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夏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的新身份

采访:史伟 2015年1月3日 专题人物
“艺术北京”专注坚守九载,京城一家独大,正走向它的第十年。第十年,艺术圈有了新的期待,在马年岁末“艺术北京”的团队注入一股新血,资深媒体人李孟夏受邀执掌执行总监帅印。他如何结缘“艺术北京”、又将会打造怎样的一届博览会、他自认为的挑战在哪,什么又让他动力十足?
李孟夏 艺术北京执行总监的新身份
Hi艺术=Hi 李孟夏=李
 
Hi:你成为“艺术北京”新的执行总监,是基于什么契机?
李:首先感谢董梦阳的赏识和支持,在“艺术北京”即将进入第九年以及我在媒体行业第十三年的时候,大家走在了一起能够开始一起做一些事情。我学美术出身,从小就喜欢办黑板报,喜欢《儿童画报》、《少年科学画报》、《连环画报》、《奥秘画报》、《世界知识画报》......2000年的时候,认识国内出版界的先行者邵忠先生,进入《周末画报》,有幸在2001年开始了我的媒体职业生涯。有几本书对我大学期间的影响很大——尹吉男的《独自叩门》、肖全的《我们这一代》摄影集。所以,当我进入媒体行业,最开心的一段时光都来自在2001年到2003年做《周末画报》的时候,自己做记者去一线采访当代艺术家,亲历这个时代最有才华者的思想图谱,从方力钧到曾梵志,从刘小东到赵半狄,还有影视音乐视觉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者,像海绵一样受益满满。那个时候,生活方式类时尚杂志还是大众不太熟悉的行业,十三年的媒体工作,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了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强化了正能量的价值观,更坚定了审美的价值意义。所以后来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突然转行,董梦阳他们说我不是转行,是回归。现在有机会能将前面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运用到新的、自己一直非常喜欢的领域其实是挺让人兴奋的事情,唯有兢兢业业继续发扬金牛座的轴劲儿发光发热,为艺术家和画廊做好服务!也请各位亲生好友依然不嫌弃继续给予我、给予“艺术北京”最有力的关注与支持!
在第22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开幕式
在第22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开幕式
Hi:作为资深媒体人,你认为自身的媒体从业经历对运营艺术博览会来说具备哪些方面的优势?
李:媒体的经验可以放在更多的事情上。媒体介质本身发生了太大改变,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和意义也不同了。做周刊媒体的一个长期训练,在于永远要在各种行业文化现象中去捕捉趋势。这十几年,我们看到许多行业都有一个从全面追逐国际化,到紧追猛赶专业细节、赶超国际标准,再到在地文化的信心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复兴。时尚行业如此,汽车行业如此,电影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大家走的弯路都一样。所以,在真正的在地文化自信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各行业出现新格局之前,都交过高昂的学费。从这样的角度再来看艺术行业,包括艺术博览会,你会发现,和中国的车展、时装周、电影节,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未来发展也是面貌相若的,那就是,市场在哪儿,主场就在哪儿!我对自己以及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也基于此。
《周末画报》城市版“中国城市生活美学”城市系列2014重庆收官
《周末画报》城市版“中国城市生活美学”城市系列2014重庆收官
Hi:一届成功的艺术博览会,你认为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及层面?
李:在拜访了大量画廊、藏家、艺术家之后,我们听到了不同层面的声音,实质上业内对于艺术博览会的期待相当于电影工作者对戛纳电影节、奥斯卡的期许,不但要完成交易,更重要的它要成为最新艺术市场观察的风向标,也要成为最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平台。因此作为平台本身,除了我们修炼内功、完善服务细节、提升专业水准、促成健康交易之外,我们希望可由此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
李孟夏在做“中国城市生活美学”课题的分享
李孟夏在做“中国城市生活美学”课题的分享
Hi:对你而言,最大的挑战与难度又是什么?那你工作的重点会投放在哪里?
李:是时间和投入。因为就跟做杂志一样,做周刊的人羡慕做月刊的人,做月刊的人羡慕做季刊的人,大家截稿的时候都很忙。我当时从周刊转到艺术博览会,认为一年就做5月份的一个博览会应该很轻松,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有千条万绪的工作需要开展,我每天有很多新想法,但真的需要将它们一件件梳理去完成。做出一个真的让媒体人角度来看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博览会,是绝大的挑战,因为媒体人非常挑剔。工作的重点在“艺术北京”本身的品牌建设和内部细化方面。比如VIP服务、招展、内部的团队建设等在第十年都希望更加专业、细致,需要更科学、严谨的做法向前走。
2012年李孟夏策划的“我们都爱大坏蛋——陈飞和他的坏蛋朋友们新年派对”
2012年李孟夏策划的“我们都爱大坏蛋——陈飞和他的坏蛋朋友们新年派对”
Hi:以往的“艺术北京“给你的印象或气质是什么,多元还是国际化?你希望呈现的又是什么?
李:如果就星座来讲,“艺术北京”不是天蝎座,也不是狮子座,不会特别先锋、偏向某个极端,更多的是土相星座,比较包容、四平八稳。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专业性、包容性、丰富性的“艺术北京”。它就是今日中国艺术市场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现实的面貌。
2010年李孟夏策划、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申玲、王玉平作品展”,李孟夏做开幕致辞
2010年李孟夏策划、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申玲、王玉平作品展”,李孟夏做开幕致辞
Hi:在2014年,国内艺术博览会尤其是上海力量崛起之势迅猛,下半年就有九个艺术博览会,珠三角(艺术深圳、艺术澳门、艺术厦门)的艺术市场也正在打开,国内机构对港台地区甚至海外艺博会的参与热情似乎在减弱。在更新的格局中,谈谈你对未来“艺术北京”的定位及应对策略。
李:一个行业能够发展而且成为热门的行业,一定不是一两家独大。就像杂志产业,《ELLE》杂志1988年进入中国,但一本杂志没有也不可能拥有太大市场,直到2008、2009年所有国际大刊、本土刊物开始竞争以后,行业才变得热闹。2014下半年上海出现各类博览会,是特别好的事情,环境会让大家在定位方面开始细化,“艺术北京”就是做包容性的、能够全面呈现当代艺术市场面貌的博览会。国内的电影行业、时装行业在不具备市场强势的时候,是国际大牌在主导我们。但一旦涌现出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就会在那,这就是未来市场的主场,中国艺术市场繁荣是必然。
“申玲、王玉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申玲、王玉平作品展”展览现场
Hi:大致介绍一下2015“艺术北京”的团队构成情况。博览会架构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基于什么考虑?
李:目前的团队有一些调整,但是改动不是特别大,每个部门的专业性特点会做出提升,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外面的资源进来,希望让艺术市场的参与者们看到“艺术北京”在进步。博览会架构上,经典馆、当代馆、户外公共艺术空间之外,今年增加了“设计北京”。一方面,“艺术北京”与“设计北京”有某种重叠;另一方面,设计是走在了跟大众接近的层面,是一个入口。整体上讲,2015年的展场在空间上进行了顺序微调,不再是纵深式,选择从侧面进入更便于浏览;5月份正是人们开始户外活动的时间,户外公共艺术空间在作品选择上会更看重互动性,也会增加些亲子项目。还有一些新的调整我们还在尝试中。
在瞿广慈个展“终北国”现场
在瞿广慈个展“终北国”现场
Hi:目前的招展工作进展如何?选择画廊等机构、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李:本届展场地点依然在农业展览馆,目前处于紧锣密鼓的招展阶段。今年会加入很多全新的内容进来,由于人们接受资讯的终端在发生改变,有些东西真的会改变艺术家,我们不会选择在展场呈现,而是会寻找更特别的方式及空间,目前这一想法正在筹备当中。至于选择画廊、机构的标准,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即将进入第十届的“艺术北京”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我们选择的余地也会更大,也会更苛刻。不管是画廊、艺术家、藏家和我们平台,大家在经过十年的学习和成长之后,都要把经验叠加进来,让艺术博览会更强大更惠及各方。海外艺术机构参展,目的不同,或形象推广、或看重交易,也需要理解和把握中国的艺术市场进行策略调整,总之,组织者与参与者都需要不断调整、共同提高。
 
