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苗 请把我的作品放入正常的架构中去
虽说先入为主不是好习惯,却常常难以避免,在开始采访之前,准备资料的时候就会拼凑起所谓的“第一印象”,于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女艺术家”被提炼出来,然而在采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艺术家本人其实并不希望这一概念被证明,而是希望它最好被忘掉。并不是说林天苗不适用于这样一种描述,而是她期望观众在面对她的作品时,不要被这些标签施以障眼法,可以没有任何偏见地去看待她的艺术。
是否这样一种期望过于理想?但也并不奇怪。“神经质”的人总有一种理想主义,对待作品如此,对待展览如此,对待生活亦是如此。于林天苗而言,做艺术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了释放身体中一些难以抑制的深层次的可以通过作品来释放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而展览则是配合自我的节奏,两到三年做一次,让自己得以休息与清理,从而开始一个新的方式,若是在展览的合作上,能够遇到一个同样“神经质”且理想主义的空间主人,在碰撞中实现的展览又何尝不是一件作品。
继大获成功的个展“妈的!(长征空间,2009)” “一样(天安时间,2011)”之后,林天苗陷入一场更繁忙的“休息”,紧锣密鼓地备战起九月份在纽约亚洲艺术协会的大型展览。作为她艺术生涯的首次回顾展,这场自2008年就开始筹备的展览将集中展出29件林天苗事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借自于藏家。熟悉她作品的人当知道,这29件实则是大大小小将近一百多件作品,还将出现几件林天苗为亚洲艺术协会特别创作的作品。展览主题“束缚与被束缚(Bound Unbound)”(也可以理解为“束缚与解脱”)源于林天苗一件创于1997年的作品,主要是策展人Melissa Chiu基于林天苗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身体语言的考虑。
(注:林天苗即将于亚洲协会举办的回顾展具体日期为2012年9月7日-2013年1月20日。)
Hi艺术=Hi 林天苗=林
Hi:你的展览主题总是很简单,但又是跟作品相关,基本上是近阶段的作品的提炼,比如说“妈的”、“一样”。你通常是怎样确定展览主题的?是在做展览之前就很明确吗?
林: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主题。我们做展览主要还是两三年做一个,让自己休息一下,清理一下,有一个新的方式,没有一个特别的主题要怎么样,但这种休息就 是蛮重要的。让自己的脑子休息,让你的整个工作团队休息,或者你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无论从想法、观念、材料,包括情感上,你会发现其实都是一层一层地, 回过头来看,我的作品差不多两三年一种不同的感觉,其实都是一步一步地在解决应该解决或能够涉及到的问题。
Hi:在你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你关于一件好作品的评价。当时你说好的作品是看的当下很打动人,看完之后很长的时间还是会受其打动。那你觉得一个好的展览应当是什么样的?
林:好的展览首先应该是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观念性一定很“毒”、很“独”,突出艺术家独特视觉语言;同时其它的因素也必不可少,比如说美术馆、策展人等等。可能有些艺术家觉得视觉性并不重要,但我觉得还是蛮重要的,超越惯性的视觉经验,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呈现可不容易。
当然,好的作品未必有好的展览。好展览的要求范畴会更大,首先场地的主人、策展人一定得是位理想主义者,有勇气有激情,就是和艺术家一样疯狂的主儿,艺术家疯到哪里他(她)就能跟到哪里,全方位地调动艺术家的激情合作,这是其二。
另外,策展人很重要,策展人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想法,必要的文字储备和理论基础,以及艺术家和空间拥有者之间他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当然背后也得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在这样庞杂的备展工作中,你得准备得足够有条理。
最后不管是画廊还是博物馆,都希望能有一个能够及时跟进且富有经验的专业团队,我认为团队素质高也是构成一个大型展览的必备条件。
Hi:在所有的个展中,你最满意的印象最深刻的展览是哪一个?
林:我觉得每一个展览印象都蛮深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会慢慢远去,但每一个展览给你的感情和感觉,包括合作带给你的经历、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感动。
Hi:你怎么理解回顾展?
林:以策展人、评论家的角度,如何解读、梳理、整理自己作品的全过程。以前我对自己的梳理并不完整、不清晰,或者说很糊涂。在这样一次展览中,我们光梳理工作就差不多持续了一年多,中英文对照式的,列上所有的作品,从创作年代,到它曾展出过的场地,涉及到的评论文章,我的自述,并估计展场面积可能需要的材料,所有的都需要非常明确的文字描述,这对我来说是回顾展中非常艰苦的一部分。而这样一个梳理过程也让我一点点地思路清晰起来,明白哪些作品已经划上一个句号,哪些作品是哪阶段的,整个艺术的架构变得明朗起来。我想这对将来其他人来研究我的作品或者收藏我的作品都提供了一条明确的线索,也包括我自己该如何管理我的作品,或者陈述自己,可以说,对接下来的工作该怎么进行是很重要的。而且,也算是对我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室状态的一种反思。
Hi:最后请谈一下对这次回顾展的期望?
