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麓湖·A4美术馆十年养成记

作者:刘霞 2018年11月19日 专题人物
建一座美术馆的方法有很多,大师建筑,大咖作品抢眼亮相是其中一种;用十年时间,数十场展览、数百场活动持续升温,积聚人气是另一种。看多了第一种的末路狂欢,才能明白第二种的难能可贵。麓湖·A4美术馆,便是馆长孙莉用十年时间慢慢养成的一座美术馆。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的麓湖·A4美术馆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的麓湖·A4美术馆
当然民营美术馆大抵都是难做的,就像吕澎曾经总结的那样:“民营美术馆的投资人基于自身的企业经营和能力,不会将美术馆作为彻底的公共性质的艺术机构来安排,如果必要,他们很可能把美术馆视为一个尽可能减少支出的盈利机构来要求,直至美术馆的性质发生根本转变,甚至终止营运。”
 
如此看来,麓湖·A4美术馆是幸运的,作为投资人的成都万华投资集团从一开始便将艺术空间纳入为自身城市开发的重要一环,这个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的思考,奠定了A4从艺术中心开始便要做一个和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结合的艺术综合体而非艺术展览馆的定位,也正是这样的诉求,将A4一步步推至了如今的美术馆形态。而在商业空间全面拥抱艺术产业的当下,回看他们的决定,颇早地便切中了时代的命题。
2013年的A4当代艺术中心
2013年的A4当代艺术中心
孙莉是麓湖·A4美术馆的馆长,并且是创始馆长,这在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这些年中也颇为少见。从2007年加入万华便开始负责艺术空间的项目,一直到今天,她带领着A4从一个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空间,升级成为了有着3500平米的美术馆综合体。这和她早年在欧洲的学习经历,让她明白美术馆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平台效益,在于同社会以及城市的互动不无关系。
 
每次在朋友圈看到孙莉,看到的几乎都是她代表A4参加活动的照片。大概是因为需要不断地向别人解释美术馆理念的缘故,孙莉聊起美术馆来逻辑十分缜密,从最初的A4当代艺术中心到现在的A4美术馆,从始终不变的初心到每一次的战略调整,从自身的经营到民营美术馆的生态。以至于我都还没来得及略微感性地和她聊聊十年间的个人感悟,时间便已悄悄溜入深夜。
麓湖·A4美术馆馆长 孙莉
麓湖·A4美术馆馆长 孙莉
用十年养成一座美术馆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2007年最初开始做“A4”的时候,是因为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希望有这样一个艺术空间,对于万华来说,当时的诉求是什么?
孙莉(以下简写为孙):万华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一直都不是单纯地在建造居住社区,而是在打造城市区域规划的新概念。A4最早所处的区域就是万华开发的一个商业山地小镇,所以万华当时就有一个很清晰的诉求,希望有一个比较当代一点的艺术空间,能够通过文化和艺术带动整个区域属性的改变。
 
Hi:我记得最早叫做“A4画廊”?
孙:当时起的名字叫A4Gallery,“画廊”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其实Gallery这个词并不单指商业画廊,很多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也叫Gallery,只是在中国被翻译成画廊,大家都会认为它是一个商业性的机构。但是从A4最开始成立的时候,我们就确定了几个基本点,包括我们会专注在当代艺术领域,会做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一个非营利空间。就发现叫Gallery容易产生误解,于是2011年就更名叫做“A4当代艺术中心”,更明确了它的属性。
2018年“马丁·博伊斯——空中花园”展览现场
2018年“马丁·博伊斯——空中花园”展览现场
2018年“陈秋林——薄荷”展览现场
2018年“陈秋林——薄荷”展览现场
Hi: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从艺术中心正式更名为美术馆,什么契机让A4有了再次升级?
孙:A4当代艺术中心做到2013、2014年的时候,已经很活跃了,有特别多实验性项目、青年艺术家的项目,可以算是真正地在内容生产上面做了很多尝试,在业内形成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但出于对机构本身未来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考虑,包括它能承载怎样的社会使命,能对这个城市、区域有什么价值,又能为我们的投资人、赞助人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化效益?我们认为如果是一个美术馆形态,其公共性能更好展现。所以我们就开始筹备,使它变成一个更具有公共化效应的,更具有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机构形态。
 
