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 真正的“观念”,是“自我”的产物

采访:曹丝玉 2014年8月6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宋陵
艺术家宋陵
宋陵,出现在中国80年代当代艺术史中的名字,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近26年。今年他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合作,在今日美术馆呈现了自己在国内的第一次个展“重现的镜子”,它不仅梳理了宋陵的过去和现在,也同时把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呈现于眼前。重读那个时代,有宋陵,有张培力、耿建翌,还有他们的“池社”。
 
Hi艺术=Hi 宋陵=宋
 
关于“池社”
 
Hi:先从“池社”谈谈吧。
宋:1984年我从浙美国画系毕业,培力从油画系(张培力)毕业,耿建翌和王强当时还在读书。我被调去浙江美协帮忙,美协的领导想组织一个“青年艺术创作社”,刚好张培力在杭州工艺美校工作得也不太舒服,所以美协就把他借调过来了,于是我和张培力就在美协碰头了,然后我们想要做个展览什么的。那个时候全国都在做艺术群体,比如“北方艺术群体”、 “厦门达达”等,那个时候我们也想做一个群体,一起做作品。那个八五的展览其实是美协主办的,但是作品主要由我和张培力两个人选,除去在杭州的四五个人,其他都是到地县选的,这些人的创作和我们的味道相近,于是在1985年的12月份,“八五新空间”的展览就开始了,这个展览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展览之一。
 
Hi:面貌如何?
宋:我的作品就是那批人和管道的,张培力画的是爵士乐,耿建翌画的是理发系列,还有王强做的了一些雕塑,或者说也是最早的装置,他把雕塑和一些实物拼在一起放在一个很大的玻璃框里面。
 
Hi:大家共同针对了时代某一面的状况和问题吗?
宋:80年代流行的是乡土文化,包括再早的伤痕文学,绘画也就由了“伤痕”和“乡土”两种面貌,怀斯的风格比较流行。大家都去画抒情的、温情的,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都这么画。我们一帮人觉得应该做一些别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对乡土并不了解,我们更关注城市的变化,比如说工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在现代工业的进程中,他们会不会有一些新的状态出现。
 
那时美协组织我们去上海宝钢钢铁厂,看了很多管道;张培力他在城市里,他哥哥是吹爵士乐的,所以会经常去地下酒吧看爵士乐表演;耿建翌就关注市民的生活,比如理发,所以他画了一组理发的作品。当时我会去思考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不幸,人像机器一样,是个社会的零件,这种流水线样的状态是麻木的。
 
因为志同道合,我们四个人一起创办了“池社”,它是一个民间团体,跟美院、美协以及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就是我们自己创办的。当时在《美术报》上发表了我们的宣言,但没有定具体的章程。
 
Hi:集体创作?
宋:应该说我们一起做了三次集体活动,一次叫“杨氏太极”,就是在美院对面的路上。那时我们想把艺术还给人民,试图做一种介入生活的东西。我们半夜做了一些打太极拳的人,贴在那面墙上,市民会路过这面墙走到西湖边,大概只有100米。老头和老太太们都在那打太极拳,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想看看艺术和大众生活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
 
第二次也是把一些运动中的人,比如在走路,或打太极拳的人,挂在杭州的一个山林里。这也有点像是行为艺术,挂完了也没人看到,只是拍了一些照片。当时叫了一些感兴趣的美院学生来看,还有“国王与皇后”,就是把耿建翌和另外一个朋友包起来,主要是这三个作品。最后一次是因为中央电视台要拍“池社”的记录片,大概是一个拍摄全国所有艺术群体的项目,于是我们又重新把“杨氏太极”做一遍。
“池社”集体创作的《作品1号——杨氏太极系列》,1986年,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池社”集体创作的《作品1号——杨氏太极系列》,1986年,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个人的创作呢?
宋:除了“池社”的集体创作,我们每个人都在画画。那时我做了“无意识的选择”这一系列,我画了很多。画面里的牛、羊都是任人宰割的麻木感,没有思想的状态,牛羊挨在一起,情绪是孤独的,并且身上带有图章,是政治的烙印,这是那个时代的整体困境,没有自由。后来我又画了一些流血的,嘴巴张开的形象,因为时间长了,人们肯定会开始反抗。而张培力开始画手套,耿建翌就开始画“第二状态”(笑脸),我们除了四次集体活动,其他时间一直在画画,然后就是平时聚会聊天。

