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上海种子”
1、何谓“Shanghai Project | 上海种子”?
李龙雨:上海种子旨在为多学科知识的创造与交流提供思想平台和实验基地。作为一场艺术与文化的盛宴,其研究范围包括人文、视觉艺术、科学、技术以及生态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上海种子还希望借助文学和社会学的眼光去探寻中国的未来,号召更多群众参与到城市规划甚至环境和生态实践中来。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蛇形画廊艺术总监及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上海种子不是一场一次性的大型活动,整个研究过程将持续11个月之久。通过邀请各个领域的从业者参与其中,上海种子为激活全新的思想对话提供了平台。这个项目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消除大众的普遍兴趣与科学艺术专业领域的距离?我们希望能找到新的协调方式,让信息流从一个领域蔓延至另一个领域,并探寻跨领域知识间彼此的新连接点。
2、为何以“远景2116”为首届上海种子的主题?
李龙雨:世界上存在着无数不同艺术文化流派的国际展会。仅在视觉艺术领域,就有超过280个双年展和300个艺术博览会。此外,每年还会举办3000多场电影节和1000多场爵士音乐节。每个展会都是专向且各自为政的,扮演着专员的角色来推广东道主的文化,也为旅游业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可能举办一场基于实践的展会,邀请专家们(无论他们的专业领域为何)来就人类未来的100年进行研究和探讨呢?
3、首届“上海种子”由哪些活动项目组成?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在远景能源和证大集团的赞助下,我们分别在喜马拉雅中心和世纪公园内搭起两个临时建筑,为大众提供思索未来居住环境的平台。在远景之丘中,建筑师藤本壮介将最为常见的脚手架作为其对于可持续建设的创想,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放飞灵感。而在世纪公园内,刘毅特别为孩子打造了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种子星球”,他坚信孩童的好奇心以及天生的适应能力是塑造他们为了的关键。在通往为了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求新知和知识产生的各种形式,才能激发人们前进的步伐。此外,在项目的第一期中,上海种子的策划团队还发起了“奇点”公开征集模块,旨在关注中国有才华的年轻一代。
4、为什么“上海种子”要具备多学科、跨学科及超学科的属性?
李龙雨:“上海种子”致力于成为一个文化的百货公司。与城市结构的巨大转变、建筑的革命或者视觉艺术的演化等一类小范围的变化相比,我认为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基础的审视是更加紧迫的任务。这将服务于人类在未来一百年内所面临的最大动荡,以及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是否将被保留。在这个科学和技术加速和持续创新的时代,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时刻,一个必须重新评估历史的有效性、人文科学类知识的价值,以及我们以人类的名义发展哲学遗产的时刻。因此“上海种子”是一个知识的平台,是一个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体验和分享将信息转变可被社会加以利用的知识的这一过程。
5、在你心目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李龙雨:未来是一个疑问。它就是现在,也是过去。
藤本壮介(“远景之丘”设计师):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总是在想如何构建某种未来。也许只是一些充满奇想的建筑方案、小的设想,它提供了构建人类未来的灵感。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未来是在进化过程中演变而成的。正如艺术家伊恩·成(Ian Cheng)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没有人能对20年后出现的平凡做出任何设想。然而,这些事物的确是最具有个性的,他们将赋予未来色彩与纹理。归根到底,预测“未来将会如何”要比预知“未来是什么”容易多了。
6、“上海种子”的最终诉求是什么?
戴志康:我想给这个城市和世界,呈现一道与以往的美术馆展览有所不同的艺术和文化盛宴,也尝试挖掘艺术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李龙雨:“上海种子”希望为生活在喧闹繁忙城市里的人们和艺术、文化之间搭起来一座桥梁。文化应该是平易近人并且和它的消费者密不可分的。因此,“上海种子”很有必要采用大众知识论坛的形式,并运用一种“根基研究院体系系统”的方式与观者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作用。
7、谁为“上海种子”负责?
“上海种子”由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与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担任联合艺术总监,由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远景能源与证大集团为其主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