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方 “常青藤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打造立体的生态链

采访:史伟 2015年9月17日 专题话题
青年艺术创作力量是艺术生态中活跃的主体,国内对此加以推广的平台也实属繁多。“常青藤计划”作为该领域的生力军,业已举办两届年展,该项目的发起人姜大方在本采访中分享了他对目前业态的见解、常青藤计划的平台定位及近期规划(其中不乏有建设性有胆识的观点)、众多推广青年艺术家平台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他试图努力的方向。
天津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常青藤计划”项目发起人 姜大方
天津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常青藤计划”项目发起人 姜大方
Hi艺术=Hi 姜大方=姜
 
年轻人做年轻人的事
 
Hi:在做常青藤计划之前,你的教育及工作背景情况是什么?
姜:我是天津人,在天津读的大学,然后在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获得城市研究硕士学位。同时,我对摄影很感兴趣,研究生时期我一直做摄影师。2011年底回国创业,后来创立了天津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4年初,主导发起了旨在扶持青年艺术家发展的常青藤计划项目。 最开始选切入点的时候,众多行业内的专家人士给了我很多建议,最终确定关注青年艺术家,年轻人做年轻人的事,彼此思想比较接近,容易沟通,就有了常青藤计划。
 
Hi:将这个计划命名为“常青藤”有什么原因? 
姜:我只是对“IVY”这个三个字母有兴趣,后来与合伙人交流,他也同意。其实有的时候是一种缘分,最开始做这个公司时,并没有想到“常青藤”这个项目,但回到这个行业后,去做青年艺术项目,发现这个名字也是一种呼应。
2014“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2014“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Hi:刚运营这间公司的时候,你对国内年轻艺术家群体的创作面貌有多少了解?
姜:我从小就画画,是票友艺术家,我一直有一颗想当艺术家的心,我的成长一直都离不开美术学院的圈子,身边也有很多艺术家朋友。这都让我对于青年艺术家群体创作面貌有侧面的了解,清楚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创作情况,一直有看他们的作品,但对此领域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学习与认知,直到做了这个行业,才更多向学术脉络这方面靠近,去学习。
 
Hi:常青藤计划的性质是什么?
姜:常青藤青年艺术推广平台是一个NPO项目,没有商业诉求,NPO的性质我想一直保留下来,未来我还想坚持将它做得更纯粹些,利用自己的资源寻求不同的方式,并联合外部的资源,帮青年艺术家做推广。
 
Hi:你认为目前年轻创作者群体,他们整体的面貌是怎样的?
姜:70后半段到80后、90后这一代艺术家,有一个共同风貌,他们的社交能力、情商、思维活跃度都紧随时代,不受条框束缚,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大。关于现在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趋同性和多样性的问题,不能因为趋同便给予好或不好的结论,需要结合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来综合考虑。
2014“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2014“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学术领航,做可信的服务性平台
 
Hi:艺术家选择的渠道或方式包括哪些? 
姜:推介与海选。首先,我们在国内各地区选择推介人,在他们选择的艺术家基础上做出整体评选。首届的88位艺术家即是在11位推介人提交的候选名单中产生,本届除了6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推介人甄选的60余位艺术家之外,我们还引入了社会招募的海选方式,艺术家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途径投稿。关于海选,我们起初并没有太大把握,对投稿的作品质量及艺术家参与热情无从判断。海选结果出乎意料,1600多位艺术家报名,精品很多很多,最终选择了60余位参展。这里我想对未能参展的艺术家说句抱歉,出于展线及展示效果等考虑,没办法一一呈现。
    
Hi:目前常青藤计划的运作模式是什么? 
姜大方:年度展之外,后续会做一些艺术家的推广。今年还会在全国巡展,并参与“芭莎艺术校园行”活动,在校园艺术公益方面做一些事情,未来会融入青年艺术家对谈等活动作为一种在地化的思想碰撞。我们也在探讨并希望推出类似于跨品牌与其他艺术机构合作, 做出更有深度的展览方式,比如专题展或小型群展等。  
2014年精彩绝伦的Mapping show现场
2014年精彩绝伦的Mapping show现场
Hi:展览中各种媒介或艺术类型的作品,占比情况如何?
姜:在本届,版画类大概占比为28%;油画比例更大一些为31%,综合绘画21%,国画占7%,这部分有很多惊喜,作品质量很高,创新性强;摄影占5%,影像作品占4%,今年的影像我个人特别满意;装置和雕塑有一些,加在一起差不多也占4%。
 
Hi:艺术家的选择多大程度上是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姜:首届展览后,外界的评价是展览的学术性比较高,重在呈现青年创作者的整体创作面貌,这是选择作品的核心,市场因素的考量绝不会是成为选择作品的主要因素。
2015年“常青藤计划”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谭平致辞
2015年“常青藤计划”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家谭平致辞
Hi:从去年88位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到现在到126位的300多件,规模扩大的背后有什么其他考虑吗?
姜:本届展览中有13位参加过去年的展览,大致为10%。今年的呈现是一种跟踪形态的考察,看重对艺术家个体创作的脉络梳理。海选环节完全超出预期,精彩作品很多,数量不好控制。对于未能入选的艺术家,我们还在计划以什么方式更好地呈现他们的风貌,团队同时也在对相关数据做进一步统计分析与梳理,建立数据库,持续维护与跟进。
 
