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halie Obadia 有信心才有画廊

作者:静竹 2014年7月24日 专题人物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开酒吧的话,那种十个客人进来十个人都还算满意的,实际上不如那种让一两个人格外满意,可能有一两个人特别不满意的来得成功。巴塞尔艺博会期间,正是徐震在Nathalie Obadia画廊的第二次个展。某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刚从巴塞尔回到巴黎的画廊主Nathalie Obadia交谈的过程中,脑子里忽然冒出来村上春树的这个观点。
©Luc Castel,Courtesy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Luc Castel,Courtesy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这家画廊,代表的是我的个性”

想寥寥数语介绍Nathalie Obadia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她层次丰富又妙语连珠。法国人讲话快,她讲话比一般的法国人还要更快,能够迅速判断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她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我第一次采访她时,她便旁敲侧击,但也清晰明确地表达了她对巴黎某位大画廊主的意见。“在我们这代人里,我是唯一的女性画廊主。”如她所说,法国画廊业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人中,她是极其稀少几位女性之一。这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呢?“没有困难。别人可能有吧,我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女性身份,反而让不少事业有成的女性藏家愿意和她打交道。并且,她又补充,某些男性画廊主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而在她看来,重要的一定是艺术家,而非画廊主。

当然,这并不是说画廊主要变得隐形。“一家画廊代表的是一种个性。这家画廊以我的名字命名,由我选择艺术家,代表的是我的个性。要对自己一开始的选择有信心,并且根据趋势变化保持灵活。”她对自己选择艺术家的品味非常自信,实际上她也应该自信。Brenna Youngblood、Rina Banerjee,法国还没什么人知道这些艺术家时,她便开始与他们合作。与2013年特纳奖得主Laure Prouvost合作也是如此。Nathalie Obadia四年前接触到她的作品,便马上被吸引,和她讨论展览计划。“那时候没人知道她,我跟你说,在法国没有人知道她。”展览因为Laure Prouvost怀孕生子和获得特纳奖,一再推后,最终定在今年九月。

她的画廊中也开始出现中国艺术家。2010年,Nathalie Obadia在弗里兹艺博会长征空间的展位看到徐震的作品,开始在法国和比利时代理他的作品;她告诉我,自己正在策划明年做当代水墨群展:“在法国还没多少人知道当代水墨,所以我想赶紧做。法国人非常了解中国的具象绘画等等,当代水墨是另外一种中国艺术的形式,我希望探讨(具象绘画)这部分之外的东西。”
Fabrice Hyber展览 Courtesy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Fabrice Hyber展览 Courtesy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一入画廊四十载

这种犀利的品味来源于天赋,也来源于Nathalie Obadia的积累。“我从十二三岁开始就浸淫在当代艺术中,到现在已经有40年了。我们要看很多很多东西,非常了解当代艺术的整体状况,这造就了我的眼力和感知力。观看作品的经验,工作的经验,跟比如进入这个领域才两年的人相比,我可能会少犯些错误。”

Nathalie Obadia的父母就是收藏家,尤其热衷于波普艺术。少女时期,Nathalie Obadia就跟着父母逛美术馆、看艺博会、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她很快决定自己要从事画廊业,决定后马上着手进行训练,15岁学校放假就找画廊的实习工作。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到法国极具影响力的画廊主,后来成为她丈夫的Daniel Templon的画廊工作。五年后,1993年2月6日,她在巴黎玛黑区诺曼底街一个小小的空间开放以自己名字Nathalie Obadia命名的画廊,随着发展,画廊搬到更大更适宜的空间。如今,Nathalie Obadia画廊已有超过20年历史,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拥有三个画廊空间。
 

谁说巴黎是没落的花都?

如今,当我们谈起当代艺术,首先会想起纽约、伦敦、柏林等几个城市。巴黎这座曾经数百年间象征欧洲乃至世界文化中心的城市,在全球当代艺术版图中似乎显得越来越弱化。艺术市场的资金,似乎正愈发集中在纽约。
“不,不是这样的。” Nathalie Obadia干脆地反对我的话,“在艺术市场中,也分不同部分。有一部分,大概5%,是非常投机性的,艺术和金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并非集中在美国,我们都很清楚中国也有很多这种情况,欧洲同样有不少,比如在英国,以及某几位德国艺术家。除此以外,是那些首先具有艺术价值,然后具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艺术的核心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运作。投机行为永远存在,比如伦勃朗时期。不过,问题在于,现在的媒体就光盯着这方面。”
去年巴塞尔艺博会登陆香港后,我曾经问过Nathalie Obadia是否考虑在亚洲开放空间,她明确地表示不想。一年之后,她依然强调扎根法国的重要性:“即使如今艺术界愈加全球化,我首先考虑的还是法国,以及比利时。我的领域是在法国。”尽管法国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购买力,失业比,税收政策导致有产阶级移民造成资金流失——如今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商人、律师、工业家等被美术馆展览和国外藏家影响,对艺术品收藏产生兴趣。“以前只有小部分有产者进行收藏,现在新进藏家们越来越有热情。如今,在法国,当代艺术并非被孤立在美术馆中。”
 
展览开幕上Brook Andrew的作品 Courtesy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展览开幕上Brook Andrew的作品 Courtesy Galerie Nathalie Obadia, Paris_Bruxelles 

相关人物

相关空间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