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蔡斯民的中国当代朋友圈

作者:吕晓晨图片提供:龙美术馆、斯民艺苑、《Hi艺术》资料库 2019年8月31日 专题人物
“80后”蔡斯民的中国当代朋友圈
“80后”蔡斯民的中国当代朋友圈
“留真——蔡斯民摄影作品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展厅现场,摄影:洪晓乐,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留真——蔡斯民摄影作品与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展厅现场,摄影:洪晓乐,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
35年前,新加坡航空公司正在为与中国的通航做准备。52岁的蔡斯民,为此带着相机和胶片,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收集资料,同时做一些相关的宣传。近两个月的工作拍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批20世纪水墨画大师,开启了“留真”系列的拍摄。
35年后再来中国,他手中的老式相机换成了数码单反,身边的画廊主、艺术家好友也换成了比他年轻二三十岁的后辈。这其中的不少人在职业生涯开始时,都是由蔡斯民为他们打开了重要的一扇门。
蔡斯民 新加坡摄影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艺术推手
蔡斯民 新加坡摄影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艺术推手
“留真”历史
 
在龙美术馆最近开幕的“留真”展览中,展出了14位中国画大师晚年的身影。实际上,这一主题展此前已经在新加坡、广东等地进行过展出,黄苗子当初为蔡斯民建议,只聚焦75岁以上艺术家。因此按照年龄排序,展出的艺术家名单只从朱屺瞻(1892-1996)到关山月(1912-2000)。谈及此事,蔡斯民笑道:“吴冠中(1919-2010)就没有入选,因为和其他老先生比起来,他太年轻了!”
 
另一位没有在“留真”中留下身影的艺术家,是曾担任过国立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的老校长林风眠(1900-1991)。虽然吴冠中当年写信给林风眠引荐蔡斯民,但林先生始终拒绝拍摄。这件事,也让如今耄耋之年的蔡斯民,每每提起来都觉得遗憾。
1992年,蔡斯民与吴冠中在伦敦苏富比公司门口
1992年,蔡斯民与吴冠中在伦敦苏富比公司门口
虽然现年已87岁高龄,但蔡斯民精神劲头和记性都极好。每当我指着一张画册上的老照片,他几乎都能讲出拍摄的年份和当时的故事。如叶浅予家中祖宅要拆迁,蔡斯民定格了这位中国画、漫画艺术家黯然的神情;提到和李可染吃饭,一代国画大师兴起之时拿出二胡现场拉奏一曲,还笑谈“如果没有做艺术家,我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对徐悲鸿艺术理论有不同见解的刘海粟、吴作人二人不和,因此蔡斯民拍摄完肖像准备出版前夕,给二人的样书都去掉了彼此的照片,直到两位老先生过世,都不知道自己和“对头”一同出现在了摄影集中……
 
蔡斯民拍摄的吴作人听其孙女弹琴的场景。后来照片中的女孩长大后,特地到新加坡同蔡斯民吃饭,以感谢蔡斯民能在当时留下这一真实的瞬间
蔡斯民拍摄的吴作人听其孙女弹琴的场景。后来照片中的女孩长大后,特地到新加坡同蔡斯民吃饭,以感谢蔡斯民能在当时留下这一真实的瞬间
1987年,因四合院旧宅遭拆迁,叶浅予极其不满,决定封笔。蔡斯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这条消息,就想创作一张表现叶浅予封笔的照片,便拍摄了这张从他的笔架中间捕捉他表情的照片。叶浅予还题了一首诗送给蔡斯民,其中有两句是“甘雨小院遭拆迁,画思渐稀文思寄”,以此表达他对旧居遭拆迁的不满
1987年,因四合院旧宅遭拆迁,叶浅予极其不满,决定封笔。蔡斯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这条消息,就想创作一张表现叶浅予封笔的照片,便拍摄了这张从他的笔架中间捕捉他表情的照片。叶浅予还题了一首诗送给蔡斯民,其中有两句是“甘雨小院遭拆迁,画思渐稀文思寄”,以此表达他对旧居遭拆迁的不满
蔡斯民说,令自己受益最大的前辈莫过于李可染。可染先生一生谦虚简朴,为人和善,讲话声音小,吃饭也都是最简单的稀饭……蔡斯民受其影响,认为人品和专业素养同样重要:一直以来,他对美术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家、媒体等所有交往对象都一视同仁。他身上也没有一丝一毫居高临下的傲慢与偏见,也没有半点“成功人士”的优越感。
 
在我和蔡先生近一小时的谈话中,他时不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报纸展示给我看。上面记录的,是蔡斯民的过去,和关于“留真”的点点滴滴。当年五十多岁的蔡斯民,如今都跟照片里的老先生们同一个年纪了;而从与他相熟的画廊主处所知,蔡先生的母亲也107岁高龄了。难怪,他还可以像个孩子。
跨时代的“中转站”
 
1990年代初,蔡斯民在新加坡成立了以其个人名字命名的画廊:斯民艺苑。直至今日,斯民艺苑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做了160多个展览,每一次展览都会出版画册。早期画廊涉猎广泛,尤其在水墨领域颇有建树。吴冠中正是蔡斯民经手过的最重要的名单之一,迄今为止,蔡斯民共卖出过两百多张吴冠中的画作,并出版过6本画册。彼时吴冠中的市场主要在印尼,当年他单价只要20万-40万港元的作品,到了今天已经在二级市场创下过千万的价格。
 
