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柏岩 用十年思考一个“胖子”问题
2007年,牟柏岩做第一次正式个展“胖子在aye画廊”时,他的恩师孙家钵曾写下这样一段话:“‘百炼钢,绕指柔’,我相信他随着态度的提高,会做出各式各样的好东西来。当他感觉到了的时候,下次可能给大家看的就是‘干巴瘦’了。”在肯定弟子技法、对造型的认知和对空间的理解的同时,也寄予了对胖子形象突破的期许。一晃六年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干巴瘦”,看到的却是胖子们的“微言大义”。
“胖子选择了我”
实际上,胖子的历史不止六年,它的诞生应该追溯到2003年,并且充满了偶然性。用牟柏岩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是我选择了胖子,而是胖子选择了我”。2003年,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牟柏岩接到了一家洗浴中心委托给他的活儿——对方仅仅提出越调侃越好的要求,比如说女澡堂放一个偷窥者。虽然这样的命题作业充满了世俗的气息,但对于功底扎实的牟柏岩来说,漂亮地完成这个活儿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在工厂“干活儿”的时候,另一位写实雕塑家李象群碰巧也在现场做作品,当他得知牟柏岩正在做的“胖子”仅仅是“活儿”时,他当时说的那句话不想最后却成了真——这可以是一件作品!因为洗浴中心的项目半路夭折,导致完成的“活儿”没了去处。最后,没能进奢华的洗浴中心的“胖子”,却闯进了中央美院的洗澡堂:树脂着色,形态逼真的胖子有的站在木桶里搓澡,有的坐在凳子上喘气,还有的趴在柜子上偷窥……在雾气弥漫的学校浴室里牟柏岩有了他第一次非正式个展。正是命运使然,这个原本并不属于牟柏岩的“角色”,从此与他结伴而行。一个偶然的变故,无意间成了牟柏岩创作的起点,因为这个活儿,他不仅在胖子身上找到了自己技术的着力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创作的雏形——环境、故事成了续写“胖子”剧情发展的必备因素。
尽精微,致广大
走出洗浴中心的胖子脱去了象征身份的外衣,2007年“胖子在aye画廊”的展览上,它一丝不挂地裸露在观众面前,颜色细腻温润,呈现出古典的美感。作品也真正有了牟柏岩的个人色彩,唯美中显露着讽刺和批判,形体的饱满和着色的轻逸,似乎关乎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作品尺寸差别悬殊,最小的一件只有14厘米;最大的一件高2.6米,胖子双手扶膝,躬身而立,顶住天花板,霸气地堵在入口处,与画廊的空间形成亲密的互动,观众也在俯仰间记住了身边的这个形象。
牟柏岩与胖子的故事一讲就是十年,当时间的指针滑到了2013年时,胖子的角色定位才愈发清晰,而“清晰”的原因正源于牟柏岩对“胖子超现实主义”的另类探讨上。2013年新年伊始,牟柏岩带着胖子再次进入观众视野。这一次,他显得比以往更加自信,拳头般大小的胖子被牟柏岩安排在不同的剧情中,借此讲述不同故事的“经过”:或颇具仪式感地跪在一卷亟待铺开的卷轴上,前面能铺多长并不知道,就像面前那条未知的道路;或盘踞在上下晃动的细长的钢针一头,似乎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又或者矗立枝头,与小鸟争夺树上仅有的那颗果实,在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后,鸟毛披在了胖子身上,孤独地坐在被白雪覆盖的树枝上,牟柏岩借用蒙太奇的手法,仅用羽毛和鸟粪来证明鸟的存在,但却留了许多空白等待观众去填补;还有在地上打滚的胖子,简单的五个动作暗示了多种可能;脚戴钻戒的胖子散落在画廊各处,他们在炫耀之后,却想极力摆脱由此带来的束缚;除此以外,还有一对奇特的组合——胖子与下颌骨。两者的关系就如同口与舌,有进出,也有摩擦。而仿玉的下颌骨则反映出生命和死亡同样珍贵,如同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胖子就像在演绎自己
如果说上一次的展览,牟柏岩塑造了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胖子,那这一次他不再精心雕琢这一形象。相反,他手中的胖子变得越来越自如,也越来越简明。外在的肉体变得怡然自得,内心的思虑却陷入了更大的波澜。一件件作品,一个又一个线索,把观众引入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情境中,留恋忘返。恍然间惊叹,这一剧情原本并没脚本,有的只是“尽精微,致广大”的心境。
在塑造胖子的过程中,牟柏岩逐渐发现自己与胖子有更多的共同特质:背负很多,却想甩掉包袱;无畏挑战,付出的努力却要比常人多十倍;有时候也会妥协,没有英雄主义,凡人一个。在牟柏岩的工作室随处可见胖子的踪影,就连家中的床头也有一个,它可能只是一团泥,好几个月都不去碰它,也有时候灵感闪过,一口气捏完一只胖子。胖子成了牟柏岩慰籍心灵的“宠物”,成了他避风的墙角,偶尔舔舐一下伤口,然后再出去打拼。
