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halie Obadia 法国画廊拥有更加国际化的视角

作者:静竹 来源: hiart.cn 2013年7月3日 专题人物
Nathalie Obadia的父亲是位藏家,热衷于当代艺术。她本人从少年时期就为艺术品商人打工,确立了自己对当代艺术的喜爱,1993年正式开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画廊。如今,已有二十年历史的Nathalie Obadia画廊毫无疑问成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拥有三个空间,代理来自世界各地有才华的艺术家。巴塞尔艺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Nathalie Obadia从瑞士回到巴黎后,在自己的画廊中接受《Hi艺术》的采访。
Hi艺术=Hi Nathalie Obadia=Nathalie

香港与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之异同

Hi:总的来说,你觉得这届巴塞尔艺博会怎么样?
Nathalie:很有活力,我觉得嘉宾预展这两天,场内急着买东西的毛毛躁躁的业余藏家比以前少,藏家整体水平更趋成熟。我们画廊这边,我们和几位真的很不错的藏家达成了交易,我们现在得开始着手准备Lorna Simpson、Joana Vasconcelos、Sarkis等几位的材料了。总而言之,我们这届艺博会成绩很好,销售业绩不错,不过我们现在有超级多的工作要做。
Hi:你谈到藏家的水平很好,那作品方面呢?
Nathalie:作品方面也是一样。我们展位带去的作品都不算是那种特意贴合潮流,迎合市场口味的东西。我们带了Martin Barré、Lorna Simpson、Sarkis、Rokni Haerizadeh和Chloe Piene,这5位艺术家的作品之前在几个颇具影响力的美术馆中做过展览,也吸引了一些认真思考、品味上佳的买家。
Hi:Nathalie Obadia画廊之前也参加了香港的巴塞尔艺博会,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Nathalie:真的特别特别好。去年第一次去香港,我还处于比较旁观的态度;今年去之前,我们就想好这次要认真准备,争取个好成绩,反响的确不错。我们画廊从去年开始和三位来自亚洲的艺术家合作:没顶公司的徐震、Manuel Ocampo和Rina Banerjee,这三个艺术家在那边反应很好。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除了刚才说的三位艺术家,我们还带去其他几位艺术家,比如Joana Vasconcelos、Ramin Haerizadeh,效果很好。我很快就向几位菲律宾大藏家卖出了Manuel Ocampo的作品,也向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藏家出售了Ramin Haerizadeh等艺术家的作品。我觉得在香港,不能只展览亚洲客户群不认识的艺术家。应该带去一些在那里的艺术机构已经展览过的,有一定名气的艺术家,加上一些亚洲知名度可能还没有那么大的人。收藏家和策展人会被他们熟悉的名字吸引到我的展位上,然后在那里发现新的艺术家。
Hi:如果比较贵画廊在香港和巴塞尔两地艺博会的销售额,哪个更高些?
Nathalie:今年我们在香港的结果真的很好。我昨天才从巴塞尔回来,今天来说的话,我在香港和巴塞尔的销售额是一样的。但是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间,巴塞尔艺博会的销售额会上升20到30个百分点,因为有些藏家下周可能会来巴黎看保存在我们画廊里的一些作品,因为巴黎离巴塞尔很近。但是,总的来说,今年第二次参加香港的艺博会,我觉得很开心。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水平很不错,态度认真,且足够国际化。同时,这个艺博会有个很有趣的特点:很多来自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收藏家和美术馆负责人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欧洲,比如巴塞尔,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每年五月在香港有一个高水平的艺博会,作为大家社交的机会。从这点看来我觉得香港艺博会发展得很好。另外,香港艺博会的参观人数真的在增加。艺博会期间,我看到周六周日来参观的人非常非常多,其中不仅有收藏家,还有年轻人、学生、艺术爱好者等。应该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艺术教育的功能,目前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欧洲的独特魅力