谈话过程中,我忍不住问出了自己一直好奇的问题:蔡先生本人收藏了多少件吴冠中的作品?然而蔡斯民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其实我一张吴冠中的作品都没有。我的宗旨不是在展览中为自己留下最好的作品等以后再卖,而是把最好的都提供给客人。”
蔡斯民1994年拍摄吴冠中《点与线》
蔡斯民1994年拍摄吴冠中《点与线》
正因为这样,蔡斯民在中国艺术圈内收获了很好的人缘:艺术家及其家属、画廊、拍卖行都跟他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很多不愿意亲自露面的重要收藏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拜托蔡斯民在拍卖行代拍作品。当年有很多重要的水墨作品经由二级市场从新加坡回流大陆,正是蔡斯民从中促成的。
与中国西南的不解之缘
 
蔡斯民的中国艺术界朋友圈,年龄跨度从20世纪的其“父辈”老先生,直至如今活跃在一线、其“儿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1990年代初,蔡斯民经由叶永青认识了一大批西南地区的艺术家。于是他在成都设立了一个新据点,供当地的艺术家们创作,也将新加坡的艺术家输出于此,让不同背景的艺术家进行思想交流。这使他架起的艺术“中转站”地标,除了新加坡的斯民艺苑外,又增加了中国西南一站。同时,蔡斯民本人也在成都买下一所别墅,定居于此。跟着艺术家们去写生,在小酒馆、白夜酒吧对酒当歌,成为蔡斯民那段生活中的习惯,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缘分。
蔡斯民拍摄的《春芽与绿狗一号》
蔡斯民拍摄的《春芽与绿狗一号》
斯民艺苑从1997年开始专注当代艺术。这也让彼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会,在香港的汉雅轩、少励画廊之外,又多了一个可能。那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界还发生了另一件事:由栗宪庭策划、蔡斯民筹办了一个叫“红与灰”的当代艺术群展,以“F4”(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为代表的艺术家,都在这份参展名单中。这是首个在东南亚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甚至影响了之后东南亚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尽管当时一件作品都未售出,但蔡斯民还是给参展的艺术家们都支付了费用。
 
蔡斯民对这批艺术家的评价很高,其中最为赞赏的是张晓刚。在他看来,“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文人,他的作品很有修养、很耐看,和其他人在画面中激烈地宣扬情绪是不一样的。”
 
1997年“红与灰”展览现场,栗宪庭与蔡斯民合影
1997年“红与灰”展览现场,栗宪庭与蔡斯民合影
1997年“红与灰”展览现场,王广义、蔡斯民、周春芽
1997年“红与灰”展览现场,王广义、蔡斯民、周春芽
1997年“红与灰”展览现场,蔡斯民与张晓刚
1997年“红与灰”展览现场,蔡斯民与张晓刚
2013年雅安地震之后,赵涌在线组织了“你我在一起·情系雅安”义拍专场,其中蔡斯民捐赠了两件吴冠中早期的珂罗版版画,以及他自己拍摄的《春芽与绿狗一号》,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与他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国西南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实,蔡斯民对当代艺术家们的支持远不仅于此:在他的收藏中,有一件毛同强用3万多把锤子和镰刀创作的《工具》(2008)。2011年,由荷兰艺术经纪人戴汉志(Hansvan Dijk)和艺术家艾未未、比利时收藏家弗兰克一起创办的艺术文件仓库,以毛同强个展“我有一个梦”为运营12年的空间画上句点。当时,正是蔡斯民赞助了那次展览。
2006年,毛同强“形态·标志”展览现场,斯民艺苑
2006年,毛同强“形态·标志”展览现场,斯民艺苑
过去,现在,未来
 
作为一直以来市场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在场的旁观者,蔡斯民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起步、腾飞、泡沫与再洗牌。他既帮客人买下过“天价”的作品,也经历过市场热度的骤减,和某些从业者的中途退场。回顾近十年的市场发展,蔡斯民讲到“不可能每卖一张画就能赚几百万,这样也不健康;很多价格高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市场会毁掉一些东西……”站在当下的观察角度,他认为现在艺术市场仍然处于低潮期,“但现在是进入市场最好的时期,艺术还是一种很好的投资。”面对未来,这位87岁的老先生仍然对中国当代艺术满怀信心。
“80后”蔡斯民的中国当代朋友圈
2006年,唐志冈、毛旭辉、蔡斯民在圭山
2006年,唐志冈、毛旭辉、蔡斯民在圭山
我上一次见蔡斯民,是在2018年末CGK昆明当代美术馆为艺术家唐志冈举办展览的前夕。几位老友见面,难免追忆起当年彼此一同走过的峥嵘岁月。好友们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便是蔡斯民超凡的车技:“那年他都七十多岁了,开车比年轻人都猛!我们都不敢开那么快,坐在他车上还挺担心呐!”12月昆明的天气极好,午后的阳光甚至浓郁得让人睁不开眼。蔡斯民胸前挂着一架单反,站在阳台上不时地拍拍屋外的绿树,或是屋内曾被他推向艺术圈一线的人。
35年前,带着老式相机的蔡斯民踏上中国的土地,一个人从打光、拍照到洗照片都需要亲力亲为;35年后,他说自己“老了,背不动机器了”,带单反相机,在笑称“拍着玩玩”的同时,继续捕捉那些自己难忘的瞬间。
 
而这35年之中,这位从新加坡来的摄影艺术家走过的每一步——为朋友们留下的每一张照片、办过的每一场展览,都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留下了重要一笔。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