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为什么要做一本《中国艺术介入年鉴》?

编辑:刘娜娜图片提供:艺术介入 2018年7月3日 专题话题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揭幕嘉宾合影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揭幕嘉宾合影
2018年6月30日下午3点,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以“艺术介入”为注册品牌的机构——《中国艺术介入年鉴》启动仪式在北京方家胡同46号猜火车文化沙龙拉开帷幕。本次启动仪式邀请了艺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运营等各领域嘉宾对《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未来工作进行了探讨。同时,工作团队在启动仪式上向来宾和媒体介绍了《年鉴》工作内容及未来工作计划,本次启动预示着《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相关工作的正式开展。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揭幕嘉宾合影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揭幕嘉宾合影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揭幕嘉宾合影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揭幕嘉宾合影
现场来宾有著名艺术家隋建国先生,展望先生,艺术介入联合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赵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系副教授费俊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郅敏先生,音乐家跨界艺术家艾敬女士,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DIBO联盟秘书长、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岩先生,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创始人王旭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凌先生,艺术家田晓磊和卢征远,张哲溢,景晓雷,田禾,王恩来,高振鹏,谭英杰,欧阳苏龙等艺术介入的新老朋友,大家对《年鉴》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期待在未来《年鉴》的相关工作中与艺术介入形成互动,一起促进《年鉴》的发声和平台建设。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学术顾问隋建国先生发言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学术顾问隋建国先生发言
艺术介入联合发起人、《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学术顾问赵力先生发言
艺术介入联合发起人、《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学术顾问赵力先生发言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现场发言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现场发言
在《中国艺术介入年鉴》启动仪式之后是艺术介入“一个美术馆”艺术计划的开幕活动,本次艺术计划邀请艺术家卢征远和田晓磊呈现他们的作品。对于本次《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的启动仪式以及未来《年鉴》的相关工作,Hi艺术记者采访了《年鉴》发起人以及主编段少锋。
段少锋
媒体人,兼任艺术介入策划总监,《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主编
段少锋
媒体人,兼任艺术介入策划总监,《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主编
▶  《年鉴》就是记录当下发生的艺术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艺术介入”已经实践了近十年时间,为什么从今年开始带入“艺术介入年鉴”项目?
段少峰(以下简写为段):去年年底就有了做《中国艺术介入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想法,至于追溯做梳理工作的想法那就更早了,这里面有我个人艺术实践一直以来的兴趣点。2015年左右,我开始关注独立艺术空间和替代性展览空间,当时就想能不能做一些这样的工作,毕竟之前是没有人专门整理过的。当时有台湾出版的《搞空间:亚洲的后替代空间》这种梳理性文献,后来就是冯博一老师策划的独立艺术空间论坛,再后来读到巫鸿老师的著作《关于展览的展览》,对我来讲同样是一个启发。后来参与到“艺术介入”的一些工作中,我和刘军先生不谋而合地发现做《年鉴》很有必要,通过他发起的这个机构,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艺术介入”作为实践方式的其他可能性,所以在年初就有了《年鉴》的构思,并且最终最近启动了这个项目。
Hi:除了考虑从自身项目出发,是否也有外部环境因素?
段:更多的还是自身项目出发吧。外部考虑也有,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们团队在权衡《年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后决定去做,毕竟,民间机构去做一本《年鉴》,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工作的挑战。工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艺术界很多前辈的支持,比如隋建国老师和赵力老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外部原因更像是一个催化剂,越来越多“艺术介入”属性的社会化艺术活动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做这个工作。
Hi:《年鉴》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评选委员如何组成?
段:《年鉴》有篇幅限制,没有办法将艺术家个案或者项目个案全部纳入,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标准”的问题。我们的选择标准有大前提:比如一定是区别于传统艺术项目实施空间的;是在美术馆和画廊等传统意义上艺术发生空间之外;艺术和新空间形态的空间关系更偏向在地性;同观众的关系和以往不一样,不是观众去欣赏艺术,而是让艺术走进观众。另外,我们有顾问委员会,但确切来讲不涉及到评审,我们有空间运营顾问委员会和专业的艺术顾问委员会,这样建筑师和运营方以及艺术家形成一个完整的顾问委员会,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指导,这样在选择标准上更清晰科学。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艺术介入创始人、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刘军介绍艺术介入
艺术介入创始人、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刘军介绍艺术介入
Hi:《年鉴》项目工作的开展流程是怎样的?
段:首先,我们要搜集前期材料,针对好的艺术家个案和艺术机构以及项目的个案做文本整理,形成遴选进入《年鉴》的前提材料;其次,和顾问委员会讨论,根据标准去确定选择进入《年鉴》的内容;再次,和艺术家以及机构等的沟通,进行艺术家和项目的走访工作,形成一手材料,最终形成这本《年鉴》,这个工作量是很庞大的;之后,我们还设想未来的论坛以及年度展览呈现方式。
Hi:《年鉴》项目希望能对非美术馆体系之外的艺术的发生起到什么的作用?
