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编辑:Elsa图片提供:艺术家本人 2023年9月4日 专题人物
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格林伯格谈论雕塑的“自足性”时认为,一件雕塑作品与一幢建筑不同,只需要承受它自身的重量,也不需像绘画那样建立在别的东西之上,这彰显出雕塑作为视觉艺术代表的地位和力量。那么,今天的艺术家们如何看待雕塑、用它来做些什么呢?
 
在旅英艺术家凌思翰(b.1996)的眼中,雕塑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借助这个媒介在三维的空间中绘画,引领观众亲密接触作品并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观看、触摸、感知。
——编者按
 
 
艺术家凌思翰
艺术家凌思翰
 
 
在地化与多感官
 
 
2023年成都双年展平行展“造园”于7月14日在中意文化交流城市会客厅开幕。本次展览呈现十四位艺术家面对城市化进程给出的不同反应,他们结合现场环境进行“在地化”创作,在这片共享场域,把“造园”从一次具象的行为描述转化为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话题思考。
 
其中,凌思翰的参展作品《石之锚》(2020)方案包含一对两个,六棱柱体的雕塑。每个柱体的侧表面都以雕刻的手法使其微微隆起,以强化雕塑的膨胀体积感。作品材料主要采用蜂蜡,蜂巢, 混凝土和岩矿。

《石之锚》190cm×150cm×50cm 雕塑 2020
作品展示在 2023成都双年展,中意文化中心
《石之锚》190cm×150cm×50cm 雕塑 2020
作品展示在 2023成都双年展,中意文化中心


“以造园的概念构成的边界当中,⽔的存在是流动的波。”在这次创作中,凌思翰的兴趣是去构想:在这样的⼀种⽣态中,如何留下⼈为介⼊的注脚。是持有⼀种不确定性的态度随波逐流?还是选择在流动当中,耕耘相对的确定性并栖?通过将矿⽯,蜂蜡和蜂巢等天然材料杂糅在混凝⼟中进⾏雕琢,他尝试在流动的“⽔之园”中寻找建构性的“⽯之锚”。

有趣的是,凌思翰希望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方式不光是视觉性的,还触及身体和其他知觉的参与——比如嗅觉。他在《石之锚》的雕塑中使用了蜂蜡,阳光的暴晒使得它会融化、流动,和园林水潭形成应和,同时散发出清新的气味。观众可以拾起地上的蜂蜡碎片,收藏它,体会它柔软的触感……
 
在这次“造园”展览企划中,凌思翰通过大地艺术的属性明确了“社区性寻根”的意图,获得了很多家人、朋友和邻居的帮助。社区性的交流孕育出奇妙的创作灵感,是彼此的对话和合作完善了这个项目。
 
从本科雕塑系的日常训练,到研究生时期纯艺专业的深造,凌思翰的创作总在强调“在地性”,他擅长考究作品与土壤、人之间的联系,并让展览本身的空间和时间相互合作。
 
在今年的伦敦个展“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中,凌思翰的装置作品《The Cabinets of Enigma》和《Customisation of Standardisation ll》探讨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和物流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传播中的角色。
 
《The Cabinets of Enigma》(迷之橱柜)隐藏在由⾦属泡沫垫构成的⼀堆暗箱中,是凌思翰过往作品的⼀系列元素的组合,包括: 包装用塑胶花⽣、循环播放Steely Dan的歌曲《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的扬声器、在⿊暗中发光的3D打印雕塑和⼀把钢尺。
 
 
《The Cabinets of Enigma》180cm×150cm×85cm 装置 2023
《The Cabinets of Enigma》180cm×150cm×85cm 装置 2023
 
 
《Customisation of Standardisation ll》(标准化的个性化)这件装置展示了7本启发艺术家策划这场展览的书,它们在亚马逊上售卖,又被运送到展览场地V.O Curations Tower Bridge,由运送的包装以书皮的方式重新包裹,供参观者在展览期间阅读。
 
 
《Customisation of Standardisation ll》尺⼨可变 装置 2023
《Customisation of Standardisation ll》尺⼨可变 装置 2023
 
 
与之呼应,展览空间的墙上雕塑《Canis Major》呈现了7张卡片(艺术家的多功能创作工具),卡片的局部被相同颜色的墙漆以不同的方式涂抹其大部分表面积,并留白不一样的局部。这些被掩盖本来制式的卡片状产品, 对艺术家来说,象征了个体性被全球化经济同质化后的解放——“在虚构的私⼈空间⾥,⼀个虚构的⼈读特定的书,穿特定的⾐服,睡特定的床,照特定的镜⼦,携带特定的ID,⽣活在⼀个不确定的24/7世界中。”
 
