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外 时代的印记
作为国内首个以“独立动画”为主题的双年展,无论是从其主题、项目架构、论坛和讲座、国际竞赛计划和双年展的艺术家名单来看,都在逐渐缩短大众对于影像认知的距离。作为当代艺术创作手法的门类之一,影像自身所带有的多元性和实验性,从感官与视觉传达角度来说,则很难将其局限在“独立动画”的范畴之中。无论是从创作的构思、拍摄、剪辑至呈现方式的各个环节之中,如何在全新的时空中诉说影像的内在张力,则有待这股时代印记持续的发酵。
艺术家 冯梦波
策展人、制作人,现为 OCAT 北京馆学术总监兼研究出版部主任 董冰峰
Hi艺术=Hi
冯梦波=冯 董冰峰=董
冯梦波2007年创作的作品《皮里春秋》曾在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展出 对于动画的鼻祖——皮影戏无疑在回应着历史的主题
周啸虎 《反蒙太奇—党同伐异》 8屏录像作品将美国早期电影《党同伐异》的四个历史故事打碎:耶稣受难、现代美国、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巴比伦沦陷。
“艺术的”模仿或批评
Hi:最早是从什么途径认识影像艺术?
冯:正如本次双年展的画册《影舞之眼·视域之外》里所提到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出现的年份是以艺术家张培力1988年创作的影像艺术作品《30x30》为开端。其实当年我也并没有在现场,直到后来我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这件作品,真的非常棒。中国第一件影像作品可以做的这么好,并不比国际水平差。这也因为张培力的眼光比较开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获取影像有关的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可能他也是道听途说,或者偶尔见过,然后开始创作,并且做得非常好。
董:“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我觉得并非源于一种对西方影像艺术历史的简单回应。相反,有可能是一种对当时社会制度的“艺术的”模仿或批评。“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也和当时的“独立电影”与“新纪录运动”的现象同处于在一个时段,所以其中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复杂性和意义都很值得重新探讨,或者说,与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呈现出的“实验性”,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冯:正如本次双年展的画册《影舞之眼·视域之外》里所提到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出现的年份是以艺术家张培力1988年创作的影像艺术作品《30x30》为开端。其实当年我也并没有在现场,直到后来我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这件作品,真的非常棒。中国第一件影像作品可以做的这么好,并不比国际水平差。这也因为张培力的眼光比较开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获取影像有关的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可能他也是道听途说,或者偶尔见过,然后开始创作,并且做得非常好。
董:“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我觉得并非源于一种对西方影像艺术历史的简单回应。相反,有可能是一种对当时社会制度的“艺术的”模仿或批评。“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也和当时的“独立电影”与“新纪录运动”的现象同处于在一个时段,所以其中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复杂性和意义都很值得重新探讨,或者说,与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呈现出的“实验性”,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彩色》,2013 年,9 屏影像装置,刘韡工作室提供图片
Hi:动画与当代艺术中的影像作品有哪些关联?
冯:皮影是电影的祖宗,所以这也可能是董冰峰坚持邀请我的作品《皮里春秋》来参加这个双年展的考虑。但是当时我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把它作是电影艺术。那时还是想把它作为一个装置来创作和展览,但是放在这次动画双年展里面是非常好的。皮影是非常纯正的老祖宗的东西,它也可以是真人表演的动画。
董:“独立动画”的出现,是说明我们当下的创作状况除了问题,包括动画的,也包括整体的艺术的,所以对创作独立的呼声或对美学变革的期待,这些问题都变得越来越突出。最近几年,特别多的艺术家开始做动画影片、动画装置,或以动画的媒介去创作一些更复杂的艺术作品,这些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应该和中国艺术中的“影像艺术”的潮流并列起来看。既然有这些多的创作现象,那发起一个这样的动画的项目、动画的展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这里面包括了许多比较复杂的、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的一些工作,包括导演的、艺术家,也包括很多与其他非艺术领域的创作合作,所以现在其实是很难有一个概念去定义什么是“独立动画”。至于说动画在当代艺术、“影像艺术”的关系,我觉得肯定很紧密的。说“独立动画”是否有一种明确的某些或创作中的主题、特征,我觉得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可以再多花些时间,就后续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来慢慢比较和讨论。这里,我想“开放”可能更重要。
冯:皮影是电影的祖宗,所以这也可能是董冰峰坚持邀请我的作品《皮里春秋》来参加这个双年展的考虑。但是当时我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把它作是电影艺术。那时还是想把它作为一个装置来创作和展览,但是放在这次动画双年展里面是非常好的。皮影是非常纯正的老祖宗的东西,它也可以是真人表演的动画。