Hi:现在巴塞尔艺博会在全世界有3个分支,但很多人表示巴塞尔的巴塞尔艺博会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艺博会”,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Nathalie:在巴塞尔我们能看到很多我们熟识的,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如今,整个艺术市场还是无可争议地倾向于西方品味,所以不可否认我们在巴塞尔更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但是不管在巴塞尔还是在香港,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印尼、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给我们呈现更加全球化的、普世性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现在越来越难以轻易地评价说巴塞尔代表更高端的品味,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变。但是,就当今状况而言,应该说整个艺术市场还是被纽约、德国,以及伦敦和法国主导,不过法国的主导性会小一些。市场价值判断标准还是倾向这边。
Hi:在你看来,欧洲艺术领域独特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欧洲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Nathalie:我认为这是种潜意识的影响。如今中国、日本等许多新兴国家的藏家开始进入西方市场,他们脑子里想的是马蒂斯、莫奈、梵高。以欧洲为源头的现代艺术一直保持着它的魔力,我认为正是因为如此,美术馆策展人和收藏家在购买当代艺术品时才费如此大的力气研究欧洲,因为欧洲终究是现代艺术的中心。之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了美国的当代艺术,但是这是种艺术发展史中的断裂层。我觉得许多藏家们脑子里可能对欧洲的印像更好,美国的形象可能过于争强好胜,不那么有魔力,比如沃霍尔,他的形象总与高成交价联系。而人们想起古老的欧洲时,会抱着一种对历史的憧憬。
Hi:那么,作为法国的当代艺术类画廊创始人,你觉得人们古老欧洲的憧憬对当代艺术市场有什么好的或不好的影响吗?
Nathalie: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比如说,如果有家画廊开在纽约,经营得还不错,工作人员很容易懈怠下来,想:我们在美国,我们在纽约,我们没必要去参加每个艺博会,我们的国家强大又有竞争力,所以只要完成了工作就好。现在在法国,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与竞争力强的美国竞争,需要与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国竞争,需要与德国竞争。如果想在法国开一家国际化的画廊,就像我想做的,需要从日常点滴着手,关注我们自己的选择,将自己的选择传达给藏家和美术馆策展人,告诉他们比如“Joana Vasconcelos,她来自葡萄牙,那里正经历危机,她是个很不错的艺术家,我要将她推上国际舞台”。对法国的艺术家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画廊中的年轻画家Guillaume Bresson,他是法国人,但他的画作中有一种跨越文化的元素,很能吸引国际关注。如今很多世界各地的藏家和策展人很关注巴黎,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视角更加国际化,比只关注美国艺术家的美国画廊、只关注德国艺术家的德国画廊更加国际化。

威尼斯双年展的地位无可取代

Hi:你去参观这届威尼斯双年展了吗?
Nathalie:我每次双年展,尤其是今年,因为我代理的艺术家Joana Vasconcelos这次代表葡萄牙展览,Rina Banerjee的作品参加了“Glasstress”展览——这个展览里集中了不同艺术家用玻璃创作的作品;还有Sarkis,他的作品这次出现在Prada基金会的群展“当态度变成形式”中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年展,比如圣保罗双年展发展得很不错,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沙迦双年展、悉尼双年展等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但像巴塞尔艺博会一样,威尼斯双年展及卡塞尔文献展的地位依然不可取代。威尼斯厚重的历史和城市景观都很吸引人,这个城市的双年展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我们常常可以在威尼斯双年展找到新的艺术家,比如葡萄牙艺术家Jorge Queiroz,我就是在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发现他的。我们可以从那里发现新艺术家,看到以前认识的艺术家不同的作品,这种体验绝对独特。
Hi:有种观点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体系现在已经有些过时了,你怎么看?
Nathalie:我不觉得它过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威尼斯有国家馆,也有一些国家以其他形式展览,比如Joana Vasconcelos在威尼斯的船。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在威尼斯双年展以各种方式展示是很有趣的,我不觉得过时。我觉得在全球化多年之后,看看这些国家馆的表现很令人兴奋,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信息。比如,今年法国和德国交换展馆,传递出政治上的信息,表示我们暂时结束了德法之间的争端,现在应该恢复常态了。相反,英国馆这次选择了Jeremy Deller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强调国家主义,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不同的英国。英国馆处于法国馆和德国馆之间,这同样带给我们一个信息,表示“我们并非完全处在欧洲,我们很不同”,这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再比如,美国馆选择的艺术家萨拉•史(Sarah Sze)是美国亚裔,这传递信息说现在美国文化已经是多种族文化的混合体。也许未来有一天,中国馆和日本馆也会交换场馆。你看,国家馆的表现会传递出来一些其他信息。
Hi:这次主题馆的展览呢?你觉得怎么样?
Nathalie:它的整体策展理念很有趣,不过我觉得这次主题馆的展览放在双年展主题馆里有点让人觉得遗憾,它如果是放在一个美术馆、大的展厅中或其他地方会很不错。展览的整体风格我觉得有点过于恋旧了,策展人找了很多过世的或已经被众人遗忘的艺术家。我并不反对这一点,我本人也和一些艺术家的后代合作,但是这次展览中此类艺术家的比例有点太大了,给当代艺术创作传递出一种过于悲观的信息。策展人总是找一些被遗忘的、过世的、人们不知道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不是只要他们死了或被人忘了就说明他们都很好,这个概念不能混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展览有点让人不舒服。

相关人物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