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 李维伊

作者:张开博图片提供: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李维伊 2023年8月25日 专题人物
从同济、耶鲁到皇艺,李维伊完成了一系列与图像相关的项目与研究。通过社交媒体,她被画廊发掘,成为艺术家,似乎是一场意外。
童年有段时间,她和妈妈住在东京后乐寮,妈妈上课或工作的白天,她一个人在家,房间类似于宾馆标准间,两张床之间有一条窄窄的过道。
有一天,她发现了一个纸箱,用剪刀拆掉了几乎所有可以让箱子闭合的合页,又把箱子翻过来放在两张床之间的过道里,以便于让自己在箱子里钻进钻出。
唯一留在箱子上的那张合页,外侧被她贴上一枚小小的画在纸上的太阳,内侧被她用线和胶带挂上了十几滴纸做的小雨点。
她坐在箱子里,调动气候变幻,只要把合页拉出来,这世界就下雨;只要把它塞进去,太阳就能不断地再次升起。
在她的十岁,在她创造的世界里,她自由地呼风唤雨。就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下的那样:“即使你把我封进胡桃里,我也是无限想象世界的君主。”
“切割” 李维伊
多年后,李维伊在工作室的墙面上挂了两幅画。右边是迪士尼《白雪公主》的周边纪念品,当她看到它时立刻想到了左边伦勃朗的《布尔公会的理事》。
两张图成为她的参照系,她严格控制自己在这两者之间的那片空白中工作,亦如儿时在两张床之间的过道中制作纸箱。
作为艺术家,她的创作也同样如此——在中间地带,制造一种交汇点。
她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关联,呈现有意味的形式。不止是小矮人和伦勃朗,她将从杯中洒落的牛奶与脚并置(《谎言》,2016),用手模仿各种形态的落叶(《年底》,2019),即使身处星巴克用绿色塑料餐刀切蛋糕,也可以任由思绪回溯到先秦币(《绿刃》,2021)。
《谎言》149×84cm 收藏级打印 2016
《谎言》149×84cm 收藏级打印 2016
“切割” 李维伊
《年底》共37件 每件为21.5×32.5cm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19(局部)
《年底》共37件 每件为21.5×32.5cm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19(局部)
“切割” 李维伊
《绿刃》共100件 每件约为20×16×3cm
3D打印树脂 铜锈与喷漆 2021
《绿刃》共100件 每件约为20×16×3cm
3D打印树脂 铜锈与喷漆 2021
如果她想,她可以寻到世界上两块最遥远的拼图,然后发现它们恰好严丝合缝地在一起,如《迟早》将幻想与现实扭转进朦胧的泡沫,如《造像研究》用凡人的身躯搭建佛陀的姿态。
《迟早01_1》110×103×20cm

不锈钢镀金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迟早01_1》110×103×20cm
不锈钢镀金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迟早系列》尺寸不一
不锈钢镀金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迟早系列》尺寸不一
不锈钢镀金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造像研究系列》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造像研究系列》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造像研究系列》之如意轮观音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造像研究系列》之如意轮观音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造像研究系列》之军荼利明王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造像研究系列》之军荼利明王
收藏级数码打印 2020
魔力般的,她总是能找到两者之间那个吻合的点,“咔哒”一声卡合在一起,完美契合。成为艺术家不是李维伊的主动选择,就像不是巫师选择魔杖,而是魔杖选择了巫师。
呈现于西海美术馆的展览“险作”(Create Dangerously)是李维伊的首次机构个展。每当导览,面对作品,她都将自己的惊喜发现说给观者,像魔术师,从礼帽中飞出一只鸽子,或者拎出一只兔子给你看。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2022年西海美术馆为年轻当代艺术家群体
推出艺术项目“TAG·新当代”
李维伊成为首届“TAG·激浪奖”获得者
并于第二年举办此次个展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2022年西海美术馆为年轻当代艺术家群体
推出艺术项目“TAG·新当代”
李维伊成为首届“TAG·激浪奖”获得者
并于第二年举办此次个展
不过,李维伊的发现从来不是探险式地前往无人之境。相反,在她看来“创作是我去到一个地方,看到好多人在那里,甚至全世界人都在那里,但是只要我不说出来,就没有人知道。”
而她要做的就是:“告诉你,我看到过,你在那里。”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寻常,她能看到你我“看”不到的,比如一条无处不在的水平线。
《家庭相册项目一》

共17张 每张尺寸约为 8.5×13cm

经过图像软件修改的家庭照片 2011
《家庭相册项目一》
共17张 每张尺寸约为 8.5×13cm
经过图像软件修改的家庭照片 2011
“十二年前,我开始研究自己的家庭相册。在一整柜的相册里,我发现了大量带着共性的照片。我找到的第一个共同点是水平线。不只是在我的家庭相册里,千千万万的家庭相册里都有这样的照片。在海边、在有一条地平线的地方、在有一根横穿过画面的水平线的地方拍摄的照片,就像是一种从自然之纯粹中采撷而来的纪念品。”李维伊在《家庭相册项目一》的自述中写道。
《家庭相册项目一》

