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 以展览塑蜂巢气质

采访:朱凡 2014年2月25日 专题话题
四展齐开的魄力使得从非盈利机构转型而来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短短一年中收获了诸多肯定。以东方美学为母题展开的学术性群展的讨论,以开放式的方式选择艺术家,打破了以往建立在画廊合作名单之上的局限。2014年,闲不下来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又开始了空间改造,听闻还有建立分支结构的打算,不知希望以展览建画廊气质的夏季风又为蜂巢排下了如何的工作计划,在他看来,身体的疲劳不算累,这只是笨鸟先飞。
夏季风
夏季风
Hi艺术=Hi 夏季风=夏

以东方美学为线索

Hi:你是从何时开始投入画廊经营的?
夏:严格意义上,是2012年开始从伊比利亚这样一个非盈利机构向商业画廊转变。虽然,当时以伊比利亚的名字参与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但已经作为商业画廊的身份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Hi:经历了从非盈利机构向画廊的转型,最初蜂巢的定位是怎样的?
夏:我做非盈利机构六年,也一直在思考,一个中国式的画廊应该怎么做。当我真正开始做蜂巢时,我开始思考如何令其区别于所谓程序化的东西。这当然也与我个人的喜好、气质相关,比较偏好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于是形成了蜂巢以东方的本土性的美学为线索,以此为学术方向讨论的定位。
展览是我们最好的回应

Hi:2013年蜂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包括展览节奏的扎实稳定,展览品质的高质素,那么在具体执行中,多展同时开幕对于机构运营带来哪些压力呢?
夏:我个人做事情都注重计划的严密性。目前,我们2014年的展览计划已经完成,2015年的展览也已经提上日程。这是蜂巢在2013年虽然展览频率较高,但有条不紊的原因。

Hi: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提倡东方美学,时常会有质疑,认为东方美学是否过于符号化,缺乏实际的支撑,作为将机构关注定位于此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夏:这种情况的确存在。比如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就带去了剪纸,他可能认为,这就是东方性的特征。而这与我所理解和关注的东方性的定义是不相同的。中国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比如相声、唢呐、剪纸等等,我认为这更接近民间工艺的趣味。我们所讨论的东方性更体现在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养成,载体本身是不重要的。其次,我们对于艺术家的选择也非常关键,他们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基于对现实的了解与敏锐的洞察力,最终将二者融合呈现作品的形态,而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面对这种质疑,我想,蜂巢的展览是最好的回应。我们不是回归传统的保守,而是带有开拓性的,而这种开拓性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而非凌空拿来西方某些概念,我认为这是更接地气的。
刘庆和个展“向阳花”展览现场
刘庆和个展“向阳花”展览现场
以更大的胸怀选择艺术家

Hi:我们注意到,在蜂巢的大型群展中,如“轻逸”、“双向刺点”等,蜂巢都是基于展览主题的视角,对艺术家进行更广范围内的选择,这于常规画廊的运作模式有些差异。
夏:这涉及到艺术生态的问题,画廊不能纯粹盯着碗里的艺术家,伺候好了就行,而是需要更大的胸怀去面对整个行业的方向性问题。我们还是希望基于学术讨论的前提提供展览方向,其次才考虑所选择的的艺术家究竟是你的还是我的。2014年依然会延续这样的项目,如5月的“不朽的风季”,就邀请了尚扬、周春芽、刘野、屠洪涛、韦嘉、贾霭力等艺术家,希望对“风景”这种时下易被忽略的传统母题进行讨论,看似老生常谈,当打破外界的壳时,就能够从中寻找到新的可能性。

Hi:那么在艺术家邀请过程中会不会遇到问题?我们都知道,很多艺术家已经有固定的合作机构,双方是如何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
夏:目前而言,我们基本上没有碰到过这一难题。很多机构也愿意支持,反过来而言,蜂巢也是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希望有合适的机构共享。虽然很多艺术家与某些画廊有合约在身,但并不妨碍展览的实施,因为对方的画廊也会认为这是有益的,这类展览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展开讨论,目前为止,与艺术家的合作都是比较顺利的。
具体个案具体分析

Hi:谈到艺术家,当下蜂巢深度合作的艺术家数量有多少?
夏:有十几位。其中的构成有几个层面,媒介的区分,年龄段的差异和地域上的分子构成。

Hi:那么对于非项目性的深度合作的艺术家,蜂巢是通过哪些方式与其保持稳定而密切的关系?
夏:对于相对成熟的艺术家,在个展方案上,会强调时间序列上的学术梳理。如计划在2015年举办的梁铨和李津的展览,机构会介入帮艺术家做很多前期工作,对于早期作品的征集,文献及图像的梳理等。而2014年,我们会举办宋明明的个展,他是85新潮时期杭州“池社”的创始人之一,与张培力、耿建翌一起,1988年离开中国,前往澳大利亚,错过了八九现代艺术大展,持续创作至今。他作品的序列保存非常完整,我认为,这就具有样本性,既是85新潮时的主要参与者,又是长期在海外生活的艺术家。所以会有一个文献型的个展。

