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 转向内观的90年代

采访:曹丝玉 2014年7月23日 专题话题
艺术家王音
艺术家王音
相比上世纪90年代的那些艰难异常的展览、与贫困斗争的故事、叛逆的精神或者激动人心的革命,王音眼里的那个年代却异常平静,他深在其中,却处于边缘之上,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这样的状态让他多了一份自在和平和。他说90年代的思想界出现了由外向内的转变,而美术界却呈现出走向国际的视野。反观自己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或许成了90年代最重要的课题。
 
Hi艺术=Hi 王音=王
 
90年代的主流与边缘
 
Hi:能谈谈与汉斯的相识吗?
王:1994年的时候我在中央美院的画廊做过一个展览,展出的是在圆明园时期画的一组《新青年》、《小说月报》系列。汉斯去看我的展览,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了,但不是那么熟。之后他开始邮寄给我一些他在NAAC做的项目,包括一些梳理工作,比如一些艺术分类什么的,当然还有一些他策划过的展览资料,比如张海儿的摄影展。但之后一直没有太多联系,直到2000年我参加了艾未未在上海策划的展览“FUCK OFF”,汉斯看过之后就说要给我做个个展。
 
Hi:他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王:2001年他邀请我去看空间场地的时候,打开了他收集的我的资料,让我印象很深,他整理的关于我的资料比我自己的都齐全,他对90年代仅有的一些杂志和媒体资料都细心地整理过,我估计其他艺术家也是如此。
 
Hi:在当时做一个个展对你个人的影响大吗?比如1994年在央美画廊的展览,前后是否发生变化?
王:我觉得在90代,我与这个圈子没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有什么所谓的圈子,我来往的人就是在圆明园认识的朋友,1993年底我觉得那个地方人太多,就搬走了。比如说我和栗宪庭老师1984年就认识了,但我还是挺边缘的。
 
Hi:在当代艺术圈的边缘?
王:对。
 
Hi:90年代美术界的主流呢?
王:现在来看90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出现整体转向内部的趋势,但美术界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走向世界的冲动,这在文化界都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格局。艺术家有一种走上国际的愿望,“后89”的展览,柏林前卫艺术大展,威尼斯双年展,都是这种愿望的体现。而汉斯关注的是另一些东西,他当时也非常微弱,也是一种非常个人的趣味。1989以后,栗宪庭在美术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85之后艺术家能在国内凝聚起来,他是一个支撑点。
 
Hi:有外力对当代艺术的打压和控制码?
王:90年代的圆明园,警察在晚上可以随便进来工作室查夜,而且它在1995年就被政府强行取缔了,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对游民都是很警惕的。
 
Hi:你个人的状况呢?
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业余的状态,就按照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太在乎其他的,职业艺术家这个概念在我脑子里一直都不是很清晰的,我那时才二十多岁。
《父亲 II》 布面油画   200X160cm  2011
《父亲 II》 布面油画   200X160cm  2011
思想界的“由外转内”,美术界的走向国际
 
Hi:当时接触的西方文化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80年代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比如说我对苏联的绘画就很熟悉,因为学校强调苏联的美术教育系统,自1985年以后,西方的理论逐渐开始都接触到了。
 
Hi:那观念艺术呢?
王:因为我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比较交叉,与我学的专业有关,我对当代戏剧,当代文学,当代音乐都很熟悉。
 
Hi:在上学的时候吗?
王:我们有接触的渠道,包括60年代的实验电影,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要看。其实所谓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交叉性很强,像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那类的实验电影,我在80年代初就看到了,视觉领域是一体的。
 
Hi:90年代在创作上有明显的转变吗?
王:1989年以后有一个转变,我开始对我在80年代所了解的东西产生了疑问,它们和我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种疑问不仅仅停留我个人身上,90年代初,中国的知识界出现了一种整体的反思。因为9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人们围绕《读书》杂志在讨论“什么是知识分子”,连带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在80年代的时候,人们不太注意像陈寅恪、吴宓,包括民国时期的胡适,这些人在80年代并不是知识界讨论的热点,那个时候人们还在谈论尼采、萨特、本雅明。他们在80年代被我们看做西方的学术圣人,但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会思考这一些学术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如何理解知识分子?所以开始关注重视本土的学术流变,汪晖就有新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了鲁迅。
 
Hi:美术界呢?
王:比如新德国表现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西方的伤痕美术,关于记忆、反思,和我们的“伤痕美术”有接近的地方。当然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它们在西方艺术的框架里,而我们“伤痕美术”恰好是在文革灾难以后,人们面对的灾难之后情感上的东西是相似的。
 
Hi:你个人的反思具体在哪些方面呢?
王:第一,我觉得西方和我是什么关系;第二,我学的油画和我是什么关系。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物,和我们感受到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后来我认为是它就是现代性的产物,当我们知识界讨论民国的知识分子时,其实也是在讨论现在性的问题。这几个方面的思考,导致我画了一批模仿中国早期第一代土油画的作品。我的内容主要借鉴了民国早期出版物的封面,虚构出像《新青年》这些在民国时期比较有名、有影响的杂志。
 
Hi:其他的艺术家呢?
王:那个时期朋友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方力钧,当时就形成了栗宪庭提出的“后89”的代表性的绘画语言了,我们私交很好,但是我自己画画就比较随自己性,比较慢,因为我还没太考虑卖画生活。我有自己的专业,在那时做了很多戏剧。我和林兆华合作,做过《哈姆雷特》,《浮士德》等等的这些戏。我们是一个戏剧工作室,有林兆华还有我们几个年轻人,我们的工作交叉性很强,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Hi:当时怎么看在国外发展的那些中国当代艺术家?
王:大家对他们的好奇心很重,比如说大地魔术师的那个展览,开始了全球化的视野下的艺术的可能性,于是西方开始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艺术,比如非洲,还有苏联解体以后的东欧的艺术,还有亚洲艺术。就是去中心化,不再有一个中心。
《无题》 布面油画  100x210cm   2013
《无题》 布面油画  100x210cm   2013
艺术仓库带来的新视野
 
Hi:90年代末,艺术家们与艺术文件仓库的关系很密切。
王:他们对艺术家实行“邀请机制”,这是傅兰克、汉斯跟艾未未三个人共同发起组织的,汉斯和艾未未都会负责一些展览的事情。这个空间对当时的艺术家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Hi:艺术文件仓库是当时出现的一个平台。
王:对,提供了新的视野。我在艺术文件仓库看见丁乙、郑国谷、王兴伟、段建宇、孟煌这样的艺术家。
 
Hi:还有其他渠道吗?
王:红门,是比较早的画廊了。还有四合院画廊,林松有一个小空间,以做美院老师和学生的展览为主。上海那边还有劳伦斯在做画廊,但是这些消息都是大家见了面沟通一下,不是特别了解。
 
Hi:后来市场慢慢好起来了。
王:2000年艾未未策划的那个展览,希克买了我两件作品。但在90年代,我做了许多戏剧、歌剧,收入足以满足我的正常生活。
 
Hi:是从这个展览开始感受到商业化的吗?
王:也不算,我觉得中国开始有真正的艺术市场,画廊机制开始起作用是很晚的事情了。但2000年,民间的展览开始多了,包括张离ˎ黄笃ˎ冯博一他们策划了一些展览。感觉展览一下子开始多起来了。
《无题》 布面油彩  80×120cm  2012
《无题》 布面油彩  80×120cm  2012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