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画廊 坚持走自己的路
诚品画廊总监 赵琍 摄影/董林
在台湾,有一家书店叫做诚品书店,有一家画廊叫做诚品画廊。
1989年
诚品画廊成立。
当时的台湾,恰逢画廊业火热之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台湾艺术市场在那时达到巅峰,仅画廊数量就多达四五百家。当时的市场普遍关注台湾本土的第一代艺术家,拥有日本留学的背景,图像风格受到了日本经验化的印象派影响。
其创办人吴清友先生同时也是台湾诚品书店的缔造者,在画廊的经营方向上,他选择另辟他路,在个人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爱好中,寻找到现代主义的内核。他强调要走自己的路,拒绝时下令人麻木的统一风格。在确定了现代主义的关注方向上,初创的诚品画廊开始海外华人艺术家中寻找现代主义意识的创作,发现并与司徒强、夏阳等艺术家展开合作。对于当时的台湾画廊业而言,诚品画廊无疑是个异类。
当时,台湾的美学教育还尚未接触到所谓现代主义。且不要谈市场,诚品画廊的每次展出对于台湾观众而言都是一次挑战。在诚品画廊成立的前两年,经常会有人误认为这是一家美术馆,因为作品看起来都不想卖的样子,与观众有距离。这并没有影响吴清友决定走这条路。
要走自己的路必然是艰苦的,孤独的。
诚品画廊经历了初期的门可罗雀和市场冷清,在一片质疑和困惑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向。
2012年2月徐冰个展“从天书到地书”
1995年
台湾本土的艺术家开始自发地向当代性转向,当时的台湾甚至还没有“当代艺术”这样的概念。这时,从广告业转型投身画廊经营的赵琍已经加入了诚品画廊。在她看来,一个画廊有活力,必须要与本地的艺术家结盟,关注当时当地的发生。于是赵琍开始大量接触台湾本土艺术家。赵琍以“年轻艺术家”为第一标准,年轻艺术家对时代的新的认识,机构与艺术家一起成长的成就感,都非常重要。在还没有“策展人”名词的年代,赵琍就有意识组织群展,通过对艺术圈有清晰认识的行业内人士提供建议,选择艺术家。
在1996年到1998年期间,逐渐与台湾艺术家形成了良好和扎实的合作关系。诚品画廊逐渐形成了海外华人艺术家与台湾本土艺术家的结合阵容。这对于诚品画廊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加入对本土艺术家的运营为市场开发并贡献了众多忠诚的收藏者。90年代的台湾中产阶级对于生活美学开始有意识的构建,其对于艺术的向往使其更尊重内心的关注与意愿,从赏心悦目的收藏到建立自己的品味和选择。诚品画廊也在明确自身风格的同时,收获了机构忠实的藏家。赵琍用“纯情”来描述当时台湾收藏者的状态。
2013年诚品hualang画廊“两岸青年艺术家在诚品:我们是否工作过量?” 周育正作品空间照
2000年
由于921大地震和其他政治因素的影响,整个台湾的艺术市场开始走向一个长达五年的低谷。相反,这恰恰是诚品画廊开始收割的时期。
在赵琍看来,坚持走自己的路,令诚品画廊在多年的积淀中风格明确。在市场迷茫之时,藏家在收藏会规避过往的市场关注点,而转向抽象、照相写实抑或超现实风格,自然而言会想到诚品画廊。在清晰的风格中筛选艺术家,诚品画廊对于经营路线的严格设定,加之对艺术家的不断选择,使得诚品画廊在当时的台湾艺术市场低潮中扎实前行。在一片困顿的台湾艺术市场中,当众多画廊遭遇重大困境之时,诚品画廊的如常运作甚至保持良好的销售状态,这令台湾的艺术圈才开始关注到诚品画廊,甚至觉得是大爆冷门的黑马。
而诚品画廊也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后,更加坚定了自我风格的梳理,并进一步扩大关注的视野。“在画廊的运营中,我们越来越清晰经营的是华人艺术,在哪里出生或是在哪里居住都不重要,第二点则是作品的当代性,” 赵琍说,“艺术家的创造力强,持续力长远,作品要有一种可以撼动人心的力量。”从原来仅仅关注从台湾走出的海外华人艺术家,到加入从中国大陆走出的海外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等人开始进入了诚品画廊的关注。
2009年台北市立美术馆蔡国强回顾展
2009年