 
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Canis Major》75mm×57mm×1mm×7 墙上雕塑 2023
《Canis Major》75mm×57mm×1mm×7 墙上雕塑 2023
 
 
父爱魔药
 
 
凌思翰对“个体性”的理解和重视,还可以体现在《Paternal Potion》这件作品中,他习惯把这个系列翻译为“父爱魔药”。
 
凌思翰的父亲早年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但在一次比赛中受了伤,最终因膝盖韧带断裂而退役。多年来父亲受到旧伤的困扰,自学了很多治疗病痛的方法,“无论是涂药膏或按摩,他经常以运动员老将的身份给我传递一些经验知识”,其中有一种叫百多邦的药就成为了凌思翰记忆中与“疗愈”有关的符号,这也是他选择药膏这个介质来完成作品的原因。
 
 
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凌思翰用父亲的药膏涂抹自己的身份证,并用建筑材料把它埋在展厅的墙面上,卡片上只留下模糊的只言片语,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特定物”的定义,留下艺术家冰山一角的美学,拥抱人们的曲解并产生新的解读……在展览的语境下,他开始思考自己作为旅英的青年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又有多少成分来自于外界的无意识催化。
 
 
《Paternal Potion》75×57×1mm 装置 2022
艺术家的身份证涂上运动伤抗⽣素软膏
作品展示在Set空间
《Paternal Potion》75×57×1mm 装置 2022
艺术家的身份证涂上运动伤抗⽣素软膏
作品展示在Set空间
 
 
除了以经验主义的角度理解个体性,凌思翰也会及物地考虑场所的语境和在地性。他的装置作品《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2022)曾在伦敦Filet画廊展出,展览空间过去是一家肉店,之前又是一个网吧,再之前是一间办公室。他把墙面上的一块砖敲了下来,一层一层把墙皮磨透,再用浮雕的方式把蓝色粘土贴在原先正方形的砖处。前来参观的观众能够在蓝色的粘土上留下自己手指或物件(戒指)的印记。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25×25×1cm 装置 2022

画廊空间的墙,油基粘土
作品展示在Filet画廊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25×25×1cm 装置 2022
画廊空间的墙,油基粘土
作品展示在Filet画廊
 
 
磨透的墙皮和涂料的层次表现出空间背后的历史,重生的墙面又从观众的身份和印记上借来他们的意志。凌思翰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抽象的概念探讨怎么激活空间更大的可能性、这个空间未来的身份是否能够产生新的作用。
 
这件作品的取名灵感来自于当地婚礼上听到的一句话。英格兰民谣说,新娘出嫁要带五样东西:一旧、一新、一借、一蓝、一银质六便士。(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her shoe)婚礼上的旧物,代表着家族传承,象征着长辈的祝福。浪漫的歌词偶然地揭示着凌思翰作品的构成,“这些结构体现了我在作品与观众和空间互动上的一种偏好,与空间的互动就是在递进和探讨它的历史和语境。”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细节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细节
 
 
凌思翰的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作品多围绕跨文化的话题展开,通过无意识的观察与体验生活中的不同事件,以抽象的行为方式探讨文化的流动性。然而,这位艺术家的视角并不着眼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关注于那些个人生活中的微观细节和能激活他幽默感的东西。
 
当代艺术早已无声地走进凌思翰的生活方式,如地下菌丝网络般地孕育着每一个荒诞而意味深长的念头。多元文化的每一次交染合作,正在唤醒他的多重感官,也唤醒他对自己、对雕塑媒介的新的认知。
 
 
《Quintuple Fingers-crossed》1800×2100×1550mm
雕塑 夜光 3D打印 2022
作品曾在Bussey空间展出
《Quintuple Fingers-crossed》1800×2100×1550mm
雕塑 夜光 3D打印 2022
作品曾在Bussey空间展出
 
 
“误读并不是坏事”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石之锚》这件作品和您之前的创作实践是否有联系?
凌思翰(以下简写为凌):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避免地要讨论一下我自己平时的创作路径。我大部分创作在探讨人的经验知识,这个概念相对于人的理性知识,所以是一个理性论与经验论之间的对比。具体来说,我很感兴趣文化之间的对话和转译以及如何以经验与直觉的方式重构对一种文化的引用。
 
比如我们在传递文化信息的时候,无论是跨文化还是内文化,在当下的网络媒体上经常会出现信息的扁平化和一种扭曲或误读。这种误读并不是坏事,我认为它是一种中性的或者积极的事情,所以我会尝试把它看作一种自然的演变,一种语言上的演变、诞生新的经验知识的演变,并且它有益于文化传播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所以,之后的一些作品我也会从这个角度介入。
 
