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辅 艺术节是影城这件“作品”的延伸

作者:史伟 2015年10月5日 专题话题
银川或许是一座艺术荒漠,却丝毫不影响有志之士在此耕耘、点燃艺术之火。首届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国际艺术节于7月10日在位于银川西北郊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北堡西部影城开启,艺术与旅游在西北大地联手,历经酷暑走到金秋,10月4日它以一场极富创意的方式迎来了闭幕。
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张公辅 摄影/董林
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张公辅 摄影/董林
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由作家张贤亮创办,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这里诞生了《红高粱》、《大话西游》、《锦衣卫》、《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黄河谣》、《刺陵》等多部影片,也是国内外游客到银川的必到之处。影城现任负责人张公辅为张贤亮之子,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师从韩美林学习雕塑,其艺术背景是创办该艺术节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他希望以此延续其父遗志,在艺术荒漠中注入艺术的养分,以艺术的方式打造银川的影响力、提升公众艺术审美、支持公益事业。
张公辅 艺术节是影城这件“作品”的延伸
张公辅 艺术节是影城这件“作品”的延伸
王克伟作品《重生时刻》被点燃
王克伟作品《重生时刻》被点燃
该艺术节也是国内第一档由旅游景点自主推出的大型装置艺术节,作品来自海内外艺术家,以大型装置、雕塑为主,且均为艺术家为影城量身创作,意在将银川打造成国际艺术家作品展示的平台、助力新锐艺术家艺术生涯起跑。值得一提的是,该艺术节关注对国内年轻艺术家的推动,“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国内及银川当地高校的青年创作者参与,包括《筑城》、《凤凰重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蜗牛》、《云》等在内的作品为影城无墙的空间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与活力。其中,以张贤亮文学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命名的装置作品于9月27日被点燃,这也成为本届艺术节的新亮点。
艺术共和作品《沙漠音乐人》
艺术共和作品《沙漠音乐人》
张公辅作品《手抓羊肉》
张公辅作品《手抓羊肉》
西北的苍茫广袤中不乏对艺术抱以如火的热情,正印证了本届艺术节的主题:燃情岁月——塞上燃情。《燃情岁月》本身是一部史诗电影,也为本艺术节定下基调:燃烧与涅槃,表达时间的印记,“永恒”之美好。在开幕之初,国内外在公共艺术领域颇具建树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就“无墙空间和公共艺术”展开思想激荡。展期内,艺术节与8月初揭幕的银川当代美术馆构成呼应之势,银川当代美术馆作为官方、专业的艺术机构出现,艺术节则在户外更直接地面对大众,二者联合构建出银川当代艺术崭新格局。
荷兰艺术家汉斯.凡.德.伯文卡普作品《涅槃》
荷兰艺术家汉斯.凡.德.伯文卡普作品《涅槃》
西班牙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戈勃朗作品《守卫家园》
西班牙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戈勃朗作品《守卫家园》
“十一”黄金周为旅游旺季,据同行的司机介绍,闭幕式几日每日的客流量可达五万人次,在现场也着实感受到了这股热情,在作品前留影、互动的观众不在少数,从另一个侧面也可观感受到公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热度极高。张公辅也表示,“十一”期间的人流量与同期相比提高11%,而且呈逐年上升之势。

10月4日晚7时,来自艺术家王克伟的主题雕塑作品《重生时刻》以燃烧的方式,为历时三个月的艺术节画上完美句点。点燃艺术圣火,意在点燃对艺术的激情与生命的热情,寓意涅槃重生,也意味着影城的重新启航。
比利时艺术家阿纳.奎兹作品《运动中的混沌》
比利时艺术家阿纳.奎兹作品《运动中的混沌》
杨卓作品《地枝》
杨卓作品《地枝》
Hi艺术=Hi 张公辅=张

燃烧是艺术节的最大特色

Hi: 为什么以燃烧作品的方式为首届艺术节画上句号,呼应涅槃与燃情的主题之外,你是否有更多预期?
张:“燃烧”是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国际艺术节最大的特色,而且会保持下去,其他地区或其他艺术节在展厅空间内无法完成这一点。如此大体量的作品在西北荒漠燃烧,与影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吻合。9月27日,在我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燃烧了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意为我父亲过世后影城依然会持续辉煌、取凤凰涅槃重生之意。
土耳其艺术家科马.图凡作品《无声的诗歌》
土耳其艺术家科马.图凡作品《无声的诗歌》
美国艺术家彼得.沃德克作品《万丈雄心》
美国艺术家彼得.沃德克作品《万丈雄心》
Hi:与献血有关的装置作品,七月初开幕时仅有不多的砖块,目前公众的参与互动状况如何? 
张:作品名为《天地同流》,是一座塔,上方的蓝色代表蓝天,下方大面积的签有捐献血液者名字的一块块红砖象征血液,银川市民参与创作,并于上个月提前完成,又为超出的3000余块砖做了一个建筑,这件作品意为共同观念撑起一片天。这件作品的创作想法源于我有一次开车时听的交广新闻,中国人献血意识淡薄,现实却是各地血库告急,于是我就萌生为艺术节做一点公益。这座塔是一座银川人公益事业的纪念碑,也证明银川人在献血方面的积极性很高,甚至是国内名列前茅的。