Hi:组建“池社”以后对个人的创作有没有影响?发生了哪些变化?
宋:有的。当时我们觉得一个人画一些作品推出去是比较弱的,想一起画一个东西,因为我们的作品里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张培力画20副手套,但最后你可能看到的就是一张画,其中没有太多变化,非常冷漠,是反当时人们的视觉需求的。老耿(耿建翌)的“笑脸”也只有一点变化,比如头稍微转一点。我当时画牛、羊,一只羊画六遍一模一样,就是画三个正的一模一样,然后在画三个反的,包括牛,都是麻木的,复制性的作品。所以我们有一个野心,想最后把三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看起来像一个人的作品。把丰富性、抒情、节奏,这些在绘画里追求的东西削弱到看三个人的作品像看了一个人的,看了20张画像看了一张画。我们想做一次这种效果的集体创作,但由于最后没有条件,我1988年离开了中国,加上之后的时局变化,最后我们在也没能在一起展览,很可惜。
“池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作品2 号——绿色空间中的行者》,1986年,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池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作品2 号——绿色空间中的行者》,1986年,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也就是说那时你们各自的创作都基于了这样一个想法,作品的面貌并不是独立在个人创作线索里,而是从“池社”的集体创作中延伸出来了一批作品,比如张培力的手套,还有你画的牛、羊。
宋:对,我们的集体概念非常强,但同时我们也是个体,个体里还是有自我的。因为他们两个画油画,而我学的是国画,我不会用他们的颜料,但我的画和他们的画是一个感觉,包括“85新空间”里展示的“人的管道”,然后到“池社”之后我画的羊和牛,没有人把他们当作水墨画,其中的变化无非是我没有用到宣纸,而是我们用来画素描的纸。

Hi:那个时候你们创作的出发点是艺术、社会还是一个大的环境?
宋:我们关注的是艺术,针对的就是全国各地如出一辙的绘画风格,所以我们要反乡土。虽然我们的作品都在反应时代,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反应,但核心还是在艺术上。

Hi:那个时候对于“观念艺术”这个概念有意识吗?
宋:对“观念”的意识不象现在这么明确,之前的作品里有观念,但不会讲“观念”,现在这个概念是独立出来的,是明确的。但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明确。

Hi:那是什么影响你们主动地做了这样的尝试和改变?
宋:我觉得我们当时要比其他的一些画画的人想法成熟一些,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观念”是“自我”的产物,有了自我才有真正的观念。而对“自我”的表达,也是通过观念的树立来实现的。但确实还不知道何为“观念艺术”,讨论的比较多的也是波普艺术,现代艺术等等。

Hi:因为“波谱艺术”很流行,所以会有这样看起来相似的面貌出现。但我认为“池社”的想法里,最有意思的在于,你们用一种集体的行为去反了当时的集体概念,也用“集体”成就了“我”。
宋:对,我们在这个小集体中,放大了“相似性”,而不是回避,以集体行为去反一个更大的集体概念,也就是当时人们对艺术普遍的共识,我们希望有新的面貌出现。
作品3号——包扎·国王与王后,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作品3号——包扎·国王与王后,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对“水墨”的追问
 
Hi:画面很结实,不象是水墨。
宋:因为纸张很硬,而且作品画得比较结实。展览的时候没有条件做画框,我们把会把纸贴在板子上,“85新空间”的时候就是这样,我把铅画纸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感觉像油画一样,因为它有厚度。但很薄的宣纸就做不到这样。我学的是工笔,但画画时候用的都是渲染的技法。
 
Hi:是刻意消除大家对水墨习惯性的感知吗?
宋:没有完全地刻意,我想要的效果不可能用传统的工笔画法(勾线渲染)来实现,里面会有情绪,因为它必定是生动的。而我要的是冷冰冰的效果,于是只能渲染,弄成光滑的,没有痕迹的画面,而细看的时候是渲染得很好的一张国画。而造型是我用照片复制上去的,不象中国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变形,我只是要把照片的效果画出来,在上面是没有“传统”的痕迹的。
 
Hi:出国之后延续了80年代对艺术形成的认知继续创作吗?
宋:从1988年到1995年一直差不多,这段时期延续了85时期的风格,画了许多除了牛、羊的动物,我觉得这个方向还没有画够。还尝试了一些拼贴,比如中国术士用的“符”。出国之前,我从未见过这些所谓封建迷信的东西,我们当时的教育是非常“红”的教育,所以我没有见过佛教的、道教的,甚至是纸钱都没有见过。但在墨尔本的唐人街,我看到许多人在卖这些东西,当时内心时极其反感的,觉得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怎么在国外的华人圈里比比皆是,这些东西如此陈旧,让我非常不舒服。于是我就画了一些这样的作品,病入膏肓的人,身体里面有一些“符”,就是做了一些拼贴。在欧洲的华人表面上是很白人化的,但骨子里还是非常传统的。这批作品是1995年以后做的。
 