回到《石之锚》这个作品,我认为本次的展览有“大地艺术”的属性,我自己的创作都比较注重“在地化”, 所以我会更多考虑作品与土壤之间的联系,让作品的取材和后续变化都更贴近场所的视觉环境和气候变化。而这次的项目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种社区性寻根的意义。创作过程当中,我的父母,还有一些来自当地的朋友和邻里,也加入了制作和策展的过程。我尝试用一种简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了我创作的视角,也吸纳了他们作为素人的见解,因地制宜地拓宽了方案。所以,这次项目对我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将非艺术的经验知识转译到我的艺术语言中的尝试。
 
《石之锚》细节
《石之锚》细节
 
 
Hi:请介绍一下展览“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凌:整个展览“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由几个中心的概念串联而成,比如“机动性”——“轻便”和“机动性”贯穿了我近年来的很多作品,因为我会考虑“压缩-再展开”的过程:一开始是文化信息从一个地方被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过程中信息的扭曲和流失就是它的一种压缩;然后人们对它的误解和再补充,就是一种展开。我把这个抽象的过程转变为物理性的过程。其中,我使用了很多轻便的物品,比如充气材料、纺织品等。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展览现场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展览现场
 
 
Hi:谈谈装置作品《The Cabinets of Enigma》和《Customisation of Standardisation ll》的创作思路。
凌:《The Cabinets of Enigma》迷之橱柜,相当于我之前使用过的元素的一个嘉年华,有现成品拼接的感觉。作品的主体由金属颜色的泡沫垫构成,原本被用来在地上平面式地拼合,我用了立体式的方法把它拼成了有六个面的小盒子,每个盒子里面都有我之前用过的材料。开展当天正好是愚人节,盒子里正在播放一首很符合展览文本语境的歌曲《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这首歌里有一句有名的歌词“The world become one Saturday song /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这是一个诗意的说法,而我能从中联想到全球化让世界相连在一起的现象。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展览现场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展览现场
《The Cabinets of Enigma》细节
《The Cabinets of Enigma》细节
 
 
正是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开始考虑信息传播的轻便性和作品运输的轻便性。当不同的文化开始相互融合,艺术作品开始进入国际物流,人们会寻求一种更简练的传达信息的方式。在作品《The Cabinets of Enigma》中,我用了雕塑的手法,以三维的方式去思考二维的东西。
 
《Customisation of Standardisation ll》翻译过来是“标准化的个性化”。亚马逊平台的售卖展现了一种知识与信息价值的扁平化、同质化,给书本穿上亚马逊的“贴身外套”又在强调一种个性化,我的意图就是要重现这个过程。标准化生产的书和包裹,它们的形制被改变,以榫卯结构重新组合,也是抽象变为具象的一种个性化。而这七本书的内容其实都与我最近做的作品,尤其是这次展览相关。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展览现场
“Only A Fool Would Say That”展览现场
 
 
Hi:谈谈装置作品《Paternal Potion II》的创作灵感。最初的版本《Paternal Potion》,在自己的身份证上涂抹药膏又是为何?
凌:这要从第一个版本《Paternal Potion》说起。当时的展览是在一个节日开幕的,好像是父亲节或母亲节,展览主题就叫做“家庭教育”。大部分参展艺术家都讨论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要在展览中讨论我和家人关系的一个契机。
 
 
《Paternal Potion II》75×57×1mm 装置 2023
艺术家的多功能工具,涂有他父亲用于治疗运动损伤的抗生素药膏,静置在食物托盘上。
《Paternal Potion II》75×57×1mm 装置 2023
艺术家的多功能工具,涂有他父亲用于治疗运动损伤的抗生素药膏,静置在食物托盘上。
 
 
身份证作为代表我个体性的一个最直接的符号,被我埋在展厅的墙里,成为这个展览平面白盒子空间里的一个锚,然后再用我父亲的软膏去层层叠加,慢慢成为墙体的一部分。这个行为本身就解释了受到先辈的庇佑,去寻求自我疗愈和扎根、寻求“锚”和稳定性的过程。而从身份证到多功能工具, 体现了从我的个体性到一个产品的个体性,一方面它们卡片状的视觉经验是相连的,另一方面都蕴含着对个体性的思考,所以才运用相同的模式和手法对这两个主体进行修饰。
 
Hi:《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这件作品在展览时邀请观众⽤⼿指重塑粘⼟,为艺术空间增添新的记忆。类似这样互动性强的作品还有很多。对此,你希望自己的作品和观众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凌:那是一个在美术馆里的关于建筑的展览,我介入这个展览主题的角度是去探讨它成为美术馆之前的楼房和空间本身的建筑身份。我在那个展览里创作了两件作品都与展场的空间属性有关。其中,《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其实是当地婚礼上总能听到的一句话,由年长的女性对穿婚纱的新娘诉说。我一直都不太明白她们引用这句话的准确含义,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趣,刚好我的作品自带这句话中的四种元素,所以就用它做了标题,在荒诞性上成为了我对自己的一个补偿。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则是受到我雕塑背景的影响,希望人们与作品互动的方式不光是视觉性的,还有身体和其他知觉的参与。
 
