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婕 未雨绸缪的实力派
“玉衡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于佳婕
从2006年至今,于佳婕用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研究员到艺术总监的身份转换。她说,在中国,“策展人”只能称为“策划人”,艺术则是一场共谋。在这个游戏里,洞察力、敏锐度以及判断力,是可否胜出的关键。 “玉衡艺术中心”的成立,则是一次关于中国新水墨的“策划”:起势,定向,同时也承担了一份共进退的责任。
从“策展”到“策划”
2006年,23岁的于佳婕在北京当代艺术馆的项目“水墨”中担任研究专员,那时还未涉及策展的事项。实验水墨是项目的核心,她由此了解到谷文达、徐冰及王天德这些践行者的成就之所在。各种面貌的“水墨”背后,是对传统在不同角度及理念上的秉持,践行中获取的真知,才足以清晰可以规划的未来。
真正涉及空间运营的事情之前,于佳婕所做的都是独立的展览项目,其中并未牵扯太多的资本运作。但对她来说,国内的“策展”只能被称为“策划”,这里的项目资金,以及话语权的建立都无法独立,又谈何真正的“策展”?从美术馆里的专员,到独立空间的总监,这其中有着对环境认识的转变,也同时完成了兴趣与事业的契合。被管理者的局限与被动,逐渐在项目的践行中转变为管理者的主动与担当,她在阶梯式的道路上,步步为营。
2013年,玉衡艺术中心正式筹备,对于佳婕来说这正是一个独立的项目,比起无异于公关的画廊经理,她更愿意把热情投入到与艺术有关的展览项目和空间运营中,这是在川美时就有的责任感,也是从小学习音乐、绘画时,对创意性工作充满兴趣的天性使然。说起现在玉衡艺术中心未来的计划,她条理清晰地摆出了今年将要实现的六个项目,让我暗暗惊叹的还不仅于此,她对机构长远发展的把握,以及对水墨发展的洞察都狠准有力。这是一个从学术派走向学术和市场兼收的“策划派”的七年,而如何面对未来,则是这是我更加关心的问题。
鸿蒙变玉衡艺术中心开幕展
“新水墨”的定位
玉衡,这家自2008年起成立的文化公司,一直以基金运作的方式参与着新水墨市场的建构,今年能在台前绽露实力,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于佳婕说玉衡在艺术中心成立之前,还是幕后的角色,许多的资金从2008年开始便注入到新水墨的环节,但由于没有媒体宣传,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展览项目,以至于无法迈入博览会的门槛。今年4月19日的展览“鸿蒙变”是“玉衡艺术中心”的首展,同时伴随其中的还有外资的进入,由此玉衡文化有限公司成为“中外合资”,除了在本土的生根发芽,有了更多与国外机构合作的契机。
谈及“新水墨”,于佳婕坦诚已看到了高温后的调整,她说2015年底将会到来。因此,如何选择艺术家成了机构长远发展最基本的问题。玉衡将主要视野集中在70后的艺术家身上,他们画风稳定,语言成熟,加之市场的空间让许多资本都虎视眈眈。在已代理的艺术家中间,党震似乎已经成了备受瞩目的新星,而谈及更具体的标准,于佳婕简洁而快速:一、中等的作品价位;二、普罗大众都看得懂。
电话那边的她,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将个人对空间如何走得长远的思考娓娓道来:业内的口碑、水墨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利润的回馈。这快速简洁的回答,让我开始再次重新审视电话那边的于佳婕,83年出生,喜爱画画,没有停歇的忙碌中时常回望着川美的过往。今年艺术北京的“新水墨论坛”是玉衡对水墨发展承担起更多责任的起始,接下来的六个独立的项目更让我们对此抱有期待。
玉衡,这家自2008年起成立的文化公司,一直以基金运作的方式参与着新水墨市场的建构,今年能在台前绽露实力,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于佳婕说玉衡在艺术中心成立之前,还是幕后的角色,许多的资金从2008年开始便注入到新水墨的环节,但由于没有媒体宣传,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展览项目,以至于无法迈入博览会的门槛。今年4月19日的展览“鸿蒙变”是“玉衡艺术中心”的首展,同时伴随其中的还有外资的进入,由此玉衡文化有限公司成为“中外合资”,除了在本土的生根发芽,有了更多与国外机构合作的契机。
谈及“新水墨”,于佳婕坦诚已看到了高温后的调整,她说2015年底将会到来。因此,如何选择艺术家成了机构长远发展最基本的问题。玉衡将主要视野集中在70后的艺术家身上,他们画风稳定,语言成熟,加之市场的空间让许多资本都虎视眈眈。在已代理的艺术家中间,党震似乎已经成了备受瞩目的新星,而谈及更具体的标准,于佳婕简洁而快速:一、中等的作品价位;二、普罗大众都看得懂。
电话那边的她,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将个人对空间如何走得长远的思考娓娓道来:业内的口碑、水墨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利润的回馈。这快速简洁的回答,让我开始再次重新审视电话那边的于佳婕,83年出生,喜爱画画,没有停歇的忙碌中时常回望着川美的过往。今年艺术北京的“新水墨论坛”是玉衡对水墨发展承担起更多责任的起始,接下来的六个独立的项目更让我们对此抱有期待。
玉衡艺术中心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