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关键词
创纪录的拍卖、争议不断的展览、艺博会的目不暇接……2015年的艺术圈可不缺少话题。如今跨过新年,冬季也过了半。此时正值年终总结、年初计划铺天盖地的高峰期。的确,认真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这段光阴有迹可循。不知日后提起2015,你又会最先想起什么。
以下十个年度关键词,谨以庄重地对2015告别。
龙美术馆10.8亿购莫迪利安尼裸女
国外明星艺术家中国办展热潮
耿建翌画作真伪之辩
贾蔼力香港苏富比春拍乌龙事件
’85新潮30年
纸媒危机
巴黎蓬皮杜接受中国艺术品捐赠
上海再掀艺博会热潮
中国艺术家“占领”肯尼亚馆
龙美术馆15个房间,艺术实验的回归还是票房的刺激?
国外明星艺术家中国办展热潮
耿建翌画作真伪之辩
贾蔼力香港苏富比春拍乌龙事件
’85新潮30年
纸媒危机
巴黎蓬皮杜接受中国艺术品捐赠
上海再掀艺博会热潮
中国艺术家“占领”肯尼亚馆
龙美术馆15个房间,艺术实验的回归还是票房的刺激?

2015纽约佳士得,莫迪利阿尼《侧卧的裸女》拍卖现场(图片提供:佳士得拍卖)
龙美术馆10.8亿购莫迪利安尼裸女
李苏桥:这已经不是中国艺术收藏圈的事了,说得客观一点,它已经是中国大国经济文化崛起的历史记载和见证,尽管刘益谦王薇夫妇掏出的是自己腰包里的钱。我比较讨厌西方人的部分态度,什么中国出租车司机购买裸女之类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牛吧,可泰特以前是个杂货店学徒。
胡湖:钱多烫手,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更容易理解中国藏家动用上亿资金买入西方油画的行为。如果有1个亿,甚至10亿要花掉,买哪张画最安全?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相当于中国的近现代,不同之处在于需求的全球化,是国际艺术市场安全边际最高的板块,当这么大的资金量追求的不再是高风险高收益,进入这个板块是顺理成章的事。
董梦阳:无可非议的是,我们得到了世界上最一流的作品。以前我们中国藏家也在买毕加索、梵高,但是这次,的确是花了最贵的价钱买了一件最好的作品。当然,关键是,这件作品如何让我们能够看到,如何真正和中国人有关系,而不是只跟人民币有关系。
唐炬:一件好事。作为华人收藏家,已经拥有一间世界级的美术馆,并从俄罗斯、中东、美国及欧洲等藏家的角逐之争中,赢得这件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非常棒,由衷的佩服他们,而且为他们鼓掌。
包一峰:我很欣赏刘先生说的一句话,“以后外国人要看世界艺术,就坐飞机来上海看”。我觉得这个表明了他的态度,而且也证明上海、乃至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地位。
刘钢:龙美术馆的这一纳藏有着双重意义。首先,这是一件顶级艺术品;其次,通过这次纳藏提高了龙美术馆的知名度。

大卫·霍克尼个展“春至”现场
国外明星艺术家中国办展热潮
夏季风:我确实发现西方明星艺术家在中国办展越来越多,可以看到很多人不愿意、甚至不敢忽略中国的影响力,跟几年前形成了一种反差,那时候中国人希望在国外做展览,而且那种展览有时候是不对等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最终的趣味可能还不是自己说了算。这代表中国艺术地位的改变,这些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崛起,北京也在变成一个中心,现在已经不是中心唯一的时代了。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趣味也在改变,呈现出的创作面貌可能更接近艺术本体,对艺术本身的讨论更多。所以我认为,国外明星艺术家在中国办展的热潮,现在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会越来越多。中国未来会跟欧洲、美国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好事情。
胡湖:具体要分两种情况,毕加索、莫奈、达利等大展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商业行为,门票、衍生品等收入在最近几年迎来大爆炸。而当代艺术家来中国办展,大部分还属于烧钱行为,买单的是内地机构,赚的是口碑和注意力。两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将目标观众扩展到普罗大众,不再只面对艺术的小圈子,在注意力的获取上,明显还是国外艺术家更有竞争力,这有点类似于内地电影市场,如果没有引进大片的配额限制,可能根本没有国内电影崛起的机会。对国内的艺术家和本土机构而言,在关注度层面未来将面临更多国外大展的竞争,事实上现在国内的艺术活动已经必须考虑不要与国外大型展事撞期。好在这种明星艺术家中国办展的模式还无法保证在商业上百分百成功,否则本土艺术家能获得的关注度将越来越少。
董梦阳:今天他们能够进来,应该说是我们能够包容了,我们的美术馆能够包容了,下一步我们藏家也能包容,我们的消费者也能够去接受,我觉得那才是中国。因为我们未来很重要的工作,是要输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输出和引进是两件事,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推动我们好的文化,如果也没有能力去接受人家好的文化的话,未来肯定不好做。现在有了引进,肯定是第一步,这个是好事情。
唐炬:作为艺术交流项目,都是非常不错的策划、展览,肯定是好事。但我个人对海外的艺术家到中国来打开市场,希望销售或者推广,我不是很看好,也不知道意义在哪,成不了一个完整的线索,不如把时间、精力及资金用在我们自己优秀艺术家的线索上,我可能有点保守。依我看,有些画的不咋地。大卫·霍克尼真的看看好了,一般般。我们自己的艺术家很多画的很好的,我们完全可以把精力,把一些财力用在我们自己的艺术家上面。
包一峰:我觉得这个说明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了,越来越多中国藏家、私人美术馆进入全球收藏行列,所以他们愿意到中国来。他们以前来中国做展览可能叫好不叫座,现在可能会有很多真的藏家。

