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然 17只猫与200个艺术家背后的男人

作者:程然 2019年4月3日 专题人物
在采访结束之前,我问程然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还会养更多的猫吗?”电话那边笑道:“应该不会了,它们都绝育了!”难以想到,这个看似桀骜不驯、大胆前卫的青年,竟能被这种可爱的动物卸下所有的盔甲。
程然创作录像已经14年了,从当初“穷得叮当响但就是想做东西”的新晋艺术家,到如今实验艺术空间“马丁·戈雅生意”的老板,他的目光和触角已不限于艺术圈了。这个才成立一年的“地下机构”,合作的年轻艺术家竟已超过了200位!谈到个人创作,谈到“马丁·戈雅生意”的未来,程然的野心之所以能够蓬勃如野草,也是因为理想永远和他的承受力成正比。
艺术家程然
艺术家程然
17只猫和200个年轻艺术家
 
程然是艺术圈知名的超级猫奴,也是我接触过的养猫最多的人——在他的工作室和空间两处,共有17只猫,它们分为好几个不同的帮派和家族,同时也是“马丁·戈雅生意”的大IP。这些猫大多数来自程然路上遇见的流浪猫,也有来自于救助站的领养如“一只耳”。
 
这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通话里,电话那边时不时传来猫叫的背景音。程然投入大量精力给予帮助的,除了这些猫之外,还有“马丁·戈雅生意”合作的年轻艺术家。2017年,“马丁·戈雅生意”的开幕展“藏身之所”约有200位年轻艺术家参与,甚至超过一半都是程然不认识的。
 
程然说,“马丁·戈雅生意”今后关注的艺术家,可能会是完全陌生或是非常年轻的面孔。“我希望这个空间可以为一些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去做他们的第一次个展……让那些年轻艺术家的首次亮相不是在画廊里面,而是一个小区的居民楼里,我觉得会影响很多艺术家关于未来方向的想法。”
《藏身之所》展览作品图
《藏身之所》展览作品图
投入全部的精力,走在主流之外
 
2005年,程然创作了第一件录像作品。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以录像、电影等新媒体为主。在程然的很多作品中,声音、语言都是被特别强调的对象。并且他还会和不同的音乐人合作,在某些作品中以声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或是背景音乐,或为喃喃旁白。即便如此,程然也并不认同自己被划分为某一媒介的艺术家。这个走在主流之外的人表示,没准哪天影像成为主流了,自己又去做别的了!
 
程然是那种精力特别旺盛又特别执着于折腾的人,从他2015年那部9小时电影《奇迹寻踪》便能看出来,整部电影讲述了三个关于“失踪”的故事:100年前一位英国人登山失踪、1970年代一位荷兰艺术家驾驶小舟失踪、2000年中国多位渔民出海打渔失踪。电影拍摄团队由150—200人组成,拍摄地点跨越了中国的东海地区、西藏,以及瑞士和阿姆斯特丹。从筹备到拍摄结束,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年之久,前后拍摄了120多场,共400多个镜头。而2019年,程然又在筹备开拍第二部电影《离骚》了。
《花花世界》展览现场_兴业太古汇_上海_2019
《花花世界》展览现场_兴业太古汇_上海_2019
一座嬉皮城市的“地下机构”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算是标准“斜杠青年”了,除了艺术家身份之外,也是“马丁·戈雅生意”的老板,做了策展、潮牌和活动、博览会、音乐节。
程然(以下简写为程):我是属于精力比较充沛的人,不断重复去做大量展览然后应付大量的博览会、机构之后我发现,其实所有的东西非常模式化,对我来说是无聊的,所以产生了创造一种新方式的动力。其实有很大程度是我对所处的社交网络的疲倦和乏味吧。于是我在2017年12月开始做了一个以艺术家为主来运营的独立空间。
这个空间跳脱开了艺术圈所谓的标准,我希望把自己除了作品之外和不同品牌、机构、媒体合作的经验放在这个空间里面,让它可以具备多元化的属性。“马丁·戈雅生意”也是个平台,它不再依赖于所谓的艺术生态,而是扩展到亚文化这样比较多元的角度。
 