Hi:你对这批作品的后续有什么想法,会将它们长期收藏并安置在影视城吗?
张:不会收藏。艺术节结束作品会全部撤展,影城将恢复以往古堡的样貌。唯一不会撤的作品是《天地同流》,对于它的未来安置我有两个想法:与银川政府协商看其是否有收藏意向,毕竟这是银川人自己的公益纪念;或者留在影城永久保留下去。
颜石林作品《少年与海》
颜石林作品《少年与海》
艺术共和 李木作品《自由生长》
艺术共和 李木作品《自由生长》
艺术是战胜平庸生活的有力手段 

Hi:作为影城的掌门人,同时有着艺术院校的专业出身,又对雕塑这一领域有所学习与研究。艺术节以雕塑、装置类作品切入,结合你的多重身份,谈谈对此的认识。
张:我做这件事的动机很单纯,没有想过意义。但这件事的结果是它产生了“蝴蝶效应”,我投下一颗“石子”,相信后续会产生更多的正能量。

Hi:首届艺术节历时三个月,外界有哪些反馈?这期间你认为它给影视城、银川带来了什么变化?
张:艺术节特别看重观众的意见,比如有观众反馈不知有艺术节,希望提早到来观看;有的希望将展期延长。艺术节7月初开启,十一黄金周结束,始终会保持三个月时间,不会做出延长。
王荣作品《花漾》
王荣作品《花漾》
王荣作品《和》
王荣作品《和》
Hi:举办这一艺术节,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这也是完成我的个人夙愿。艺术家以“玩”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是“撒花儿”一般的进行创作、在自然中释放个性。我是学美术出身,对艺术抱有追求,我认为艺术是战胜平庸生活的有力手段,它让人暂时忘却人生的不美好。
艺术节是影城这件“作品”的延伸

Hi:在这届艺术节中,我们看到了文学、当代艺术与影视三者在此融合。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张:三者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影城是人文景观,每一处都有我父亲的创意,整个影城景区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他在世时就希望将影城做得更加精细化,我想艺术节就是精细化的一种方案。艺术节不是跨界,是整件作品的延伸。
古巴艺术家亚历山大.阿雷切亚作品《篮球树》
古巴艺术家亚历山大.阿雷切亚作品《篮球树》
寇树德作品《梦想高飞》
寇树德作品《梦想高飞》
Hi:活动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是否有后续活动(比如小型线上线下活动、纪念品或衍生品的开发)?在未来,是否会持续举办该艺术节?
张:今年的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恰恰在衍生品方面,明年会加大力度。我会将艺术节持续举办下去,视情况每年或每两年一届。整体讲,今年的艺术节不够完美,体现在三方面:主题性不突出;作品体量大的同时视觉冲击力需要加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作品需要加入进来,大胆批判社会不良风气的作品更容易与公众达成共鸣,比如更多像《手抓羊肉》这类的作品。

Hi:国内如北京、上海、成都均已构建出相对稳定的艺术节样本,首届艺术节丰富着当代艺术在地性的讨论,为完善西北地区的艺术生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未来,是否会借鉴其他城市艺术节的实践,在影视城开发更多元的项目?
张:会借鉴其他艺术节的经验或模式。前几个月,银川的一家新机构——银川现代艺术馆开幕,足见当地政府对艺术事业的重视。银川当地人的审美多停留在奇石、字画方面,我想引入当代艺术对公众审美做出新的提升。艺术节的作品是在大自然中做大,这一点是其他艺术节所无法模仿的;而“燃烧”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可以将作品、艺术节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荣作品《风中之光》
王荣作品《风中之光》
丁浩作品《筑城》
丁浩作品《筑城》
做艺术节在于反哺社会
 
Hi:本届艺术节的耗资情况方面透露吗?据说当晚燃烧作品的技术团队曾经操刀蔡国强的项目。
张:花费不少。我想强调的盈利不会是艺术节的目的,不应该以商业标准进行衡量。我相信,这件事做久了,银川当代艺术的印象自然会在公众心目中达成。企业家对社会应该有反哺与回馈。
 
Hi:青年艺术创作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谈谈艺术节推出“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的初衷?
张:我希望结合9月27日结束的非遗博览会谈这个问题,博览会中有很多来自民间的精美作品,但游客不可能花几千或者上万去购买,我想对非遗最有力的支持就是购买,这样它才可能得以传承,我收藏了一些优秀作品,将来会在我们的展厅展出。同样的思路,我们推出了年轻艺术家的孵化计划,选择作品的唯一标准是作品中是否可见艺术家的专注度、以及投注的心血。影城每年有上百万人次参观,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更需要被认知、认可,而常规的美术馆等机构对艺术家及作品的甄选非常严格,艺术节对参选作品会作品把关,但相对包容。
艺术共和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艺术共和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艺术共和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被点燃
艺术共和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被点燃
澳大利亚艺术家梅兰妮.玛可露作品《蒲公英》
澳大利亚艺术家梅兰妮.玛可露作品《蒲公英》
Hi:艺术节中,银川当地创作者占比情况?
张:西北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高等教育水平不及国内其他地区及八大美院。所以,此次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联手银川当地两所艺术院校共同创作。每个院校展出四件(组)作品,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的20余位同学的作品属于一次集体创作。

Hi:是否考虑在未来增加更多公众可参与互动、共同创作完成一件作品的项目?
张:会的。本届中的《蜗牛》就属于这一类,艺术家现场创作几件蜗牛,然后公众一起参与创作,最终形成“蜗牛”铺满坡地的景观。因此,接地气也是艺术节的标准之一。此外,艺术与自然互动类的作品也是一大看点,作品在被自然侵蚀的过程中不会被毁掉,反而生成另一件新的作品,这是很有意思的。
公益作品《天地同流》
公益作品《天地同流》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