Hi:到2018年,新馆也已经开始运营两年了,理想中的美术馆的构架完整了吗?
孙:架构应该是一直在完善中的,但搬到新馆之后,A4真正开始实现它所希望的美术馆能够具有的更广泛的公共性。A4在这之前确实有一帮铁粉,我们所有的展览他们都会来,但你发现黏性虽然很高,群体还是比较小众。搬入新馆之后,因为空间和位置属性都有变化,我们加大了对公众推广的内容,包括展览、公共教育项目的投入以及儿童教育项目的投入,做了大量拓展的工作,使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愿意走入到A4来
麓湖·A4美术馆开馆展:“创造空间”现场,雎安奇《红》装置(LED灯箱、监视器、影像)尺寸可变 2017 (摄影师何博)
麓湖·A4美术馆开馆展:“创造空间”现场,雎安奇《红》装置(LED灯箱、监视器、影像)尺寸可变 2017 (摄影师何博)
麓湖·A4美术馆开馆展:“创造空间”现场,徐文恺《棉的浪》 装置(海绵 UV打印)尺寸可变 2017 (摄影师何博)
麓湖·A4美术馆开馆展:“创造空间”现场,徐文恺《棉的浪》 装置(海绵 UV打印)尺寸可变 2017 (摄影师何博)
 美术馆和城市共同成长
 
Hi:万华城市开发新的进展,也是A4从艺术中心升级到美术馆的条件之一?
孙:新馆位置所在的麓湖生态城,是投资人的新城开发项目,整个区域位于成都新的城市中心。新城开发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社区概念,而真正是一个城市,从规划的角度,公司也认为公共文化艺术的设施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刚需。所以从几个方面很自然地促成了A4美术馆在空间上的转变和属性上面的调整,所以我们的名字也叫做“麓湖·A4美术馆”。
 
Hi:美术馆所在地方本身也是一处生态景观,这个对美术馆有什么影响吗?
孙:这个位置因为交通要便利很多,有地铁直达,并且有大面积的低密生态的环境和景观,本身已经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市民近郊旅游休闲的地方。整个麓湖生态城湖区面积全部建成有2000多亩,坐船需要两个多小时,这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娱乐和日常生活的设施。可以听音乐会,去马场,去餐厅,去旱雪场,夏天的时候湖边的皮划艇俱乐部、水上乐园。它已经不是过去A4当代艺术中心所处的居住区范畴,而是一个城市化的活性区域,更有凝聚力。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的转化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变化为我们美术馆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让我们当代艺术展览的观众量翻了3倍。
麓湖·A4美术馆建筑照片
麓湖·A4美术馆建筑照片
Hi:这也是你一直强调的美术馆和城市一同成长?
孙:算是一部分,空间当然很重要,你需要一个最基础的物理条件,但是让我感受到和城市的发展同步成长和变化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变化,这个“人”既包括观众,也包括美术馆的运营团队。作为馆长,感受最深刻的还是我们团队的成长。刚开馆时在成都想要招到美术馆运营的专业人才不是那么容易,大部分的专业人才更多聚集在北京、上海,愿意来成都的比较少。但从2015年开始,尤其是我们新馆启用开始到现在,美术馆人力资源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大量具有专业艺术教育背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有大机构工作经验的人愿意到成都来。我觉得这首先是成都这座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提升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在成都有这样一个专业美术馆,也是他们愿意回来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观众也给了我们很多正面的反馈,很多的观众看了展览、参加活动之后的积极反馈,会让你感受到做这件事情的价值所在,也会在这里面受到很多很正向的鼓励。
2018年“iSTART儿童艺术节”现场
2018年“iSTART儿童艺术节”现场
2018年“iSTART儿童艺术节”现场
2018年“iSTART儿童艺术节”现场
给观众一个入口,让他们对美术馆有归属
 