Hi:跳脱出来之后,找到想要的方向了吗?
程:它不是一个常规的艺术机构,甚至我觉得它是一种活的生物状态,能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方向。虽然它可能在不断制造的过程也有大量的瑕疵或者判断失误,但这恰恰是一个机构非常有趣的地方。它不会做中规中矩的、需要所有人投票表决的展览,也没有必要做所谓的安全、好卖、迎合市场的东西。它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动态。
2018年底的时候,我们也发了一份年终报告:“马丁·戈雅生意”去年差不多做了13—15个活动,也参加了ART021、上海设计周,还在香港巴塞尔做了一个开幕party,以及和不同的空间合作。这一年里我们给艺术家制造了超过40万元的收入——这是我们不同于一个美术馆或非营利空间的地方。对我们来说艺术家一定要盈利,所以我们的口号是“Make artists rich again”。这是基于我自己对艺术家的一个看法,我们接下来要做的,还是基于这样一个平台,让年轻的艺术家在单一的市场之外能有更多的玩法。
 
Hi:从艺术家个体到机构的组织者、协调者,你工作的状态这一年发生了哪些不同?
程:机构有非常多的琐碎事情,比如海报、公众号,我们只有一两个人在做。对我来说怎么样从个人工作转化成一个新的、具有能量的集体,既是一种挑战,也是非常有趣的地方。2018年我有差不多5个个展,参加的展览有十几个。如果说这个空间的项目是由我组织策展的话,那我去年还策划了15个展览。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些是我基于原有的艺术体系在做所谓的策展,而是在做活动的设计和召集。
 
Hi:其实艺术圈中也有个人到品牌的先例,比如艺术家徐震和没顶公司。你有关注过他们的模式吗?
程:我觉得徐震没顶公司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存在,但是和“马丁·戈雅生意”不同。因为我并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马丁·戈雅生意”是为了支持更多的年轻艺术家。
 
Hi:你的团队有多少个人?
程:2018年的时候只有两三个人,今年多了一位新助手。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在于人多少,而是如何不断思考怎么样去产生新的可能性。
 
Hi:我看了2018年“马丁·戈雅生意”在金杜策划的“后南宋王朝”,是一个杭州艺术家的群展。除了你自己居住在杭州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让你关注这个城市的群体?
程:我在杭州住了18年,从去年开始已经超过了我在内蒙古老家所待的时间。我觉得这算是一种新的开始。杭州是一个缺少美术馆、画廊,没有商业气氛的城市,但是它始终会有奇怪的、新生的、地下的小机构产生,比如想象力学实验室、老百姓画廊,是在一种以局外人的角度做着相应实践的有趣生态。“马丁·戈雅生意”也是这样的机构。
虽然杭州缺少美术馆、画廊,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要有美术馆、画廊,完全可以以地下的角度或者说独立的角度去生长,这是“后南宋王朝”的起点。杭州和南宋存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联系,它没有那么多政治冲突。以前的皇帝可能喜欢邀请文人画画、写写书法,是一个特别嬉皮的城市。
《离骚:山鬼》程然个展_大田秀则画廊_上海_2017
《离骚:山鬼》程然个展_大田秀则画廊_上海_2017
艺术家也许没有那么大能量,去创造出足够多的新东西
Hi:之前也和刘嘉玲、赵丽颖跨界合作过,这种经历感觉如何?
程:这种和公众人物的合作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可以给作品带来艺术圈之外的、更加公众化的传播和影响力,这样作品的价值就会变得不一样,也不再是艺术圈自我欣赏的东西。我也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合作。在中国的很多不同领域之间都存在隔阂,虽然我已经算是跨界合作比较多的了,但我觉得这种跨界还应该开放。

Hi:在和赵丽颖合作的《幻狸录》中,旁白有中、英、法三种语言,这种设置还蛮特别的。
程:其实我只是按照自己常规作品的计划去拍摄一些想要的东西,虽然是基于品牌合作,但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特殊设置。其实我的很多作品,比如《狂人日记三部曲》里面也有关于语言的元素,这只是我当时在做的、在关注的一些事情。