 
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Filet Smile》尺寸可变 装置  2022

印刷的乙烯基贴纸,画廊空间的玻璃窗 
作品展示在Filet画廊
《Filet Smile》尺寸可变 装置  2022
印刷的乙烯基贴纸,画廊空间的玻璃窗 
作品展示在Filet画廊
 
 
“创作灵感来自于好的工作习惯”
 
 
Hi:你认为自己作品中的“俏⽪和荒诞”可能来源于什么?
凌:以前我个人在艺术创作上其实更喜欢宏大、凝重的美学,包括我几年前的作品《Relentless Mobility》(不停歇的机动性),要用大量的材料和宽阔的场地,同时有好几种体裁, 既是雕塑,又是表演,还有身体互动……我当时喜欢大制作,是因为我认为观念艺术和当代艺术要成立就需要一定的规模支撑。但是渐渐地,毕业之后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和不同的艺术团体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模式后,我发现当代艺术在我的生活里变得平常了。我不再需要急迫地为它找一个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是更润物细无声的,从不起眼的地方慢慢诞生出来。慢慢地,我便能够通过更自然和直觉式的方式去探讨那些让我“发笑”的事物。
 
 
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Relentless Mobility》视频  2021
12min【https://vimeo.com/581783404】

充气床,印花羊毛,真丝,夜光刺绣,着装工人表演
该作品曾在Palfrey画廊展出
《Relentless Mobility》视频  2021
12min【https://vimeo.com/581783404】
充气床,印花羊毛,真丝,夜光刺绣,着装工人表演
该作品曾在Palfrey画廊展出
 
 
Hi:雕塑系的学习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看待雕塑这一媒介?
凌:我觉得雕塑就相当于在空间中绘画。在真正学习艺术之前,我并没有试过在三维立体的地方画画,所以就想去探索这个媒介。雕塑和绘画之间存在一种维度的变化,我现在创作中所思考的“多感官”、让观众亲密接触作品、从空间中的不同距离观看等,都来源于雕塑带给我的思考方式。
 
Hi:你的创作受过哪些艺术家的影响?
凌:我特别喜欢奥拉维尔·艾利亚松和安尼施·卡普尔,他们能够更好地诠释我在早期喜欢的宏大叙事,那些更加永恒和深刻的主题,包括达明安·赫斯特也是。但现在我会更喜欢对具体事物和文化语境的探讨,他们来自更中坚力量,如英国艺术家埃德·阿特金斯、越南裔丹麦艺术家傅丹;我还喜欢影像艺术家帕特里克·戈达德和电影导演洪常秀。

Hi:平时,你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些方面?
凌: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规律。在该想的时候想,不该想的时候完全不去琢磨,该忘记的时候就忘记。一天中创作灵感汇聚的时间点,可能是在泡澡的时刻。
 
Hi:在创作方面,未来一年的规划是什么?
凌:我现在主要的创作都在伦敦,目前正在和一名伦敦的犹太艺术家詹姆斯共同运营一个影像座谈会的项目,旨在探索对于时间媒介的喜好。我们会邀请艺术家过来放映或者分享他们的时间媒介的作品,包括表演行为艺术一类的或者一场对话、影像、创作演讲……也会每月邀请一些观众来座谈会互动反馈。如有感兴趣的艺术家或文化工作者欢迎来联系我们。我们会以一种游牧性的艺术组织风格,找特别的空间和艺术机构合作。今年下半年,我的个人项目也会在英国或德国参与一个群展。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我还会在伦敦举办一场个展。
 
 
艺术家简介
 
 
凌思翰的创作实践植根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化之间的对话和转译。在对于⽂化多样性的关注中,热衷于探索从⽂化交流中衍⽣出的观者的新形式的经验知识;作品形式在装置、散⽂影像、⾏为表演和对话艺术之间穿插。此外,他经常以俏⽪和荒诞的⽅式,通过改变熟悉物体的原本形质来重构⽂化引⽤。
 
凌思翰2019年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2021年研究生毕业于伦敦金史密斯大学纯艺术系。他的作品曾在英国、中国、韩国和法国展出。他最近在英国的展览分别在V.O Curation(2023)、P A L F R E Y 画廊(2022)和伦敦的瑞⼠教堂艺术中⼼(2021)举⾏。
 
 

相关展览

造园
日期:2023年7月14日 - 2023年10月14日
地址:中意文化交流城市会客厅
凌思翰 流动的雕塑与个体经验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