董:“独立动画”的出现,是说明我们当下的创作状况除了问题,包括动画的,也包括整体的艺术的,所以对创作独立的呼声或对美学变革的期待,这些问题都变得越来越突出。最近几年,特别多的艺术家开始做动画影片、动画装置,或以动画的媒介去创作一些更复杂的艺术作品,这些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应该和中国艺术中的“影像艺术”的潮流并列起来看。既然有这些多的创作现象,那发起一个这样的动画的项目、动画的展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这里面包括了许多比较复杂的、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的一些工作,包括导演的、艺术家,也包括很多与其他非艺术领域的创作合作,所以现在其实是很难有一个概念去定义什么是“独立动画”。至于说动画在当代艺术、“影像艺术”的关系,我觉得肯定很紧密的。说“独立动画”是否有一种明确的某些或创作中的主题、特征,我觉得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可以再多花些时间,就后续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来慢慢比较和讨论。这里,我想“开放”可能更重要。
台湾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袁广鸣2002年创作的作品“城市失格” 系列,使用传统 4×5 的相机在同一个点(景),前后 2 个月不同时间俯瞰拍摄台北西门町 近 300 多张影像完成
时代的文化现象
Hi:就影像自身媒介的属性来谈,它区别于其他材质的当代艺术创作,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冯:应该说一种实验的精神吧。我觉得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或者无知无畏的精神,尤其是摆脱形式与内容之类的古板讨论,才有可能诞生一些有趣的作品而不是观念的图解。
董:就媒材而言,与传统的架上、雕塑等作品相比,“影像艺术”在视觉认知、感知等维度上都要宽泛很多,同时可能也与其他的学科,如电影、科学等更有紧密关联。“影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国内近二十年左右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现象,和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和展览策划的转变也有紧密的关联。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或艺术潮流。
2011年10月28日,"冯梦波2012"个展作品“真人快打”
“真人快打”展览现场
Hi:影像作为一种创作媒介,是否仅是观念的输出?
冯:也不一定是观念的输出,很多时候是很盲目的。有些人可能对动态影像是有灵感和爱好的,有的人对静态的东西则有更多的想法。就我而言,我喜欢影像有历史、传统和文化在里面,而这些东西是隔着媒介的输出。这个媒介本身就非常独特,特别有意思,像玩游戏机一样。它反映的东西并不像绘画,也不是纪录片,其实它里面带入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经验是特别重要的,而且这些实质上是共通的。游戏里边的很多冒险,包括胜利、失败,诸如此类的,也都是我们生活的东西,但是它是另一种媒介的诠释。
董:我们不需要一个简单的题目,也不需要一个简单的媒介的定义或分类,我觉得可能重要的是必须理解我们真正的处境。后者更多的是说文化上的状况,我觉得这个更为重要一些。比如说现在我们的观看方式其实已经变化很多、很快,比如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流媒体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包括艺术。 生活经验的剧烈变化也带来认知的剧烈变化,可以说整个艺术的制度正在遭遇从未有过的变化。我觉得中国艺术中的“电影”的现象,它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特质。它可能和其他的绘画艺术或者我们经常在画廊看到的艺术作品是非常不一样的,从形态到语言。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张画作,它会带来很直观的印象,但是“电影”可以映射出一种更复杂的、更为精致的艺术经验和文化感受,无论其展呈方式,我想从这种社会感知的变化到艺术思维的变化,可以说明当代艺术的维度变得越多可能。
冯:也不一定是观念的输出,很多时候是很盲目的。有些人可能对动态影像是有灵感和爱好的,有的人对静态的东西则有更多的想法。就我而言,我喜欢影像有历史、传统和文化在里面,而这些东西是隔着媒介的输出。这个媒介本身就非常独特,特别有意思,像玩游戏机一样。它反映的东西并不像绘画,也不是纪录片,其实它里面带入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经验是特别重要的,而且这些实质上是共通的。游戏里边的很多冒险,包括胜利、失败,诸如此类的,也都是我们生活的东西,但是它是另一种媒介的诠释。
董:我们不需要一个简单的题目,也不需要一个简单的媒介的定义或分类,我觉得可能重要的是必须理解我们真正的处境。后者更多的是说文化上的状况,我觉得这个更为重要一些。比如说现在我们的观看方式其实已经变化很多、很快,比如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流媒体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包括艺术。 生活经验的剧烈变化也带来认知的剧烈变化,可以说整个艺术的制度正在遭遇从未有过的变化。我觉得中国艺术中的“电影”的现象,它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特质。它可能和其他的绘画艺术或者我们经常在画廊看到的艺术作品是非常不一样的,从形态到语言。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张画作,它会带来很直观的印象,但是“电影”可以映射出一种更复杂的、更为精致的艺术经验和文化感受,无论其展呈方式,我想从这种社会感知的变化到艺术思维的变化,可以说明当代艺术的维度变得越多可能。
“真人快打”展览幕后
“真人快打”拍摄过程
包容性和实验性
Hi:对于艺术家或是策展人来说,此次独立动画双年展的概念是否并不能完全传达作品所涵盖的内容?