Hi:可见展览展开的关注点都是具有针对性的。那蜂巢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合作有哪些规划?2013年蜂巢的“生成项目”已经推动了一些年轻艺术家进入关注的视线。
夏:年轻艺术家始终是艺术界的未来。我们都知道,年轻人的展览纯粹从商业角度来讲,是不断在赔钱,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比如,蜂巢生成所使用的小厅如果投入展出,回报远远比年轻艺术家多,但是为什么去做呢?这基于两个层面,一是如果没有人关注年轻艺术家,他们可能就会逐步放弃创作的可能性。二是从机构自身出发,画廊不可能永远拥有成熟度很高的艺术家,需要储备年轻艺术家,虽然回报的时间可能是三五年,甚至更远的时间。但我相信,给予年轻艺术家帮助,等他成功时,他也会反哺机构,这很重要。
倪有鱼个展“形影不离”的展出表现了蜂巢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推动与关注
倪有鱼个展“形影不离”的展出表现了蜂巢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推动与关注
策展人对学术积累的重要性

Hi:当下,很多画廊与策展人的合作已经不再密切,但蜂巢的每个展览都非常慎重地选择策展人,同时呈现出国际化的选择路线,在这点上,你是怎么考虑的?
夏:我希望蜂巢可以拥有一个独特气质。也有很多人说,做画廊你为什么要花邀请策展人的钱呢?但在我看来,艺术行业与创作本身一样,是没有规定的,只要符合自身气质。我希望蜂巢是学术的,对中国当代艺术有持续的推动,其次才是商业层面。运作非盈利结构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策展人对于展览与机构本身学术积累的重要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的团队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与精力把展览做得那么好,我还是希望借助外来的力量,有更好的人共同完成。在邀请策展人上,我们同样很挑剔,希望策展人以学术身份,提供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启发性的讨论。

Hi:蜂巢似乎偏好于选择海外策展人,虽然可能会提示出不同视角,但会否存在质疑,如他们缺乏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了解等等?
夏:以雷子人个展的策展人胡安•卡洛斯•莫亚•萨弗拉为例,他并非是单薄的策展人身份,实际上他所在的美术馆与我们有深度的合作。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包括多次与雷子人的沟通,我们最终邀请他,是希望他可以从国际性的经验角度反观当代艺术中的水墨。我认为展览最终达到了预期。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也对蜂巢建立了足够的信心,未来他将在国外的美术馆做一个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其中部分板块就希望与我们合作。
艺博会与画廊学术方向相应

Hi:艺术博览会的拓展其实是画廊运营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2013年蜂巢参加了哪些艺术博览会?
夏:2013年参加了台北艺博会、艺术北京、上海的ART 021,也有一些博览会向我们发出了邀请,但最终没有去参加。参展艺博会也需要有规划,一年保持在四个就好,过多会影响机构自身的展览品质。地域上不会局限于亚洲,但目前就机构自身条件而言,资历不够长,不足以进入更为有效的博览会,就慢慢来。我希望艺博会也要有针对性,在学术方向上与机构是一致的。

Hi:2014年的艺博会计划是否已经确定?
夏:计划大陆保持参加两个艺博会,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恢复让我们很难选择,可能上海的两个艺博会都会尽量参与,那艺术北京我们就需要考虑。台北艺博会我们会持续参加,而香港巴塞尔的艺博会非常可惜,方案没能入围,官方的理由是由于邀请的艺术家过多,规模过大。这与我们机构的性质变更也有关系,当然还是有些遗憾。但我认为,关键还是提高自身的展览品质,要做到有序的推动。
由沈揆一策划的“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Ⅰ”展览现场
由沈揆一策划的“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Ⅰ”展览现场
以稳健为前提向外扩张

Hi:蜂巢自启动以来呈现这样的展览频率,是不是要强迫自己拿出决心,给自己一种不断向前的动力。
夏:体力上的累不算累,笨鸟先飞。我希望通过这些展览,改变外界对画廊是一个纯商业机构的固有印象。如果画廊只盯着商业,某种程度上是做不好的。只有机构自身形成了单一的、纯粹的气息,才有可能被肯定为一种有效的标准,被藏家和市场所追寻。

Hi:你对于蜂巢有怎样的未来规划?
夏: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在不同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规模也不会太大。有更多更优秀的艺术家可以与我们有更紧密的合作。

Hi:所提到的分支机构是理解为办事处还是正式的展览空间?
夏:展览空间,上海可能会有一个。关于南北差异我们还是有切身的感受,北京机构的影响力很难深入到南方。同时,我们也会吸取很多机构快速扩张而失败的例子,在这一点上会非常稳健扎实,设立空间的目的性和作用必须是明确的。初步计划在两年内实施。
  
(图/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