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获得过的艺术奖

作者:石玩玩 来源: hiart.cn 2012年12月3日 专题人物
跟往年一样,进入年底也就意味着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奖项评选季,各种排行榜与艺术奖接踵而来。11月份,“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与“瑞信·今日艺术奖”结果出炉,CCAA杰出成就奖颁给了耿建翌、最佳艺术家白双全、年轻艺术家鄢醒。而“瑞信·今日艺术奖”最佳获得者是蒋志。我们尊重这些获奖艺术家为艺术所做出的贡献,但我们也需要回头反思,我们到底需要哪些奖项?艺术奖对整个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艺术奖真的能评判我们这个行业的贡献与价值吗?
那些年,那些不靠谱的奖

我毕业于江南一所二流工科院校的艺术学院。与如今毕业于各大美院驰骋于艺坛的同龄艺术家相比,这样一所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很难获得平等的关注度与发展机会。幸运的是我在大四那年参加了第三届大学生电影节并获得了“最佳试验奖”。这个奖的获得让我在毕业前夕获得短暂的关注,当年一个重要策展人的电话让我获得了来到北京发展的机会。但我在以后的简历上却一直羞于把这条影响过我人生发展的经历写上,只是因为这个奖是在“业余组”获得。在不断强调专业性的今天,一个“业余组”就足以深深打上不靠谱的烙印,从此不再提及。

第一次感受到艺术奖项的魅力是2001年的特纳艺术奖。当时听说伦敦有一个特别不靠谱的奖叫特纳奖,极其无聊的把大奖颁给了一个“只是开灯和关灯”的作品。在大家眉飞色舞谈论这件不靠谱事情的时候,我内心却暗想什么奖能有如此大的魅力,传播范围能如此之广?时隔多年后才知道获奖者是当时欧洲艺坛如日中天的马丁·克雷格。特纳奖某种意义上一直遵循着自己的艺术价值观,从创办这个奖项以来,一直以巨大的争议闻名于世。但也正是明确了与众不同的价值观,使该奖成为了欧洲艺术的风向标,从马科姆·莫里到沃林格,从崔西·艾敏到马克·奎恩 ,所获奖艺术家后来几乎都成为了艺术界的超级明星。

国内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奖也许是希克主办的CCAA奖。这个奖成立于1998年,奖项的名字“中国当代艺术奖”明确的提示了宗旨。从设立这个奖开始,我们能看到主办机构在评选机制上不断努力调整,以适应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发展。从最初的小范围的评委到如今的国际化评审团,从开始的单一奖项到如今的各种细分单元,从只是评选艺术家到上届开始增加的评论家奖。这些努力的目的都是为使CCAA能更加客观、公正,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公信力,增加奖项本身的含金量。但我们也能听到对于CCAA最大批评是奖项的主办来自于收藏家。其潜台词是:如果奖项的结果都是颁给了其收藏的艺术家,那是否存在利益关联?如果可能存在利益关联,那奖项的公信力如何保证?我们无意评判这些坊间流言,但至少这些众多疑问是影响类似奖项重要性的阻碍,很容易让这些努力变成了流言蜚语中的不靠谱。

这些不靠谱证明了一个奖项要想获得影响力与公信力的难度。我们知道,艺术区别于所有行业的最大不同在于所贡献的成就不可量化。但艺术行业却又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如何去评判艺术家贡献的价值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拍卖市场与成交记录是一个标准,艺术家的参展简历是一个标准,但显然市场明星与双年展常客并不能完全归纳所有艺术家的价值,至少在评判年轻艺术家上存在缺口。所以各大艺术奖项成为了一个重要补充机制,除了专门针对年轻艺术家的奖项外,大型综合性质奖里大多会细分评选范围,从终身成就到潜力股都一网打尽。对于主办单位来讲,可以通过长期系列的评选梳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奖项最终比拼的就是各种价值观,只有价值观的胜利才能使话语权确立,反过来话语权也能最大程度上增加价值观里的附加值。

我们有多少艺术奖

所以我们能看到当代艺术在逐渐获得主流价值观认同和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各大奖项如雨后春笋纷纷穿出地面。据不完全统计,除去传统艺术与官方艺术体系,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奖项已经完全覆盖到艺术圈各个层面,包含成功艺术家、年轻艺术家、评论家、展览、机构、艺术赞助人。

其中关于艺术家评选的有“瑞信·今日艺术奖”、“CCAA艺术家奖”、“法兴银行艺术奖”、“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奖”、“胡润艺术榜”、“万宝路艺术奖”、“年度艺术权力榜”、“新锐艺术奖”、“TARGET年度艺术家”、“三影堂摄影奖”等;关于评论家的有“年度艺术与评论奖”、“CCAA评论家奖”、“民生艺术史论文奖”、“中央美院青年艺术批评奖”等;关于展览的有“金酸梅与金草莓”、“25000——年度当代艺术最佳展览奖”等。台湾地区的“台新艺术奖”、“台开艺术奖”、“台北数位艺术奖”;与中国艺术家有关系的国际奖项有蔡国强获得的“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徐冰获得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和“世界艺术奖”、邱志杰入围的“HUGO BOSS艺术奖”、亚洲文化委员会“ACC当代艺术奖”、意大利“特纳尔艺术奖”等。