Hi:你有很多作品或是展览名称都采取了“引用”,比如引用过国外的《双城记》《伊索寓言》,以及中国的《狂人日记》《离骚》……原因是什么?
程: 这些作品跨越了很多年,也是基于不同的地方创作,都根据当时特定的缘由产生。比如《狂人日记》就与我在纽约、特拉维夫和香港的旅游经历相关。整体回顾下来,我觉得很难说清楚这个事情。但是我的关注点这两年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去年开始,我更多去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本土的东西,比如《楚辞》《离骚》,包括我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叫做《中国》的纪录片。《离骚》也会在2019年拍成电影,是我第二部电影作品。
这种“引用”更多是我的一种习惯,甚至我觉得艺术家也许没有那么大能量去创造出足够多的新东西。对我来说,创作可能更多是基于一些既有的经验、文本,艺术家去改变它们的一些属性,让大家有新的角度去看这些事物。

Hi:那么你创作的转变,也是经历了更多的既有经验和文本吗?
程:我觉得是。因为我不是一个坐在工作室里工作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和我自己的经历、状态有关系的。新作品的产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在经历一些事情。我对未来的作品没有任何的规划,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我会做什么。以往的作品其实都是非常偶然的想法的延伸。

Hi:你去过的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哪里让你印象最深刻?
程:我认为还是中国最好。中国永远是世界上最神奇、最超现实、最魔幻的地方。在经过好几年的不同国家的驻留之后,中国是最好的供艺术家去创作的地方。
《幻狸录》拍摄现场_2017
《幻狸录》拍摄现场_2017
《Always I Trust》展览现场2_巴黎东京宫_2014
《Always I Trust》展览现场2_巴黎东京宫_2014
技术不该成为艺术家创作方向的主导
Hi:你从2005年开始做第一件录像,之后的作品也一直是以多媒体为主,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装置。媒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程:技术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艺术家创作方向的主导。对于我来说,从2005年开始做很多短录像,当我做了30个短录像之后,就会变得很熟练,我就会开始去想怎么样去改变自己这种经验所主导的优势。所以我开始尝试拍长电影或表演,或是更多的不同的艺术家、音乐人合作。也包括做装置,我的装置作品基本上都是现成品,它和我的很多录像中所引用的东西其实是差不多的概念。

Hi:考虑做架上绘画或者做其他类型的作品吗?
程: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问过我,包括有一些藏家也说我“你怎么不做点能收藏的东西?”我觉得既然是艺术家就应该有点追求,收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做一件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被收藏,我也不认为我做的这类作品就是不能被收藏的。我很多时候会有点叛逆,或是说逆流而上吧,大家觉得绘画好卖,那我就偏不画画;大家觉得录像开始成为一种主流,那我就开始做新的东西。我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一点,我有更大的野心,我不仅仅停留在做几件好卖的作品就完事了。

Hi:现在你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也有稳定的合作画廊、潮牌合作的机会,是不是不存在和其他更年轻的录像/多媒体艺术家一样的生存压力了?
程:怎么可能?压力很大的好不好(笑)!但如果因为钱去做作品,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做生意好了!我觉得现在大家还是以艺术市场为导向,这就让“怎么做好卖的作品、怎么进入艺博会”造成了对年轻艺术家的误导。
我最开始做录像时根本没有卖不卖的想法,那时候穷得叮当响,也没有美术馆展示,没有画廊合作,但就是想做东西,这才是最重点的部分:艺术家不应该以市场导向去做艺术。影像甚至不需要画布,反而更省钱!你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去做影像,看你自己怎么去选择。我既然做录像,就应该能够承受做录像不好卖所带来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成年人最基本的承受力吧。
2017麦勒画廊北京个展“狂人日记”,图片提供:艺术家及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
2017麦勒画廊北京个展“狂人日记”,图片提供:艺术家及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