段:如隋建国老师所说,以前很多这样的艺术因为没有记录很多材料都没看到,也没有被留下来,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记录当下发生的艺术;另外就是一个经验共享和交流平台,赵力老师说要发动大家编《年鉴》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其实是一个交流共享经验的平台;第三,我们希望通过《年鉴》这样一个平台更多的关照和探讨非美术馆系统之外的艺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创造更多的艺术家和机构合作的机会,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  只要是尝试就是好事
Hi:《年鉴》最终也会落地到“年鉴展”,年鉴展的空间是否会做特别选择?
段:其实“年鉴展”和《年鉴》面对的一个质疑就是: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艺术类“年鉴”和“年鉴展”,我们为什么还要做?那我们只能尽可能做出差异性,前面说的基本上是《年鉴》的差异性,其实《年鉴》这样的形式是后来才发现合适的。之前我们想做一本梳理的书,但是发现每年都有变化,这样《年鉴》的内容就会比较充裕,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年鉴展”其实还没有提上日程,只是一个暂时设想,首先主办机构“艺术介入”一直以来都是举办艺术北京ARTPARK公共艺术展,我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年鉴展”和这个项目结合起来,其他的只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来看。
Hi:你觉得“艺术介入”项目越来越多的外部条件是什么?艺术介入项目越来越多,意味着什么?
段:我没有刻意去调研过外部条件,我先讲讲我自己的理解。之所以艺术介入的项目越来越多是因为审美需求和艺术作为精神食粮的需求不断增长,普遍来讲,现在的经济状况肯定比以往要好很多,大到国家政策对于城市升级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小到艺术介入社区文化,这些都是一些能想到的理由。还有一点是我自己的理解,八九十年代艺术资源被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垄断,能流通到地方的文化资源就是文学、电影和音乐。之前没有互联网,所以流通还不便利,互联网现在基本都解决了文化资源的垄断问题,让文化资源流动更加便捷。只是艺术的项目一直以来还主要在大城市发生,现在经济建设跟上来了,艺术诉求也随之出现了,所以产生越来越多的艺术项目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个爆发期。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其实是好事:一方面说明艺术家越来越综合考虑艺术的社会性问题,和社会发生关系;另外一方面观众也越来越主动的接触艺术,这两种主动都是好的现象。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Hi:艺术介入本身的的社会性在哪里?
段: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困扰的,我挺同意范雨素说的那句话:“艺术家要介入社会,你们难道不是社会里的吗?为什么要介入社会?”范雨素的疑问让我想很多问题。艺术本身就是社会性的,不可能有孤立于自己生活时代背景的艺术,“艺术介入”也带有社会性,因为发生的空间形态更像是社会场景,面向的人群也是社会人群,其实是艺术主动的选择进入社会,我觉得这就是你说的“社会性”。
Hi:艺术介入对艺术本身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段:艺术介入就是艺术发生方式的一部分。艺术介入活动的多样性其实能拓展艺术的边界,其实只要是尝试就是好事,犯错不是问题,况且对与错都不是当下能判定的。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  艺术介入的实践需要共同推动
Hi:以“艺术介入”十年运作经验来看,你认为过往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什么?“艺术介入”目前的困境又是什么?
段:在我看来成功的案例还是很多的:比如洛克外滩源以及外滩美术馆的筹建,深圳水湾1979旧改综合体开发等。我参与到其中是从2018年初开始,之后做了“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公共艺术展。我觉得“艺术介入”现在面对的困境很大一部分就是和机构之间的协调,我们更多的任务其实是介绍推广艺术,让好的艺术和专业的运作被更多的机构所接受。
Hi:很多艺术介入项目都非常短命,你觉得艺术项目持续下去的关键是什么?
段:关键是资金问题,还有就是合作方对于艺术介入的认知。展望老师说现在很多项目都不具备延续性,我觉得这也是个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虎头蛇尾,所以我觉得关键就是资金的保障,还有就是合作方从价值观上认可艺术。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中国艺术介入年鉴》现场
Hi:艺术介入项目很多建立在商业项目基础之上,这也导致很多艺术项目无疾而终,所以“艺术介入”能够有独立性吗?或者说在艺术介入中,艺术能起到主导作用吗?
段:艺术介入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商业项目基础之上。事实上有很多方式,首先是发起方投资方对于这种方式的认可,比如OCAT,芳草地。我觉得艺术项目一直在延续着,此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所谓的非营利艺术介入的方式,比如箭厂空间,还有彭晓阳先生的外交公寓,掩体空间以及纹身店,我觉得就延续的很好,艺术一定是艺术介入的主导内容,不然就不是艺术介入了,从词语构成来看就是艺术为先的。
Hi:在我看来,目前很多艺术介入项目的介入性还只停留在形式或地理位置上,并没有从内容上真正介入,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段:我觉得好的案例就是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属于精耕细作的好项目。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是林天苗老师介绍的,林老师一直说的是“感动”这个词。你说的更多的应该是国内的情况,但是国内也有好的,比如华侨城OCAT的一些实践,一直是延续的,所以你的认识客观地说明我们要做的《年鉴》是有必要的,这样我们能让好的项目被大家熟知。艺术介入是一个共同努力去推动的实践,牵扯的社会力量也多,这个是全民素质和经济素质上升才会有的结果,我对未来的实践是乐观的。
当代艺术家田禾女士
当代艺术家田禾女士
当代艺术家景晓雷先生
当代艺术家景晓雷先生
启动仪式之后嘉宾合影
启动仪式之后嘉宾合影

相关空间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