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

作者:滕昆图片提供:八大画廊、平艺术、山艺术、索卡艺术中心、亚洲艺术中心 2015年3月30日 专题话题

或许,叶启田的这首《爱拼才会赢》是唯一一首所有大陆人都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曲。大浪淘沙,留下的总是经典。大陆与台湾,就像普通话与闽南语,都在同一个系统里面,又横亘着难逾越的鸿沟。不过,从早期各自不同的发展境遇,到信息交换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大陆与台湾在很多地方越来越像,相互取经。艺术也是。

爱拼才会赢

开拓者——中国一定会是艺术的大国

 

2001年,时任台湾画廊协会常务理事的索卡艺术中心负责人萧富元在台湾画廊协会的会议上,提议台湾画廊关注大陆,进驻大陆。几乎是一边倒的,正在面对不景气的市场现状的画廊同行们提出着反对与劝阻。大陆空白的艺术市场是台湾画廊主们眼中不可能生出绿洲的荒漠,有人劝萧富元,“去大陆,三年内你一定会关门再回来”。

萧富元说,“虽然看不到大陆的希望所在,但是在台湾不是也看不到吗?既然这样,不如去尝试一下新地方。”2001年,萧富元委托在北京“唯一认识的一位朋友”赵力帮忙,在三里屯使馆区英国使馆后面租了个场地,开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上第一个商业性的专业画廊。

“我的运气不算好。画廊的第一次开幕在2001年的九月一日,十天之后遇到九一一事件,使馆区封锁,谁也进不来。转换场地之后的2002年底,春节假期之后不久就遭遇非典,整个装修工程被搁置,展览推后了将近四个月。”谈起那段历史,萧富元说。

2001年,第一家商业性的专业画廊——索卡艺术中心在北京成立
2001年,第一家商业性的专业画廊——索卡艺术中心在北京成立

而对于这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的台湾古董收藏家来说,无论正常与否,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开辟一种新的事业,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面对。事实上,萧富元的画廊事业始终在这样的开辟与坚守中度过。1992年,面对当时火爆异常的台湾艺术市场,萧富元在远离台湾艺术中心台北的台湾第四大城市——台南开出了第一家专营大陆艺术的画廊。萧富元说当时几乎整个台湾的业界都是批评的声音。画廊主、艺术家、收藏家、批评家……对于这个几乎是突然闯入市场的“破坏者”,所有人都不客气的提出着质疑。

萧富元不为所动。经历着业界的炮轰、藏家的不解,萧富元说,这个市场不认可我,我可以再打开一个市场。从头开始,萧富元开辟着自己全新的藏家,他邀请大陆艺术家赴台创作并办展,用事实说话。果然,在那个“印象派”占领台湾的时代,更为多元的大陆当代艺术终于从“异类”变成为人瞩目的对象,而萧富元也慢慢积累起了自己的藏家。

萧富元见证了大陆当代艺术市场的起伏变幻
萧富元见证了大陆当代艺术市场的起伏变幻

相比索卡来到大陆多少有一些“被迫”,平艺术画廊主许志平则直言他在大陆看到的就是“金矿”。当时获得一笔投资的许志平,在九十年代初台湾火爆的艺术市场保持了难得的冷静,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为数不多的博览会——广州艺术双年展上亲眼目睹多元的大陆当代艺术现状的许志平发现,在当时的市场状态下,在大陆买到成熟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只能买到同期台湾大学毕业生的同尺幅作品,而原本就对彼时台湾市场上流行的风格不太感冒的许志平觉得这样一个“金矿”一定不容错过,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今声名赫赫的很多当代艺术家早期作品,都大量流到了“台湾许先生”手中。

许志平坦言自己在大陆看到了“金矿”
许志平坦言自己在大陆看到了“金矿”

同为九十年代初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画廊主,萧富元与当时还没有开办画廊的许志平都认定大陆的当代艺术一定会有未来。“当时来看,大陆的经济一定是会发展很快,而我们都知道,经济上的大国一定也会是艺术的大国”,萧富元如是说。

就在萧富元创立画廊,并在成功开辟市场后开办分店的过程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古董行当的许志平在多年之后重回当代艺术领域,在台湾开出了自己的“平艺术”。这个同样主推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家的画廊,让大陆艺术在台湾多了一个窗口。随着业务发展,2013年,平艺术在798开出了自己常驻北京的办公室,并在之后升级为“安艺术”——“虽然名字可能代表资历,但是我想没关系,我有好的库存和好的品质,一切都会好。安艺术算平艺术在北京的分支机构,也相当于是一个独立单位”。许志平如是说。

许志平为旗下艺术家制定严谨的发展线索。图为许志平在艺术家秦艾(左三)个展现场
许志平为旗下艺术家制定严谨的发展线索。图为许志平在艺术家秦艾(左三)个展现场

猎奇或者投资,在当时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台湾艺术从业者关注大陆艺术的原动力。或许是台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艺术市场实在太过火爆,这让他们对艺术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有着别样的理解,在台湾市场的耕耘与亲身经历也为他们提供着经验。八大画廊上海空间的负责人许咏涵说,2003年,从我们在巴塞尔博览会看到张晓刚、王广义的作品时,我们就体认到中国当代艺术时代的开始。而这也是八大画廊将目光调整到关注大陆艺术的起源。

经历九十年代的艺术市场泡沫,台湾的艺术热度有所回落。同时,二十一世纪台湾艺术家的发展出现断层,“年轻的艺术没有办法承袭老的发展。整体市场呈现区域化,在此同时中国大陆的整体却被全世界关注,虽然中国本地藏家的发展还是较少,但是国际藏家的关注使中国的艺术市场非常火热”,许咏涵说。而“中国经济和艺术的发展”则让画廊拥有更为强大的信心,2006年,八大画廊进驻798

