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 看我七十二变

作者:胡婷婷图片提供:烟囱摄影:董林 2014年12月17日 专题人物
艺术家烟囱 摄影/董林
艺术家烟囱 摄影/董林
一个平凡的星期三,走进南三环的一栋住宅楼里,这里是烟囱住了快六年的家。一间占据近半的主卧面积,是烟囱精心打造的工作室。架子上摆满了绿植,无所顾忌的吸收着阳光的呵护,就在这里,我们有了第一次的对话。眼前这位穿着辛普森T恤,带着黑框眼镜的烟囱,似乎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而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他发的一条微信:“我家有猫,你们有人怕猫吗?”后来才知道,原来它就是小穗。
《小穗画我》  175 × 110cm  布面丙烯  2011
《小穗画我》  175 × 110cm  布面丙烯  2011
跟随着烟囱走过的脚步,体验用圆珠笔、报纸拼贴、低科技的数码绘画工具,甚至是针线述说的感观世界。在不同尺寸和质感的纸面上,每日的所思所想,自觉主导着烟囱笔下的喜怒哀乐。为了走进烟囱的个人世界,我们不得不扩展对于漫画认知的边界。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漫画开山老祖的葛饰北斋,到法国画家杜米埃,嬗变到今天的三种形态,即讽刺幽默的传统漫画、叙事多图的连环漫画、探索性的先锋漫画。显然,烟囱更倾向于后两者。
《分开》  22 × 21cm  牛皮纸上铅笔  2004
《分开》  22 × 21cm  牛皮纸上铅笔  2004
《小姑娘》 25.5 × 35cm  杂志拼贴,墨水  2005
《小姑娘》 25.5 × 35cm  杂志拼贴,墨水  2005
作为80后的一代,类似圣斗士星矢、龙珠、幽游白书等等一串儿时喜爱到无法自拔的动漫,如数家珍。至今,烟囱还能回忆起儿时看卡通片时的心情。2002年,进入央美国画系的烟囱。不久,由于非典的缘故,学习开始停课并回家休息了几个月。在老家枝江,闲来无事的烟囱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被自己定义为耽误学业的电脑。无意间,一个名为“涂鸦王国”的原创绘画交流网站,打开了他的视野。因为漫画,因为志同道合的“网友”——窝窝(金宁宁)、STR15:05(周蓓丽)、绿(郝亮)、54boy(温凌)、鲸鱼(谢鹏)等等,在那个还流行BBS,不知小清新为何物的年代里,素未谋面的一群年轻人,开始着他们的探索。在这个过程里,烟囱是他的替身,一个虚拟的角色。 
《火车上的晚餐》 80 × 80cm  布面丙烯   2008
《火车上的晚餐》 80 × 80cm  布面丙烯   2008
《小伙伴》  110 × 78cm  布面丙烯  2009
《小伙伴》  110 × 78cm  布面丙烯  2009
在今天看来,无疑烟囱是幸运的,在还未毕业之时,就遇到了一位赏识他的画廊主,给予他足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创作,无需过多担心外界因素的干扰。从毕业至今,8年的时光过去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片净土,艺术圈这些年的起起伏伏,对于烟囱的影响,几乎为零。相反,烟囱的危机感更多来自于内在。当他渐渐熟悉笔下创作的情感之时,理性的判断大过于感性之时,烟囱开始恐惧太过沉沦于自我的表达,会与社会脱轨。这也成为了他和54boy、鲸鱼发起“绿校年展”的缘由之一。以BLOG为平台,通过网络结识漫画家进行创作的多元化的交流社团,到今天,仍在不断地发酵。2007年,由烟囱、54boy、鲸鱼,还有策展人晚萤和房方共同策划的上百人参展的“绿校第二次年展”,烟囱从幕后到幕前,事无巨细的体验了一把策展的艰辛。这次创作者到组织者的身份转换,对于烟囱来说,更多的是确定了自己接下来要走的方向。
《花的起》  28.5 × 20.5cm  纸上墨水  2009
《花的起》  28.5 × 20.5cm  纸上墨水  2009
《哭》  110 × 150cm  布面丙烯   2010
《哭》  110 × 150cm  布面丙烯   2010
《和小穗吃早餐》 150 × 110cm  布面丙烯  2010
《和小穗吃早餐》 150 × 110cm  布面丙烯  2010
直到2009年,《叙事癖》的诞生。它对于烟囱来说,是一件既不会太多消耗自己创作时间,又能够保持与朋友交流的一本主流漫画之外的杂志。直到今年已经出版第九期的《叙事癖》,持续了5年的时间,更为难得的是首次使用烫金色的印刷,拿到手上的质感立马不同。为了不与创作时间相冲突,烟囱将出版周期扩大到三个月。类似烟囱能够将出版工作与创作时间平衡起来的艺术家,屈指可数。每当创作进入瓶颈期时,工作的时间则会给大脑补充更多新鲜的灵感。举个例子,大竹伸郎的古怪艺术创作,无拘无束的创作方式,总能在不同的时间段给予烟囱灵感。
《I am a mother》168 × 110cm × 3  布面丙烯   2011
《I am a mother》168 × 110cm × 3  布面丙烯   2011
《坏朋友》  182 × 152cm   布面丙烯   2014
《坏朋友》  182 × 152cm   布面丙烯   2014
“我做东西时基本上都做到底。当创作进行的时候,我不会说将兴奋度做到一半,歇一歇过几天再做,我肯定是一鼓作气做到头。”丙烯布面的创作,对于烟囱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从电脑屏幕转移到放大数倍的画布之上,这需要考验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还有作品传达的力度是否能够准确的表现出来。显然,烟囱做到了。2011年7月,第一次知道烟囱也是从“大暑——烟囱&温凌双人展”开始。画布单色调的冲击力,简单幽默的线条与充满张力的人物角色,很容易就被大家所记住那个带着帽子的自画像和他家的猫——小穗。接下来,当这股兴奋度走向另一端时,烟囱又一次对自己的创作状态表示着质疑。原本陌生的丙烯逐渐失去了它的神秘感,他开始对自己刻意制作出来的肌理表示厌倦时,那股创作的冲动开始指引它走向下一个可能——拼贴。
《冷饭团》  150 × 110cm × 2   布面丙烯  2013 
《冷饭团》  150 × 110cm × 2   布面丙烯  2013 
《厌倦了绘画》 168×110cm   布面丙烯  2014
《厌倦了绘画》 168×110cm   布面丙烯  2014
在今年个展“拼贴”开幕之前,烟囱还微微有点担心,对于这次的尝试,观众会作何反应。抱着玩的心态,烟囱创作了上百件的拼贴作品,通过剪与贴,最为单纯的创作手法,来完成自己认为好玩的事情。整个去繁从简的过程,看上去就像是信手拈来的随意拼贴,却是经过反复无数次的色块选择与毫厘间的搭配创作而来。面对着童真般的执着,已经说明一切。
Hi艺术=Hi 烟囱=烟
 