共17张 每张尺寸约为 8.5×13cm

经过图像软件修改的家庭照片2011
《家庭相册项目一》
共17张 每张尺寸约为 8.5×13cm
经过图像软件修改的家庭照片2011
平面设计师出身,她意识到自己每天的工作,对图像进行处理,为了获得一根完美的水平线,极致追求纯粹的形式感。这让她反思:“最强烈的形式无疑就是对无序世界最暴力的改造……如果画面中的一棵树影响了我们渴望的纯粹,我们去掉那颗树。如果是一个人,我们去掉那个人。”
《家庭相册项目一》是李维伊艺术生涯的起点。她用最粗暴,最直接的方式“完善”这些水平线,让图像的力量发挥到极限。“切割”是一种李维伊式的“以暴制暴”。
“切割” 李维伊
“切割” 李维伊
《家庭相册项目一》
共17张 每张尺寸约为 8.5×13cm
经过图像软件修改的家庭照片2011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家庭相册项目一》
共17张 每张尺寸约为 8.5×13cm
经过图像软件修改的家庭照片2011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从这件十二年前的旧作开始,推演出三个作品系列《剖面研究》《参孙》《海螺系列》,共同构成此次个展“险作”。这一次,她将“切割”进行到底,直面现代图像制造产业中的种种残酷。
如果说,这是李维伊基于十余年设计师和图像制造者生涯的反思,现在,她也想让你看到——图像作为一种工具本身所具备的危险一面。
《参孙》1666×466×250cm
空间装置 2023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参孙》1666×466×250cm
空间装置 2023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伦勃朗《参孙被弄瞎眼睛》
206×276cm 油画 1636
伦勃朗《参孙被弄瞎眼睛》
206×276cm 油画 1636
作品《参孙》呈现了最直观的残忍。李维伊挪用了艺术史中伦勃朗的名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圣经故事中的参孙,被按倒在地,一名士兵持刀刺向他的眼睛,鲜血从眼中涌出,强烈的疼痛使被刺瞎的参孙面目狰狞。
《参孙》(局部)
《参孙》(局部)
与此相对,李维伊将伦勃朗的“残忍的图像”转化成“图像的残忍”。她将一系列由AI生成的人类脸孔制做成串在两根金属杆上的活页,并由金属杆穿过所有脸孔上的双眼。这是一个互动装置,观众可以自由地翻动、推移这些活页——一张张被刺穿双眼的人脸,却始终带着微笑,任人宰割。
“我想将这种残忍与可怕用一种幽默的手段来对待,将它变成一个可以供人玩耍的、荒谬的图像游乐场”,李维伊说。由此,作品《参孙》映射了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玩笑的荒谬,以及如何笑着看待残忍事件的冷漠。
“切割” 李维伊
《海螺系列》284×225cm
199×208cm 361×288cm
270×216cm 797×352cm
 数码图像装置 2023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海螺系列》284×225cm
199×208cm 361×288cm
270×216cm 797×352cm
 数码图像装置 2023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海螺系列》(局部)
《海螺系列》(局部)
不过,切割仅仅意味着破坏吗?在作品《海螺系列》中,她让“切割”成为一种建造的手段,不断生成。海螺的中段被拍摄成照片,她将这些照片打印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版本。从海螺的真实尺寸开始,直到打印到现有技术能打印出的最大画面,画质逐渐损失,马赛克纹理开始出现并被保留。
被切掉一半的、真实的海螺在画面的最右端,衔接着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照片,完成一颗可以无限生长的海螺。
“切割” 李维伊
《剖面研究》单张90×135cm

两张为一组 共七组

收藏级数码输出 2023

“险作” 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剖面研究》单张90×135cm
两张为一组 共七组
收藏级数码输出 2023
“险作” 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不仅如此,有别于《家庭相册项目一》中的“线性”切割,李维伊在《剖面研究》中,甚至“解剖”了人体。七位艺术圈“知名”男性的3D扫描模型,被她从中间切割,制作成剖面图。图像的表面本身化作刀刃,将一个男人一分为二。一组中的两件作品被分别悬挂在过道对应的两侧。每当观者穿过,行走对人物进行着再次切割。
《剖面研究》的起因是艺术家本身对男性公众人物在照片中的形象模式的兴趣,她观察到一些固定的展示权力与自信的姿势,例如双手抱胸,或是双手插袋。但在作品中,人物形象成为数码表面被切开,暴露出的内在却是空无一物的腔体。
《剖面研究》单张90×135cm

两张为一组 共七组

收藏级数码输出 2023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剖面研究》单张90×135cm
两张为一组 共七组
收藏级数码输出 2023
“险作”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 2023
创作这件作品时候,她常想到卡尔维诺的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两者相映成趣。被炮火一分为二的子爵,成为了半个人。一半是彻底的善,一半是绝对的恶,最后两个半身在决斗中受伤而被缝合,他重新获得了完整的身体,成为了一个不好不坏的人。
如果更彻底一些,我们尝试“切割”李维伊,将她作品中兼备的双重特质分成两半。采取二分法的方式提问,迫使艺术家处于中间地带,如同她在创作时那样,找到两者之间的交汇点。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作为艺术家,你并不是只画画,而是多媒介创作,原因是什么?
李维伊(以下简写为李):我对媒介非常挑剔,每次挑选任何一个媒介都会特别紧张,即使是挑选最基本的拍摄器材我也要犹豫很久。
有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只画画,我问过很多从事绘画的朋友这个问题,但是我仍然不理解。我不接受你画画,只是因为你能画画。我对于媒介的选择,取决于它是否是最适合表达这件事情的。我没有用过那种高精尖技术,相反其实我用的一直都是每个人都能用的技术。
 
Hi:相比于从无到有的创造,你选择对现成品的改造和挪用的原因是什么?
 