八大画廊是台湾画廊在大陆的代表之一
八大画廊是台湾画廊在大陆的代表之一

永续经营——台湾画廊的生意经

 

几乎每一家接受采访的台湾画廊都在讲四个字,“永续经营”。这或许是台湾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同时,也是台湾画廊经营者们对画廊经营的态度。无论是芳草地画廊负责人、来自台湾的吕恒顺,还是老牌画廊的代表萧富元,乃至年轻一代画廊主、具有开拓精神的李宜霖,都将“永续经营”挂在嘴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做画廊的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画廊负责人李宜霖说,“我认为画廊从来都不应该关注短期,而应该是考虑如何把画廊长期做下去,我们要讲‘永续经营’”。这位台湾画廊史上也颇有资历的老牌画廊——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空间的负责人,从2004年开始就作为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开拓团”的负责人率团参加大陆的艺术博览会。“我们要进入这个市场,当然首先要深入其中,好好的了解这个市场”,2004年,李宜霖率亚洲艺术中心开始参加北京的CIGE与上海的“上海艺博”。2006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空间的第一个场地亮相观音堂文化大道。

李宜霖是亚洲艺术中心在北京的“开拓团”负责人,如今掌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空间
李宜霖是亚洲艺术中心在北京的“开拓团”负责人,如今掌管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空间

想做一个“永续经营”的机构,当然需要完整的扎根当地。亚洲艺术中心在北京的前三个展览,在缺少外援的前提下,借助策展人的力量,用三个大型群展打开了局面。九年以后,翻开亚洲艺术中心的历次展览名单,我们发现,当下当代艺术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参加过亚洲艺术中心的展览。作为一个在陌生环境里开疆拓土的台湾画廊,这显然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一年以后,亚洲艺术中心搬入798。几乎是与此同时,今天798艺术区最为热闹的东街开始有了活跃的动静。

而“永续经营”显然有时候有点儿“一厢情愿”。时至今日,亚洲艺术中心北京空间所租场地的房东纠纷仍在进行,李宜霖说,房子的事情对我们确实有影响,至少要有一部分精力牵涉其间。“因为场地如果要更换,不仅仅对我们画廊会有影响,对我们的艺术家、展览也有影响。如果我们换了场地,可能今天在现场的李真展览就要再议——可能不会有这么合适的场地来展出这个展览了”,李宜霖说。而“为艺术家负责”的精神,或许恰恰是“永续经营”的台湾画廊精神。

以群展的方式,亚洲艺术中心寻找着符合自己特点的学术线索
以群展的方式,亚洲艺术中心寻找着符合自己特点的学术线索

与亚洲艺术中心同在东街的山艺术是因为“收藏与置换需要”而进入798艺术区的。林正在采访中提到,山艺术的董事与大陆当代艺术的渊源其实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以前,大多数董事都可以说是最早开始大陆当代艺术收藏的台湾藏家,而山艺术在798做画廊的初衷也是因为这种收藏需要而起,作为一个藏品的展示空间与流通机构而设立。虽然开办画廊的目的各异,但是作为一个有数十年历史的画廊,山艺术显然也是“永续经营”的最佳代表。

 

林正治下的山艺术北京空间兼有收藏职能
林正治下的山艺术北京空间兼有收藏职能

复杂性——这是一个不一样的环境

 

谈起画廊的历程,第一家商业的专业性画廊创始人萧富元最有发言权。经历搬迁与注册困难,经历一个迥异的收藏环境,萧富元说这个地方跟想象的还是不太一样。

如果说2006-2009年大陆当代艺术的井喷式发展让来到大陆的台湾画廊先后立足脚跟并获取在大陆的第一桶金,随着市场火爆而不期而至的运营成本上涨与不太规范的市场环境则给台湾画廊带来不同的压力。

最早在台湾推广大陆艺术家的萧富元经历过“开幕式突然就来了几百人,市场一下子就火爆了”的过去,也经历了市场相对冷清的低谷,不过对在台南、台北还有两个画廊的萧富元而言,稳步发展的经营思路让他在市场的动荡中保持着平和的过渡。

同样早在2004年就以“4+1”群展在台湾推广大陆艺术家经受过挫折的亚洲艺术中心则受困于画廊运营场地的归属纠纷,在房东之间的争议中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经历来应对种种外来的麻烦。

有“收藏”职能的山艺术则同样面对租金上涨的成本压力,这个在台湾的美术馆坚持只做大陆当代艺术家展览的收藏机构下的画廊如今不得不慎重考虑每一个展览与接下来每一步的发展。

林正表示,山艺术北京空间正在寻求一些新的发展模式
林正表示,山艺术北京空间正在寻求一些新的发展模式

对于平艺术来说,如何更好的发挥“安艺术”在北京的“据点”作用并与平艺术形成联动,则是当下许志平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毕竟从模式上看,相对独立的安艺术颇有一些与众不同。

而对于经历从北京搬迁到上海的八大画廊而言,在经历了“艺术家和文化资源都很丰富”的北京与“整体城市规划和商业性质”更胜一筹的上海两座城市的洗礼之后,发现或许上海的城市环境与艺术模式更符合自己的未来——当然,八大画廊显然不愿意被“地域”所局限,2013年,许咏涵参与筹办的“Art021”艺术博览会“横空出世”,“从画廊角度提供一些建议”的许咏涵显然也代表了台湾画廊的青年一代掌舵者们更为丰富的思路与更具开创性的精神。

未来如何,很难用简单的勇气与精神来预判。而就像那首闽南语歌曲,台湾人在“经济四小龙”时代展示出来的市场上的斗志与经济上的敏感,终将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中“爱拼才会赢”。

因为他们眼中的画廊,需要“永续经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