Hi:艺术论坛、藏家服务、观众导览等服务方面你抱有怎样的预期?
李:譬如我们会借鉴这几年车展的一些做法,在博览会现场做媒体直播间或新媒体中心,方便媒体第一时间、集中、高效地采访业内人士、现场报道。此外,博览会每天的日报发布,内容包括前一日总结与次日预告。有针对性的小型论坛我们也会丰富起来。
在UCCA七周年庆典慈善晚宴
在UCCA七周年庆典慈善晚宴
Hi:在5月之外的其他时间,有什么方式让人们依然可以接触到或提及“艺术北京”?
李:我们有一些项目在计划当中,会让它持续发声。2015年的“艺术北京”我们可能联合很多资源来做北京艺术季,而不是只是几天的博览会。
 
Hi:最后一个问题问完了,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么?
李:我认为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我们这代人还是希望并且有能力与机会做些对社会有推动的事情,做媒体的乐趣在于可以影响更多人,艺术的意义重在它让人对当下的价值重新思考。博览会要看销售数据,但我们要做的事情不限于此。
李孟夏
资深媒体创意人
2001年即开始从事媒体工作,直到2014年。作为中国最为强势的周刊《周末画报》城市版掌门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使之真正成为中国都市精英读者依赖的读物,是唯一一份全国性的在都市潮流捕捉、意见达人发声、吃喝玩乐指南方面的权威媒体。同时,他对都市生活的深刻洞见亦使他成为建筑设计、消费文化等领域著作或TV节目的热门采访对象以及力邀作者。他还为众多国际品牌提供创意服务,为诸多平面广告摄影作品做美术指导,策划编辑概念图书。近年更发起“中国城市生活美学”项目,联合中国当下最具前瞻性眼光的企业品牌为中国城市生活美学提升助推添瓦。2014年,他加入中国大型的画廊博览会“艺术北京”,作为执行总监的角色将继续推动中国艺术领域的发展。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