十年磨一剑,牟柏岩的雕塑语言越发精准,艺术的感染力却越发广博。而他也越来越像一位“导演”,不仅要帮助“演员”完成性格塑造,还要寻找合适的剧本,用雕塑的语言去演绎故事。如果说这次的展览是由一个个微型“小说”组成,那么接下来,牟柏岩将集中精力探讨一个故事,去完成一本“长篇小说”。
实际上,胖子的历史不止六年,它的诞生应该追溯到2003年,并且充满了偶然性。用牟柏岩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是我选择了胖子,而是胖子选择了我”。2003年,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牟柏岩接到了一家洗浴中心委托给他的活儿——对方仅仅提出越调侃越好的要求,比如说女澡堂放一个偷窥者。虽然这样的命题作业充满了世俗的气息,但对于功底扎实的牟柏岩来说,漂亮地完成这个活儿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在工厂“干活儿”的时候,另一位写实雕塑家李象群碰巧也在现场做作品,当他得知牟柏岩正在做的“胖子”仅仅是“活儿”时,他当时说的那句话不想最后却成了真——这可以是一件作品!因为洗浴中心的项目半路夭折,导致完成的“活儿”没了去处。最后,没能进奢华的洗浴中心的“胖子”,却闯进了中央美院的洗澡堂:树脂着色,形态逼真的胖子有的站在木桶里搓澡,有的坐在凳子上喘气,还有的趴在柜子上偷窥……在雾气弥漫的学校浴室里牟柏岩有了他第一次非正式个展。正是命运使然,这个原本并不属于牟柏岩的“角色”,从此与他结伴而行。一个偶然的变故,无意间成了牟柏岩创作的起点,因为这个活儿,他不仅在胖子身上找到了自己技术的着力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创作的雏形——环境、故事成了续写“胖子”剧情发展的必备因素。
尽精微,致广大
走出洗浴中心的胖子脱去了象征身份的外衣,2007年“胖子在aye画廊”的展览上,它一丝不挂地裸露在观众面前,颜色细腻温润,呈现出古典的美感。作品也真正有了牟柏岩的个人色彩,唯美中显露着讽刺和批判,形体的饱满和着色的轻逸,似乎关乎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作品尺寸差别悬殊,最小的一件只有14厘米;最大的一件高2.6米,胖子双手扶膝,躬身而立,顶住天花板,霸气地堵在入口处,与画廊的空间形成亲密的互动,观众也在俯仰间记住了身边的这个形象。
牟柏岩与胖子的故事一讲就是十年,当时间的指针滑到了2013年时,胖子的角色定位才愈发清晰,而“清晰”的原因正源于牟柏岩对“胖子超现实主义”的另类探讨上。2013年新年伊始,牟柏岩带着胖子再次进入观众视野。这一次,他显得比以往更加自信,拳头般大小的胖子被牟柏岩安排在不同的剧情中,借此讲述不同故事的“经过”:或颇具仪式感地跪在一卷亟待铺开的卷轴上,前面能铺多长并不知道,就像面前那条未知的道路;或盘踞在上下晃动的细长的钢针一头,似乎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又或者矗立枝头,与小鸟争夺树上仅有的那颗果实,在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后,鸟毛披在了胖子身上,孤独地坐在被白雪覆盖的树枝上,牟柏岩借用蒙太奇的手法,仅用羽毛和鸟粪来证明鸟的存在,但却留了许多空白等待观众去填补;还有在地上打滚的胖子,简单的五个动作暗示了多种可能;脚戴钻戒的胖子散落在画廊各处,他们在炫耀之后,却想极力摆脱由此带来的束缚;除此以外,还有一对奇特的组合——胖子与下颌骨。两者的关系就如同口与舌,有进出,也有摩擦。而仿玉的下颌骨则反映出生命和死亡同样珍贵,如同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胖子就像在演绎自己
如果说上一次的展览,牟柏岩塑造了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胖子,那这一次他不再精心雕琢这一形象。相反,他手中的胖子变得越来越自如,也越来越简明。外在的肉体变得怡然自得,内心的思虑却陷入了更大的波澜。一件件作品,一个又一个线索,把观众引入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情境中,留恋忘返。恍然间惊叹,这一剧情原本并没脚本,有的只是“尽精微,致广大”的心境。
在塑造胖子的过程中,牟柏岩逐渐发现自己与胖子有更多的共同特质:背负很多,却想甩掉包袱;无畏挑战,付出的努力却要比常人多十倍;有时候也会妥协,没有英雄主义,凡人一个。在牟柏岩的工作室随处可见胖子的踪影,就连家中的床头也有一个,它可能只是一团泥,好几个月都不去碰它,也有时候灵感闪过,一口气捏完一只胖子。胖子成了牟柏岩慰籍心灵的“宠物”,成了他避风的墙角,偶尔舔舐一下伤口,然后再出去打拼。
十年磨一剑,牟柏岩的雕塑语言越发精准,艺术的感染力却越发广博。而他也越来越像一位“导演”,不仅要帮助“演员”完成性格塑造,还要寻找合适的剧本,用雕塑的语言去演绎故事。如果说这次的展览是由一个个微型“小说”组成,那么接下来,牟柏岩将集中精力探讨一个故事,去完成一本“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