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夫 我更愿意做一个老“新”人

作者:张朝贝 2017年5月19日 专题人物
2月17日,王野夫首次个展将在艾米李画廊开幕,展览海报只有一条竖线,正是他近年来所痴迷的石墨铅笔材料。在王野夫看来,中国人画黑白画,言必及国画白描、插图、黑白版画,总容易陷入一种模式化创作。而在他的这系列作品中,无论是其对于抽象的探索、空间感的营造还是极简主义的线条,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反传统的“叛逆”。
抽 象 、 极 简 与 空 间 感
如果从1987年毕业算起,这场时隔30年的展览似乎有些姗姗来迟了。60年代出生于新疆,80年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如今为华艺国际拍卖艺术总监,对于王野夫来说,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上的持续探索都融入了他的创作。“我的工作周期性很强,所以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是以工作为主导的艺术创作形态,一半时间是以艺术创作为主导的工作形态。”
从早期的建筑绘图笔,到今天的石墨铅笔材料,王野夫的作品保持着一贯的黑白灰的色调。他通过对于材料的把控、线条的运用、抽象的探索,有意与那种传统的模式化黑白画创作保持着一种疏离,比如石墨铅笔反复涂抹后的纯黑与金属色泽之间的转变,比如画面极简色块中的精细纹理,这些东西都令他十分痴迷。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艺术与文化》说到,“从乔托到库尔贝,画家的第一要务都是在一个扁平的表面营造出三维空间的错觉。”王野夫的这系列作品中,都有一条类似于纸张折痕的白线,通过“假透视”营造平面作品中的空间感。不过或许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空间感,在观者看来,作品中原本抽象的黑白灰色块成了带有某种叙事语言的真实场景。
在 地 平 线 的 那 边
若以展览数量而论,首次以艺术家身份公开亮相的王野夫似乎要被划为我们所说的艺术界的“新人”了,但事实上,他对抽象绘画的探索早在30年前就已经萌芽了。1987年毕业时的《地平线那边》、90年代的“海平线”系列,便是想象的产物,“因为我们只能在‘这边’,而不能在‘那边’,这在当时其实是‘抽象’的一种诗意表达。”
“《地平线那边》包括自然、人、宗教三个部分,每部分又有11幅,共长达40米。”除了丙烯与水粉混合的手工涂画,还有喷绘的方式,这种综合手段的创作在今天看来仍然堪称前卫。这件作品不仅确立了他未来的创作方向,还成为当年西安美院唯一一件登上《中国美术报》与《江苏画刊》的学生毕业创作。
此次展览中有三件作品对《地平线那边》进行了“再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现场仅有的亚麻布作品。耗费了20000多支一次性油性笔,部分画面反复涂抹50遍,最终形成了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如果说前两张作品还原了30年前的“地平线”,到了第三张作品,这条“线”其实已经被打破了。
对于王野夫来说,他的作品也不再是由“自然”而生的“地平线”或由“城市”而生的“海平线”,它们是30年厚积薄发的产物;这不是一次灵感的迸发,而是持续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的自然输出。正如王野夫在采访的最后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你画出来就是什么样的。”
Hi艺术=Hi  王野夫=王
Hi:三十年前,最早的“地平线”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王:毕业时创作的《地平线那边》,是我学习装潢设计专业、我理解的艺术创作与自己的情感一个结合体,也为未来三十年建立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态度、方向和追求。事实上,当时的“地平线”是在寻找一种看不见的理想;九十年代的“海平线”是寻找一种看不见的精神;今天,地平线、海平线都不存在,只有“一条线”在我心中。
Hi:这次展览中也有三件“地平线”系列作品。
王:事实上这三件作品是我2013年筹划做展览时开始创作的作品,算是对过去的总结,因为它的确对我有很大影响,但在当时却没机会正式亮相,至少在情感上满足了。除此之外,都是最近所痴迷的石墨铅笔作品。
Hi:为什么选择在今天办自己的第一个个展?
王:可能是我的创作更加自信了,我已经能感受到一个绘画中的王野夫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只是花的时间长了一点,三十年确实有点长,但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好,反而今天我更愿意做一个老“新”人。老并不可怕,“新”对我更重要。点长,但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好,反而今天我更愿意做一个老“新”人。老并不可怕,“新”对我更重要。
Hi:你曾说喜欢莫兰迪,在创作上受到哪些具体的影响?
王:通过我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再回头去看莫兰迪,我认为我懂了莫兰迪及他的作品。他是我心目中的榜样,具体的影响就是在追求平面的过程中去掉物体的立体,建立精神的立体,也就是我所追求的精神空间吧。
Hi:你创作的频率是怎样的?如何平衡艺术家与艺术品经纪人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
王:这次展览展出了30多件作品,画册上有60多件,是我这几年创作的一个完整的呈现。晚上画画是我三十年的习惯,我的工作周期性很强,所以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是以工作为主导的艺术创作形态,一半时间是以艺术创作为主导的工作形态。
Hi:今后有何创作计划?还会继续使用石墨铅笔吗?
王:没有任何计划,也计划不了,但仍会继续画下去。这次展览算一个阶段,今后的创作可能会不只是石墨铅笔和黑白灰色调,会考虑加一些颜色进去。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