李:现成品的观念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比如淘宝相关的生产链,一个淘宝卖家从另一个淘宝卖家那里订一批现成的T恤,进行改造,再卖给下一个。从哪一个阶段算是现成品呢?今天的制造业和互联网经济给了我们一个宏伟的网络结构,所有的物件在其间流转和变化,消失又重生。因此,在今天,已经没有“现成品”了。
拉图尔为何要说“对于今天的人们,‘革命’一词最好的代替品是‘设计’,而所有的‘设计’实质都是‘再设计’”?因为那种从无到有的创世神话已经不适用了,我们需要的是持续游击作战,对现有的世界有着无限的耐心去不断调整和改造,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挑战。
Hi:如何看待技术决定论,对你来说技术是好或是坏?
 
李:好像总是有那种对机器、程序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批判,认为它们是被简化过的、是“没有灵魂”的东西。
人的双手的直接参于对于作品来说,总好像是一种更为优越的选择。但是,有机器辅助的创造从来不是一种对人能生产出来的东西的笨拙模仿。对其随意地指责是没有根据的。真正地挑战是去辨明在技术的参与下,有什么新的东西诞生了,什么消失了,什么被转化了,这是一件精细复杂的事。
我关注图像本身,就很难绕开图像制造技术,比如《剖面研究》。我很清楚它有可能被理解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品。如果它被理解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品的话,我个人认为它会和之前的女性主义创作非常不同。
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女性主义作品有很多都是叙述性的,或是图示性的。它们都是在描述一个事件或者描述某种状况,并为此抗争。比如经典的“游击队女孩”的作品。
但这件作品并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纯粹用图像技术本身来做这件事情的作品。有的时候看到男艺术家们画女明星的新闻,我都觉得很好笑。好吧,这是我的报复(笑)。
 
Hi:相比于过于“严肃”的艺术创作,你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轻松和幽默,原因是什么?
 
李:其实我也很严肃,就像这次展览“险作”谈论的话题是沉重的,但我仍然有对愉悦感的追求。哪怕伦勃朗描绘的参孙,眼睛被刺瞎,但你还是会忍不住去看,这里面有一种快感,一种基础的来自艺术的愉悦。
 
Hi:你的作品往往在表达方式上是明确并且易懂的,而非刻意复杂化,原因是什么?
 
李:我一直知道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重视传达的精确性超过审美趣味的人。我绝大多数的项目都非常直观,或许这种直观对于一些人来说是缺点而非优势。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年底》这样的作品,我直接用手模仿了家附近街道上一百来张落叶的形态。我喜欢这个项目,因为它在视觉形式上足够笨拙简单。但最简单的形式往往拥有最强悍的力量。
 
又比如说这次展览中的《海螺系列》,它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我思考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在想,“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没有人做过呢?那我来做好了。”
 
我珍惜那些只要拥有视力的人都能领会的事物,它们直接和眼睛说话。我特别尊敬的一些创作者也都是那些会刻意使用最基础的语言来讲话的人。他们在乎自己创作的东西能够去向哪里,能够交付给谁,而不是只被一小撮人攒在手里。这是一种沟通的善意。
《年底》(局部)
《年底》(局部)
《海螺系列》(局部)
《海螺系列》(局部)
Hi:你的作品往往从自我的经验出发,你会期待作品得到他者的共鸣吗?
 
李:基本上,我也是一个人类(笑)。所以我能看到的一些东西,你也能看到。而我的工作、我的努力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件事发生。有的时候我读到一些关于极其个人的作品的描述,我会很怀疑为什么只有称赞之词,这些作品当然有可能是很好的作品,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如果一件作品只关于艺术家的“自我”,那我为什么要买单你的“自我”呢?
 
我认为霍克尼说得没有错,“艺术家全凭着自己来推进艺术创作,他们的艺术是关于内在的。这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创作可能只是治疗性的,因而也就脱离了艺术的领域。这是其内在的缺陷。”
 
在艺术行业里,人们总之试图把前人做过的事通通埋起来,好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吻合人们对一个造物者的创造力的期待。艺术家们确实变成了鼹鼠,挖掘着那种——用特别不好听的互联网语言来说——极其细分的赛道。每个人都像创业者一样试图找到这样一条赛道,然后希望做出除了自己,之后没有任何人可以继续做的事情。
 
但我始终相信,一种开辟式的集体推进仍然是重要的,我们与他人的关联仍然是重要的。艺术是我们和他人相连的部分,而不是驱赶他人的一道屏障。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