展,它们开始主动面对艺术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不是被动地作为市场中介物,消耗艺术家。

偏锋新艺术空间与杨画廊的品牌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将问题明确提了出来。但还有一些画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去一直在做,潜在地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如博而励画廊,通过不同案例梳理出八五前的艺术发展脉络。又或是长征空间,历时4年研究而最终呈现的的“胡志明小道”。随着采访的深入,品牌展不再是笔者原以为的,仅是定期举办的系列展览,它冲出了字面狭窄的定义,获得了更为宽广的意义。它代表了画廊,是画廊学术建构的的外在表现。

(图/杨画廊 偏锋新艺术空间)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