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 转折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用色彩塑造体积
对色彩的感受力大概是天生的。但在它们成为陈可作品最具辨识度的部分前,只是浅浅地、闪烁般地浮现于黑白照片之上。那是在大学的课堂上,陈可第一次看到了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强·索德克(Jan Saudek)、荒木经惟等艺术家的作品之后,开始尝试在黑白照片上手工上色进行创作。辛迪·舍曼这位叱咤风云的艺术家也像一盏灯塔,为迷茫期的陈可照亮了方向。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很酷”的当代艺术家。于是有了“无限接近艺术家梦”的第一次个展——名为“梦魇·人偶”的摄影展。在2000年的成都双年展上,还在念本科的陈可凭借摄影作品获得学生特展一等奖,惊喜突如其来。
那些浮于相纸上的奇异色彩终究还是渗进了画布。陈可曾把自己的用色方式命名为“彩虹”,明朗的色彩如今已深入人心。但她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颜色的愉悦,对形的敏感与对形式的直觉,让她的画面变得凝练起来。“包豪斯女孩/空间”为陈可打开了另一重维度,她用色彩去塑造体积,归纳造型,调动过去观看早期文艺复兴湿壁画的视觉经验,温润的色彩在积淀之后变得更加厚重,显现出立体的雕塑感。陈可的画在细腻感性的同时兼具了明确的理性。
对陈可而言,这也是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从德国的包豪斯到包豪斯之后艺术家的精神流亡地黑山学院,再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她的审美在艺术史脉络上找到了交集。
《房间 No.16》 45×39cm 油画颜料铝板 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包豪斯女孩 No.6》 100×80cm 布面油画 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房间 No.18》 39×42cm 油画颜料铝板 2021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