在这份不完全统计的名单中,我们惊讶的发现中国艺术家能获得的奖项多达20个以上,平均每个月会有两个奖落地。从这些奖项中不难看出主办单位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性。金融机构和与大公司创办的艺术奖项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与广告效应,所评选的艺术奖大多是具有公众效应的知名艺术家,尽可能降低争议性的风险。比如“马爹利非凡人物”获奖艺术家有张晓刚、周春芽、曾梵志、刘野等。美术馆自身的奖项往往强调奖项的学术性、客观性和独立性,会选择在风险控制范围内的争议性,如“今日·瑞信艺术奖”获奖艺术家有汪建伟、蒋志、陈界仁、孙原&彭禹。学院与学术机构所评判的奖项则偏重于学术性与研究性,如“中央美院艺术批评奖”、批评家年会的“年度艺术与评论奖”。媒体主办的奖项完全侧重于宣传效果与品牌效应,如“胡润艺术榜”、“年度艺术权力榜”、“TARGET年度艺术家”。民间独立机构奖项则更加注重争议性与话题性,如年轻评论家自发主办的“金酸梅与金草莓”,完全以一种挑衅的面目与反对的声音获得了巨大争议。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奖

所有奖项能闻名于世乃至于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奖项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公信力。而公信力的来源取决于奖项的发现机制、鼓励机制、评选范围和客观性。从这个要求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奖只能说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要问题便是奖项与获奖艺术家同质化严重,明星艺术家与明星评委不断参加各种评选,少数人拿奖到手软,真正具有开拓性的艺术家获奖比例极少,奖项的发现的诉求被最大程度的稀释化。第二,奖项的评选范围都局限在本土范围,国际化程度低。我们能看到乌克兰、巴西、俄罗斯等第三世界国家都有世界闻名的艺术奖项,而中国的艺术奖项评选范围却比较狭隘。在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下,本土不应该成为保护伞,只有参与到国际化平台的竞争才能让本土艺术真正强大。第三奖金偏低,我们所知道的“特纳奖”的奖金高达25000英镑,乌克兰平丘克艺术基金设立的“未来世代奖”的奖金也高达10万美金。而CCAA艺术奖的奖金只有4万到8万人民币,“瑞信·今日艺术奖”的奖金为5万元人民币。过低的奖金额度影响了奖项的奖励属性。第四,关联性过于明确。在主办单位明确了自己举办的目的之后,奖项往往变成服务于自身利益的主观行为,艺术奖项丧失了客观独立性,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能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周期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诸如“诺贝尔奖”、“奥斯卡奖”等举世闻名的奖项都是通过长达上百年的发展,不断修正存在的问题才能获得参与者与公众的认可,成为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参照标准。而我们的“瑞信·今日艺术奖”才举办了两届、“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从2006年才开始加入艺术家评选,即使是最具有历史的CCAA也才举办过八届。所以我们在理解艺术家需要成长周期的同时也需要留给我们的艺术奖项发展周期与成长空间。

我们获得艺术奖到底能意味着什么

通过事实与结果来看这么多年我们所获得的奖项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1999年获得“CCAA奖”的蒋志在今年获得了“瑞信·今日艺术奖”最佳艺术家。在蒋志看来,正是艺术中不可量化的部分,才成就了艺术与众不同的魅力。所以从这个层面讲任何奖项都不足以评定艺术家工作的成就,就正如获奖的艺术家很难说比没有获奖的艺术家贡献更大。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讲,艺术奖项不应该成为艺术家创作和思考的束缚。蒋志的获奖感言涉及到了奖励与艺术的互相关系,在相互属性中艺术奖能鼓励艺术家的发展,却无法评判艺术的价值。正如1999年获奖的蒋志与2012年获奖的蒋志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

另一方面,从这些获奖名单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艺术家的起起伏伏,有跟蒋志一样从早年到如今一直保持着高质量创作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一直活跃于艺术舞台。有早年获得年轻艺术家奖,中间沉寂过一段时间,如今再次获得认可的艺术家;也有成名很早,获得各种奖励肯定的艺术家如今却面临创造力的枯竭;当然还有更多没有获奖的艺术家却保持着各自发展轨道上旺盛的生命力。这也证明了奖项的认定只是在阶段性时间内对局部艺术价值的肯定,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依靠奖项作为认定行业价值的依据。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正如皮力在微博上所言:“我们需要的是批评,而不是评委;需要的是媒体,而不是排行榜;需要的是展览,而不是获奖作品展!”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