脱离牛皮纸
 
Hi: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拼贴的?
烟:大概是2007年的时候开始缝制一些东西。最近还是因为画烦了,想做点轻松的,不用过脑子的东西,直接就是啪啪往上粘。但是刚开始粘的几张还是有点不满意,有点太受大竹伸郎影响,大概拼了三张后,好像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然后用颜色创作自己熟悉的场景。
​《厚画法之五》 140 × 140cm   布上拼贴    2014
​《厚画法之五》 140 × 140cm   布上拼贴    2014
《理发之三》 125 × 100cm  布上拼贴   2014
《理发之三》 125 × 100cm  布上拼贴   2014
Hi:每次遇到创作瓶颈时,你会如何处理?
烟:我经常会挑一些能够重新燃烧创作热情的东西,例如看看你喜欢的一些艺术家的东西。有时候你想太多,它就会告诉你:“画画创作是件特别简单的事,你只要从简单的事做起就行了。”不用给自己太多选择,然后你只能用现有的选择去做。因为这样导致最后结果就是,你会使用许多你不曾用过的颜色和创作方式。 
 
Hi:你在创作时,更多的是听从直觉?
烟:我觉得我对艺术是有一些要求的。无论是艺术上的看法,或是美学上的一些关联,我能够去判断,判断哪些我觉得喜欢的,这个其实还挺个人的事。很多时候,总觉得创作没跟自己内心达到一个默契时,我就会感觉到不舒服。例如当你觉得自己只是在完成一张画的时候,就会很不舒服。因为你并不是为了把这张画完成了,画的多么精细,不是这种。
《Hello,Comic,Goodninght》  29.7 × 21cm   纸上铅笔   2012
《Hello,Comic,Goodninght》  29.7 × 21cm   纸上铅笔   2012
《哭》  27.5 × 18.5cm   纸上铅笔   2013
《哭》  27.5 × 18.5cm   纸上铅笔   2013
我只能对自己动手的东西放心
 
Hi: 你现在会有一个小本子经常没事会画一画吗?
烟:我现在更多的是用手机画。出门的时候在地铁上,坐公交时,用手机画。

Hi:将来你会尝试动画创作吗?
烟:我曾经做过一次动画,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定做的。做完后我就再也不想做了,一个是因为做动画太累,重复性工作太多,另外一个动画它是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作品。而我对自己东西的要求还是相对苛刻。例如以前我做拼贴的时候,我妈帮我缝,但是她缝的针脚太整齐,我就不满意,我希望是有节奏错落的针脚,针脚的间距也要有变化,其实说到底,我还是得自己动手,我只能对自己动手的东西放心。
《买菜》 14.7 × 10.5cm  纸上拼贴  2014
《买菜》 14.7 × 10.5cm  纸上拼贴  2014
《画画3》  14.7 × 10.5cm  纸上拼贴  2014
《画画3》  14.7 × 10.5cm  纸上拼贴  2014
《伤心》 14 × 10.5cm   纸上布贴  2014
《伤心》 14 × 10.5cm   纸上布贴  2014
画漫画是一个既没钱,又没名的事

Hi:你是否有给自己设定一个奋斗目标呢?
烟:我并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会认真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喜爱的东西。通过网上征集《叙事癖》的稿件,给予我的感触挺大的。画漫画是一个既没钱,又没名的事,然后你会从征稿人的作品中看出,有着职业素养的漫画作者平时的创作状态。也许什么回报都没有,但他特别认真对待这个职业,对待自己的爱好。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与带有目的性的创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Hi:这么多年,在你身上有哪些变化?
烟:我自身的变化,很多自己也说不上来,但肯定是有的。例如现在的创作能力肯定比早些年要强得多。随着你自己的实践过程,你会明显感觉到如何去控制一个东西。如果最终还能得到我所喜欢艺术家的认同,那样更好了。以前我觉得,可能我的眼光属于异类,跟许多人都不同。但最近我发现了好多同类,虽然我们年纪不一样,生长环境不一样,但是我们喜欢的艺术和看待作品的角度很相似。最开始,我属于比较宅的人,除了网友之间的交流,我也很少与其他的人接触。2007年之前,我甚至都很少去798参加过我所在画廊展览开幕。现在身边的朋友越多了一些,自己也变得外向起来,更愿意与别人交流了。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