林:我希望他们用一个正常的态度来看待我,因为一般的媒体、评论家总是用我是一个中国的女的艺术家,就是边缘的边缘的边缘,这样一个态度来看待我。我认为最好把这些头衔全去掉,把我的作品放在正常的评论架构里,正常地去批评作品这是我最期待的。
继大获成功的个展“妈的!(长征空间,2009)” “一样(天安时间,2011)”之后,林天苗陷入一场更繁忙的“休息”,紧锣密鼓地备战起九月份在纽约亚洲艺术协会的大型展览。作为她艺术生涯的首次回顾展,这场自2008年就开始筹备的展览将集中展出29件林天苗事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借自于藏家。熟悉她作品的人当知道,这29件实则是大大小小将近一百多件作品,还将出现几件林天苗为亚洲艺术协会特别创作的作品。展览主题“束缚与被束缚(Bound Unbound)”(也可以理解为“束缚与解脱”)源于林天苗一件创于1997年的作品,主要是策展人Melissa Chiu基于林天苗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身体语言的考虑。
(注:林天苗即将于亚洲协会举办的回顾展具体日期为2012年9月7日-2013年1月20日。)
Hi艺术=Hi 林天苗=林
Hi:你的展览主题总是很简单,但又是跟作品相关,基本上是近阶段的作品的提炼,比如说“妈的”、“一样”。你通常是怎样确定展览主题的?是在做展览之前就很明确吗?
林: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主题。我们做展览主要还是两三年做一个,让自己休息一下,清理一下,有一个新的方式,没有一个特别的主题要怎么样,但这种休息就 是蛮重要的。让自己的脑子休息,让你的整个工作团队休息,或者你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无论从想法、观念、材料,包括情感上,你会发现其实都是一层一层地, 回过头来看,我的作品差不多两三年一种不同的感觉,其实都是一步一步地在解决应该解决或能够涉及到的问题。
Hi:在你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你关于一件好作品的评价。当时你说好的作品是看的当下很打动人,看完之后很长的时间还是会受其打动。那你觉得一个好的展览应当是什么样的?
林:好的展览首先应该是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观念性一定很“毒”、很“独”,突出艺术家独特视觉语言;同时其它的因素也必不可少,比如说美术馆、策展人等等。可能有些艺术家觉得视觉性并不重要,但我觉得还是蛮重要的,超越惯性的视觉经验,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呈现可不容易。
当然,好的作品未必有好的展览。好展览的要求范畴会更大,首先场地的主人、策展人一定得是位理想主义者,有勇气有激情,就是和艺术家一样疯狂的主儿,艺术家疯到哪里他(她)就能跟到哪里,全方位地调动艺术家的激情合作,这是其二。
另外,策展人很重要,策展人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想法,必要的文字储备和理论基础,以及艺术家和空间拥有者之间他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当然背后也得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在这样庞杂的备展工作中,你得准备得足够有条理。
最后不管是画廊还是博物馆,都希望能有一个能够及时跟进且富有经验的专业团队,我认为团队素质高也是构成一个大型展览的必备条件。
Hi:在所有的个展中,你最满意的印象最深刻的展览是哪一个?
林:我觉得每一个展览印象都蛮深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会慢慢远去,但每一个展览给你的感情和感觉,包括合作带给你的经历、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感动。
Hi:你怎么理解回顾展?
林:以策展人、评论家的角度,如何解读、梳理、整理自己作品的全过程。以前我对自己的梳理并不完整、不清晰,或者说很糊涂。在这样一次展览中,我们光梳理工作就差不多持续了一年多,中英文对照式的,列上所有的作品,从创作年代,到它曾展出过的场地,涉及到的评论文章,我的自述,并估计展场面积可能需要的材料,所有的都需要非常明确的文字描述,这对我来说是回顾展中非常艰苦的一部分。而这样一个梳理过程也让我一点点地思路清晰起来,明白哪些作品已经划上一个句号,哪些作品是哪阶段的,整个艺术的架构变得明朗起来。我想这对将来其他人来研究我的作品或者收藏我的作品都提供了一条明确的线索,也包括我自己该如何管理我的作品,或者陈述自己,可以说,对接下来的工作该怎么进行是很重要的。而且,也算是对我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室状态的一种反思。
Hi:最后请谈一下对这次回顾展的期望?
林:我希望他们用一个正常的态度来看待我,因为一般的媒体、评论家总是用我是一个中国的女的艺术家,就是边缘的边缘的边缘,这样一个态度来看待我。我认为最好把这些头衔全去掉,把我的作品放在正常的评论架构里,正常地去批评作品这是我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