这对诚品画廊而言,是个重要的一年。随着与蔡国强的合作,诚品画廊支持、赞助了其在世界各地的项目。诚品画廊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协助台北市立美术馆推出了《蔡国强泡美术馆》个展,大规模地向美术馆与藏家借展,总参观人数超过22万人,创下台湾当代艺术展览史上参观人次的纪录。或许,是由于“蔡国强”效应,同年,诚品画廊入选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成为40年来首家参展的台湾画廊。诚品画廊也抓住时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积极参与艺术博览会,如香港艺博会、西班牙ARCO、澳洲墨尔本艺术博览会等。在赵琍看来,去博览会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做生意,而是去学习,看看别人怎么在运作艺术市场,每一次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能做些什么。
诚品画廊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广泛关注并不仅仅停留于其对蔡国强、徐冰等海外艺术家的关注。2005年,诚品画廊举办刘小东个展“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2007年,喻红个展在台湾展出。2010年,展望以“反射”为题呈现在诚品画廊个展。
但是,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赵琍并没有与内地艺术家合作。早在2000年前后,赵琍就走访过中国众多艺术家工作室。在她看来,内地的艺术家成名快,并没有收到西方专业画廊制度的洗礼,有时会做出伤害自己事业的事情。随着之后与艺术家的深入接触,赵琍选择作品与合作方式都成熟的艺术家,展开深入合作。
随着对大陆当代艺术中重要艺术家的关注,诚品画廊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台湾乃至国际地区的重要推动力。这也令诚品画廊在中国内地的艺术生态讨论中被深入关注。
2010年展望作品在台北101大楼展出
2013年
诚品画廊以“心有灵犀”为题展出徐冰研究生作品展,与台湾策展人龚卓君策划的“我们是否工作过量?”相对,以此启动了新的项目计划——“两岸青年艺术家在诚品”,并将一直延续。诚品画廊将暑假两个月的档期留给年轻艺术家,由不同策展人分别策划群展,令台湾与大陆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在同一画廊空间中,不同档期但处于相同的空间条件之下完成观看,以此讨论两岸青年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创作态度。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导致艺术态度、创作形态、关心角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看似是诚品画廊从国际一线艺术家转向关注青年艺术家,实则这在诚品画廊早期对艺术家的选择中就寻到脉络的重合。无疑,这一项目拉近了诚品画廊与更为年轻的艺术家资源之间的距离。2014年四月,70后艺术家陆亮个展在诚品画廊展出,或许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有力的讯号。
2011年刘小东个展
未来
从1989年到2014年,诚品画廊在坚持走自我风格的道路上已经运营了25年。
在刚刚结束的艺术北京上,诚品画廊继去年推动王玉平台北的个展项目之后,再次以其个展亮相。赵琍每天都出现在展位上,接受采访和嘉宾交流之外,可以感受到她一直在观察。
在与赵琍的对话中,读到了三点重要,或者这才是诚品画廊保持扎实运营背后的原因。
在她看来,诚品画廊从2008年之后,就保持每年调整的节奏,停滞于某处,就会失去竞争力。字里行间仍旧保持着带着极强的忧患意识。“我想用新的题目令画廊有新的活力,保有老的传统和坚持加入新活力对一个画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当被问及诚品画廊最重要的运营经验时,赵琍以“专业”答之,“专业的态度之中包含很多,在藏家、艺术家与画廊经营者的关系中,三者都需要专业。当下是一个知识公平的时代,任何行业没有秘密,如果缺乏专业的保障,藏家和艺术家都不需要画廊。恰恰是由于画廊在艺术家选择、展览项目实施、保障艺术家安心经营、保持市场及版权、保持美学及学术品质上的专业,画廊才可以以专业态度要求并选择你的合作者。”
“画廊是一个行业,每个行业都应该有行业的本质和伦理,我们身在画廊这个行业中,要知道其中的本质、伦理、规则,还要清楚其中的理想性是什么。我认为,了解这些并努力去靠近,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
不得不说,最后这点,最为动人。
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林明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