Hi: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如何确保艺术家可以毫无顾虑积极参与其中?如何取得其信任?
姜:作为一个NPO项目,我们不会在艺术家身上赚钱,艺术家参展没有费用,相反我们会邀请他们到展览现场并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团队一直在与艺术家、艺术家代理机构积极有效沟通,常青藤公司也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流程,与艺术家的展览协议会对权责关系做出明确规定。口碑很重要,我们坚守强服务意识,尽最大努力打消艺术家内心的各种疑虑,让他们了解该计划无论在全程对接、作品展示方式、物流运输与保险、合同等方面均是一个靠谱的平台。今年报名人数出于意料,也是对我们去年工作的一种认可。
2015“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2015“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打造生态链,项目重在立体化呈现
Hi:当下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平台很多,你认为常青藤计划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共同面对的问题又有哪些?
姜:我本身学的是理科,很重视市场调查,常青藤计划在后期如何帮助艺术家成长做更深入的推进,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除了展览之外,需要为青年艺术家打造持续成长发展的生态链。青年艺术项目目前有很多,有的很成功,有的在逐渐退出。更多的青年艺术项目是以平面化的方式在发展,可以从面积上扩展,但因没有纵深,其成长度与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常青藤”公司毕竟是商业机构,有正常的新陈代谢、合理的造血功能及一整套商业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发展,“常青藤计划”依托于这家企业,因此它背后的造血功能要正常,就势必要求在该计划之外,寻求类似于投资合作等形式,进而丰富生态链。将艺术家推广出去,同时还需要后续跟进,才能让艺术家真正走出来,不能仅是提供展示机会。大家还能做什么,项目如何立体化呈现、如何与市场对话,又以何种角度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对话,如何在推广他们之后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是很多青年艺术机构都面临的问题。
2015“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2015“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Hi:那该计划是否有一些长期的规划,或阶段性的目标?
姜:常青藤计划今年到第二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认可,在成长的背后,今年我们也明显感觉到一个问题:明年该计划可能要考虑如何转型。我们去年88位艺术家参展到今年的126位,田野化调查能够展现当代艺术家的整体风貌,但从学术角度上考虑,可能缺乏个案的深入研究,这是常青藤计划接下来寻求改变的一个方向和工作重点。年度展的方式我们会坚持,在深度上我们还需要一个大的平面加以支撑,就像一把伞下面的树状结构。现阶段,我也在积极与其他青年艺术机构或品牌在探讨,希望展开合作,资源共享。因为这些机构选择的艺术家重合度很高,艺术家对机构也会双向选择,大家是在背靠背做事。如果某一位艺术家被几家机构同时看中,是否可以以机构联合的方式,发挥各自平台的资源优势,帮艺术家定制一个比较科学合理成系统的推广方案。如此一来,机构投入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会缩减,生态内也不会做重复性工作。但同时,对一个商业机构而言,这存在着很大的壁垒,它涉及到眼前的蛋糕如何分的问题,因此我说的这种合作,第一步更多意义上是非盈利性的推广角度,这个想法很天真,可我认为好多事都是从天真的想法变为现实的。如果青年人自己做青年艺术项目的话,连这点想的勇气都没有,再过10个世纪、20个世纪,只有画廊和拍卖行在做市场,就不会有新的变革了、不会有线上销售、众筹项目、或其他的交易形式了,业态需要变化,我想去尝试。
2015“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2015“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Hi:项目定位中有一句话,大众娱乐化实验和数据化表达的新型推广模式指的是什么?
姜:电视媒体是受众面最广的媒体平台,从去年我们就一直在筹备一档大型艺术类真人秀节目,泛娱乐化、泛时尚化性质,旨在推广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一种发现美的角度,也与国内超一线的电视制作团队合作,大概磕了半年,我跑卫视不下20趟,档期都已确定,但最终未能成形,主要原因是艺术真的还没有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中,中国的电视节目基本靠明星,收视率不好的话也是现实问题,还有一些政治因素。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内某一线卫视对此很感兴趣,这个展览结束后我们会继续去谈。
Hi:该项目两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作为新平台,它工作上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未来如何面对?
姜:青年一代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都比较新,易于交流。但同时,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与职业生涯的规划相对模糊,在引导他们的过程中会有很大阻力,这是社会信任缺失的具体体现。常青藤计划会先和艺术家成为朋友、家人再合作,诚信很重要,这是问题一。问题二是,机构本身的造血机能,我们是非盈利项目,为保证性质的纯粹性,需要尝试寻求商业:常青藤公司今年投资了一家线上销售平台,它也是本届展览晚宴的冠名方,也是生态链中有力支撑;此外,我们正在做线下实体空间,今年末或明年初希望可以投入使用;线上的电商平台已经建立;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微商——艺术品领域相对小众,圈子营销是一种精准定位的推广方式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