Hi:这也是你们花了大量功夫在公共教育上的原因?从你们官网上看到十年时间里做了近700场公教活动,基本上就是平均一周要两场,非常频繁了。
孙:我觉得需要给观众一个入口的。很多当代艺术展览想看懂是需要一定背景知识的,如果我们不去设置这些公教项目,普通观众是很难进入的。美术馆应该让到来的观众感受到这个空间是友善的,他们是被接纳的,是可以有机会去介入的。所以在运营、配套设施上我们都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帮助,让他们走进来之后真正觉得这个地方是属于他们的。
 
Hi:公教对美术馆的重要性在你看来都体现在哪里?
孙:今天的美术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展示的空间,它平台化的社会效益正在慢慢呈现。公共教育的扩展以及公教和展览之间的这种联动,会逐渐吸引这个城市里面那些有思想、愿意思考、爱讨论、对新鲜事物有认知、有好奇心的这群人来到美术馆。这让美术馆既有学术性,又具有公共性。
 
Hi:A4美术馆在公教系统内容上都有哪些线索?
孙:大类上划分,一类是跟着展览,结合艺术家的工作去做研发;另一类是A4建立的一套自己的公教体系,在这一类项目中我们又有几条线索一直坚持在做,比如“独立影像放映”,主要关注艺术家电影;我们也比较关注戏剧,做了大量的戏剧表演和戏剧工作坊,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的加入。还有一条线索是走进校园,好的展览资源或者是艺术家、学者来到成都之后,我们不仅仅会在美术馆有展览、工作坊和讲座,我们也会把讲座带高校里面去。另外有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iSTART儿童艺术节”,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做了四年,比较完善并不断升级,既有艺术家为孩子们做的主题展,又有小朋友自己做的平行展,丰富的工作坊和嘉年华活动,同时包括国际教育论坛和在地论坛、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和吸附性。美术馆丰富的活动,逐渐地建立了A4的公教品牌。
孙莉:麓湖·A4美术馆十年养成记
“iSTART儿童艺术节”作为A4美术馆的品牌项目以及衍生出一些活动以及平行展
“iSTART儿童艺术节”作为A4美术馆的品牌项目以及衍生出一些活动以及平行展
不只是做展览,而是做美术馆生态 
 
Hi:展览作为美术馆的核心输出内容,A4的展览反倒没有像公教那么轰动?
孙:做声势浩大的展览一直都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不太关注场面,更关注有价值的内容生产,希望长久地、持续不断地、有耐心地去做事情,包括展览,也包括公共项目,都可以有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和计划。
 
Hi:那这个规划是什么呢?
孙:我们希望能把最新的艺术创作持续地带到成都来,对于新媒介的发展在持续关注。我们希望推介好的艺术家的作品,支持艺术家的创作。那好的标准是什么?也正是通过我们的展览逐渐地让大家看到,讨论建立在整个艺术家工作基础之上的艺术生态中,美术馆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Hi:A4在专业领域的野心是什么?
孙:能真正对一个问题深入下去研究,有专业的内容生产,本身就是有效的。比如像我们去年做的展览“回路”,对于西南影像做了一个十年的梳理,我们在展览之前已经做了三年基础性研究,包括生态的调查,组织各种各样的研讨会、讲座、工作坊,最终才呈现这个展览。
孙莉:麓湖·A4美术馆十年养成记
2017年“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展览现场
2017年“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展览现场
Hi:也是对美术馆在地性的一种表现?
孙:我们一直在对西南的艺术生态做系统的研究。就比如“回路”展览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几年当中成都会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影像和摄影方面的艺术家,本身并非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而是对生产机制的讨论。在对艺术现象的发生做研究的同时,也是持续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扶持。
 