冯:我开始听到“独立动画”这个词的时候,还很纳闷。因为听起来是有点突兀的,显得特别狭隘。但是后来明白董冰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开始慢慢尝试理解。第一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做的还是比较简单的,我没来,但是我大概知道意思。这一届的话,其实完全不是什么独立动画,不是这个意思。它更像是一种策略,它总要有一个题目。从作品内容来看,它们并没有局限于这个概念。但是作为艺术家本人来说的话,尤其不会考虑什么是动画还是静画,是独立的,还是不独立,这个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视野和态度,然后做某一个具体的事的时候,你要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想法,然后使得这些作品在一起的时候,能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没有白做。要不然的话就变成博览会了。
董:对。一个展览或者说一个展览所提出的题目、问题,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作品则包容更多。比如这届双年展参展作品、包括竞赛影片和主题展作品,近120多部,而且也跨越了很长的历史时段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我们很难以一言而概之。展览主题的提出,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的预设和框架,在这个里面,我们希望有一种积极的讨论和对话,这也就意味着参展作品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尤其是面对当下的艺术展厅和艺术展览现象。
就这届展览来说,我们并不想把它做成一个所谓的关于“独立动画”的双年展,而是说,尽可能的在双年展的运作模式中,探讨比较宽泛的影像艺术的问题,然后从中逐步提炼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我想对于当下的中国艺术或者说中国艺术的背景、现状来说,我们并不急于去提出一些概念,而且尽可能的去打开一些问题的思路和讨论的空间。一个双年展应该有这种包容性和实验性的勇气。
陈劭雄 "视力矫正器-3" 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
Hi:中国影像艺术的梳理,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
董:近几年,在中国各地举办了一些关于“影像艺术”的展览回顾活动,比如我们2010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的“从电影看”,还有民生美术馆举办的“影像艺术20年”等等,都是带有回顾性质的、比较有规模的“影像艺术”展览,而且也都有很多的研究、写作、出版的工作。但我觉得这些项目,都还刚刚开始,也就是说创作的、研究的现象都还在进行中,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一个结论或明确的定义。
但我觉得整个艺术生态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并不是1980或90年代简单的西方的、中国的这样的艺术的边界或对立,创作和展览变得越来越“流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很多的艺术研究的概念和策展的问题,包括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的出现。我觉得未来有很多的可能。
董:近几年,在中国各地举办了一些关于“影像艺术”的展览回顾活动,比如我们2010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的“从电影看”,还有民生美术馆举办的“影像艺术20年”等等,都是带有回顾性质的、比较有规模的“影像艺术”展览,而且也都有很多的研究、写作、出版的工作。但我觉得这些项目,都还刚刚开始,也就是说创作的、研究的现象都还在进行中,短时间内不可能有一个结论或明确的定义。
但我觉得整个艺术生态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并不是1980或90年代简单的西方的、中国的这样的艺术的边界或对立,创作和展览变得越来越“流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很多的艺术研究的概念和策展的问题,包括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的出现。我觉得未来有很多的可能。
泽拓(日本 b.1977) 2012年创作的双屏录像装置作品《线性构造》
作品中的男子失去记忆,在一所破旧的公寓中穿行。画面布置细腻,镜头、灯光无不讲究
Hi:对于影像作品的市场来说,其更看重的哪方面的诉求?
冯:抛开对作品质量的判断能力,最大的技术问题是能否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市场是追求永恒的价值或者至少是增值的可能性的。录像还好,基于电脑技术的作品就有很难说了。这是摆在艺术家、美术馆和收藏家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冯:抛开对作品质量的判断能力,最大的技术问题是能否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市场是追求永恒的价值或者至少是增值的可能性的。录像还好,基于电脑技术的作品就有很难说了。这是摆在艺术家、美术馆和收藏家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