吕澎在发布的声明中公开了耿建翌的信件
耿建翌画作真伪之辩
李苏桥:在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无关利益也许同时还无关信仰时,只有当代艺术圈子里人之间常常会高调地公开斗嘴,而这一回实际上是出其的安静。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的事实。同时这事告诉我们,趁艺术家还健在的时候一定要去雅昌办理艺术品备案。
胡湖:我觉得真相很简单,但艺术家最初的冲动,往往让自己在后来陷入被动。胡乱猜测没有用,最终靠证据说话。
贾蔼力香港苏富比春拍乌龙事件
李苏桥:再次站出来替贾蔼力作品的千万级别价格纪录说一句话。本来简单的一桩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客观交易,却因媒体报道的技术乌龙被推到了风口。不以事实为依据的媒体报道与推断都是不可取的。在怀疑的时代里,信任是最可贵的。
胡湖:我觉得真相依然很简单,但有时候大家就是需要故事,就是需要阴谋论,就是需要扑朔迷离,最后的结果是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孟禄丁、张群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196×164cm 布面油画 1985年
’85新潮30年
夏季风:第一,我觉得’85新潮三十年过去了,它是让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视野的开端,等于是在重新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而且有意思的是,还有那么多艺术家仍然在创作。当下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来自八五新潮,他们都在继续创作,而且作品都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严谨、优秀。三十年是一个节点,也是可以引起人们反思的节点。第二,我认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去总结、回顾甚至反省,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年轻艺术家很多借鉴和启示。
吕胜中:我是’85美术新潮得亲历者,但我丝毫没有当时我看的抗日老战士那种光荣感。30年了,遗憾的是现在中国整个当代艺术这种模式的建立,新潮美术的影响还是有点阴魂不散,所谓新潮美术里面的人真的不要吃老本了,应该有年轻人去重建新的格局了、应该有中国年轻一辈的大师出现了,这需要社会性的共同推动。年轻人做得不够好,是不是85新潮这批人仍然占据着语言空间、权力空间,阻碍了年轻人的成长?
吴洪亮:’85新潮美术是具有标志性的美术史,留给现在的是一种精神,在当时刚刚开放的中国对新的艺术可能性、表述我是谁、我对世界的态度的热切都得到集中表达,而且当时中国没有艺术市场,它们是艺术家以个人方式做出的独立反馈与表达,这种力量是今天期待又很难找到的,因此值得反思和怀念。
胡湖:从市场层面来讲并没有掀起多大的动静,至少远远不如三四年前尤伦斯的收藏上拍引起的动静大。只能说拍卖公司十周年也好,美术史30年也好,都是人为制造的概念,但市场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一定照单全收。
董梦阳:那个时候没有市场,是热血文艺青年以很干净的态度做的事。我觉得他们是诚恳的、有激情的。我想,我们始终需要这样的人,如果我们没有态度,就无法表达我们的民族特质。
刘钢:对’85新潮最好的纪念是回归30年前艺术家所持的真诚态度。
纸媒危机
胡湖:艺术媒体最重要的是品牌影响力,以及品牌后面构筑的商业形态。我很赞同一句话:“媒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换句话说,做媒体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媒体。其实大部分艺术媒体本来就不是为了做媒体,只是其他方面没做好,最后活生生以媒体的形态完成了谢幕。
董梦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市场一样,不是不好,而是以前太好。我觉得纸媒危机,对于有态度的、认真的媒体而言还是有发展空间的。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有自己的内容,纸媒还是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不要那么悲观。
董梦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市场一样,不是不好,而是以前太好。我觉得纸媒危机,对于有态度的、认真的媒体而言还是有发展空间的。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有自己的内容,纸媒还是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不要那么悲观。
唐炬:有些事情可能是大的趋势,任何个人、机构都没有办法。我眼看着很多纸媒关闭、停业,我不希望纸媒整个都死掉,它应该保留一些,把它坚持下来。如果每人都拿着手机翻阅知识,这只能是人类的一种悲哀,不过有些事情真的没有办法。
吴洪亮:纸媒的结束已经变成手机微信平台狂转的热潮消息,一个时代的过去既是怀恋又不得不做出告别,因此,能坚守下来的纸媒着实不易,如何做到必须放在手中值得人们去翻阅,这件事值得尊敬,又有些酸楚。
田霏宇:艺术领域必其他纸媒行业在这方面的影响要小一些,因为它有固定的客户群支持,业内几家做的很久又有相对鲜明声音和价值判断的纸媒还在坚守,媒介方式对他们的危机不是最重要的,但转型是迟早的事。
田霏宇:艺术领域必其他纸媒行业在这方面的影响要小一些,因为它有固定的客户群支持,业内几家做的很久又有相对鲜明声音和价值判断的纸媒还在坚守,媒介方式对他们的危机不是最重要的,但转型是迟早的事。
李苏桥:还会继续危机,你都不花钱买杂志了,还天天捧着手机屏幕看个没完,纸媒它怎么活?
蒋伟:纸媒危机不是来自纸媒本身。一是本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让整个节奏加快,二是纸媒危机代表的是整个艺术生态的危机。
厉槟源:纸媒是不可替代的,我还是喜欢拿到手里能翻一翻的东西。除了阅读体验,纸媒还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存在价值。它跟网媒投入的诚意和态度肯定不一样,所以在内容上会更用心和负责。在不断快餐消费的今天,能坚持做下来的纸媒显得尤其珍贵和难得。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集团-(4把刀组合)》(Corporate - 4 Knives Groups)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
巴黎蓬皮杜接受中国艺术品捐赠
包一峰:每一天都有艺术品的捐赠在发生。我想,首先这意味着中国本身艺术地位提高了,不然蓬皮杜也不会接受这个捐赠,第二,这都是私人捐赠,说明藏家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强了。
李苏桥:反正中国当代艺术的各种发言权目前都不在中国,人家接受了捐赠都可以视为是给中国人的一种荣誉;发言权回归了,自然就不用那么麻烦外国人了。
田霏宇:还比如K11这些都是在做一种基础建设方面的工作,西方艺术机构内设置一个专门的职位或收藏确实可以更好的推动在某领域的关注度。
胡湖:一个好的开始,希望以后可以在西方美术馆看到更多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常设展。