Hi:“国际化”是A4从最初就制定下来的一个定位,“国际大咖”现在也是很多美术馆的流量策略,对于像争取更多观众群体的A4美术馆来说,也有这种考虑吗?
孙:从建馆开始,A4的发展策略就不是利用大咖来提升自己的流量和知名度。我一直认为A4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艺术系统,为这个城市贡献什么,而不是借助于已经成熟成功有知名度的艺术家来去提升A4本身。我们在做国际性展览,是希望能够对城市现有的艺术生态起到补充的作用。国际化的展览并非只是指引进国外的展览,而是一种国际化的标准和品质要求。2011年我们所举办的“平行的极东世界”,并不单纯是一个日本艺术标签,而是梳理了日本在某个阶段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起到推动和借鉴意义的作品。也让普通观众对日本当代艺术有更全面的观看视角,因为当时大部分人知道日本当代艺术可能就是草间弥生、村上隆这些市场大牌,但对日本中青代在做什么不是特别地清楚,所以这是这个展览的价值所在。
孙莉:麓湖·A4美术馆十年养成记
孙莉:麓湖·A4美术馆十年养成记
2011年A4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平行的极东世界”
2011年A4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平行的极东世界”
美术馆未来的竞争对手是迪士尼
 
Hi:怎么看待美术馆已经成为城市开发或者商业开发标配这种现象呢?
孙:我们刚刚有说到美术馆“平台化”效益的问题,这是让开发商和城市建设者都选择建设美术馆的原因。那对于美术馆自身的发展,我觉得未来在美术馆运营中需要面对的观众的广度,让美术馆的竞争对手不再单纯是美术馆,而是类似迪士尼、综合性商场空间。除了知识内容生产,如何观众认同美术馆、喜欢并愿意参与,甚至愿意和美术馆共同发展,是已经需要美术馆人面对的课题了。搬到新馆之后,我们无论从空间设计,还是内容设置上,都越来越呈现一个“美术馆综合体”的样貌。
比如我们的新馆总面积3500平方米,展厅只占了1500平方米,剩下的2000平方米属于美术馆的附属性空间,会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专门的儿童馆、小剧场、艺术品商店、艺术家工作室、实验的展厅、咖啡厅等,所有这些附属性的空间能够让美术馆变得更具有活性,更有黏性。
 
Hi:相对于商业空间,美术馆的优势是什么?
孙:今天的观众太容易获得各种各样的视觉冲击和体验了。作为美术馆来说,给予视觉体验和吸引力并非是最重要的,背后更深层次的还能给到什么,我觉得这是更核心的。
孙莉:麓湖·A4美术馆十年养成记
麓湖·A4美术馆衍生品商店
麓湖·A4美术馆衍生品商店
美术馆和投资人之间彼此需要
 
Hi:作为一家民营美术馆来说,从外界来看,A4还是比较幸运的,一直没有为运营成本发愁,所以事实上也是这样吗?
孙:可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投资人持续稳定地支持这个机构,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之内这部分资金是比较有保障的,所以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来去做很多的尝试。但我们中间也遇到过困难,对于运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预算没有那么的充裕的时候怎么样去做坚持。
 
Hi:A4现在可能每年运营成本大概得有多少?
孙:我们现在运营每年大概1200万元左右。
 
Hi:有没有形成自己的造血系统?
孙:我们有艺术商店,还有部分的门票收入,但门票基本上就是象征性的,主要是为了养成观众的观展习惯,并且吸引能够认同我们的观众。我们还会有一些附属空间的租赁收入,还有一些品牌的赞助,然后一些基金会的赞助也在陆陆续续地支持美术馆的发展。
麓湖·A4美术馆将于11月3日开幕的展览“罗曼·西格纳:影像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
麓湖·A4美术馆将于11月3日开幕的展览“罗曼·西格纳:影像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
Hi:美术馆十年,对万华本身有什么样的反哺吗?
孙: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为什么企业,包括投资人会持续支持A4,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规模?我想首先美术馆对这个区域的属性是有影响的,文化和艺术所带来的区域属性的变化是很直接的,另外是对人群持续的吸引。万华是一个城市开发商,美术馆作为城市的公共职能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公共空间不仅仅需要自然景观,也需要人文,需要艺术的介入。所以A4美术馆对于万华来说,既有精神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给予了支持。对于投资人来说,支持A4,有着天然的内在驱动和现实条件。
 
Hi:会尝试跨区域扩张吗?
孙:未来会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也要看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如何先把自己的基础工作构建好,这个比拓展更重要。如果基础系统没有构建好,仅仅是空间发展,那并不具有太多的意义。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