1997年我有了孩子,那时的绘画又发生了变化。在澳洲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他们对小孩的福利非常好,而我是个画家,在家工作,不用像我老婆一样朝九晚五,所以照看孩子的工作就到了我身上,喂早饭,穿好衣,整理书包,接送幼儿园。在这个过程里,我看到一个孩子幸福的童年,这对我的创作的影响很大,于是我画了一批鲜艳欢快的作品,走了与之前的创作完全相反的路子。
 
但同时,我还是很喜欢画水墨,虽然数量比较少,尺幅也比较小。
《人·管道1号》105×90.5cm  纸本水墨 1985 
《人·管道1号》105×90.5cm  纸本水墨 1985 
《无意义的选择?1号》 88×63.5cm×6 纸本水墨 1986 
《无意义的选择?1号》 88×63.5cm×6 纸本水墨 1986 
《无意义的选择?》系列 68×68cm×4 纸本水墨1986-87 
《无意义的选择?》系列 68×68cm×4 纸本水墨1986-87 
Hi:之后水墨作品的语言,好像出现了非常细微的变化。
宋:等我有了孩子,生活稳定,早年的反叛情绪逐渐地磨掉了。2008年左右,我的孩子读中学,他开始反叛了,于是我又捡起了水墨,回到自己的世界中来。那时我开始关注在信息时代人的变化,比如“干扰”的系列,从完全追求视觉效果转变到对人的关注,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Hi:80年代画的工人,是没有个性和身份的,但是“干扰”的系列里,都是具体的人,这是从一种集体意识向个人意识转变的过程吗?
宋: 80年代是“集体主义”,我们没有个性,也不主张个性,都是为了“集体利益”去服从。说话时主语都是“我们”,很少说“我”怎么样。到了西方更强调的是“自我”,什么东西都由“我”来开始。所以开始的时候,我画的人面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包括牛、羊。到了画“干扰”的时候,就有不同的人出现,黑人、白人、华人,那确实是一个不同的时代。30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也会这样,非常强调个体的存在。

Hi:好像还画了一批植物?
宋:2009年开始我想正儿八经地画水墨了,那批植物就是那个时期开始的。我看了许多当代水墨,而我是学工笔出生的,所以就会想如何去探讨水墨的问题,所以我还是坚持用水彩纸,从画面效果来讲,水彩纸的比宣纸的表现力更强,更有力量,因为它不太吸水,墨是在纸面上的,等颜色干了会有很多痕迹在上面,而宣纸上的墨色总是会柔和很多。

Hi:有清晰的边缘线。
宋:这种边缘痕迹是宣纸或中国画里没有的,所以这批作品我就开始关注水墨视觉本身的东西多一些,比如说水墨画都白底黑墨,那我就把所有全部涂黑,黑底黑墨。之前画牛、羊都有留白,之后就全部都是黑的了。全部涂黑,在上面除了画植物、鸟,还有光在里面,像黑白照片夜景里的那种光感。

还有一件作品是我临宋徽宗的长卷,那是一张工笔画。我而临成了一张写意的作品,因为我所学习的工笔画是很教条的东西,一上手就是学院的痕迹,所以我想打破这种“会画画”的状态,所以我不会用我所学的用笔方式去画,那我就用自己的方式去画一样也是气韵生动的,把传统的用笔全部丢掉,生成更有意思的用笔和痕迹。
《花鸟小品1号》 70×50cm 纸本水墨 2010
《花鸟小品1号》 70×50cm 纸本水墨 2010
 《花鸟小品2号》  70×50cm 纸本水墨 2010
 《花鸟小品2号》  70×50cm 纸本水墨 2010
 《国货1号》 86×60cm  综合材料拼贴 1994
 《国货1号》 86×60cm  综合材料拼贴 1994
《干扰2号》 布面丙烯 71×61cm 2012
《干扰2号》 布面丙烯 71×61cm 2012
 《病入膏肓3号》 60×55cm  综合材料拼贴 1994
 《病入膏肓3号》 60×55cm  综合材料拼贴 1994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