上海ART 021,拥有近百平米的展位空间
上海再掀艺博会热潮
蒋伟:不光是上海,整个中国都在如此。大家都在看艺博会,差别也很容易显现。过去是同质化的,现在慢慢在分离,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其实这显示的是一级市场的可能性。
包一峰:其实不止这一年,前两年艺博会数据更好。但是市场肯定是淘汰机制,适者生存。我们作为新的博览会(ART021),希望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董梦阳: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我虽然没有去,但是普遍都说很不错,这是很好的事情。我想,北京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文化从这里起步是对的。
李苏桥:过热值得担忧,过冷简直寒心,所以还是过热好些。
胡湖:热潮的背后是你死我活。
厉槟源:这事儿挺时髦的,像个卖弄风骚的小情妇,浪荡一天后回到家卸下她矫造的愁容。艺术家稍不留神,还以为爱情来了。

肯尼亚艺术家迈克尔·索伊(Michael Soi)发布于Facebook的《威尼斯之耻2》
中国艺术家“占领”肯尼亚馆
吕胜中:个人觉得中国别去占那个地方。首先,大家别特别重视威尼斯双年展。大家重视双年展,但实际上并没有建立强大的自信,也不应该以这一权威性的活动来定位作为艺术家的准则,需要逐渐的不将它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应对。其次,中国人更不要流露出霸权来,这在国际上的影响会很坏、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界的心态也不好。有钱的话,可以把中国馆做得更大。
李苏桥:其实没什么,这些艺术家也不是特富有的明星艺术家,也是凡人,多少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很正常,现在国内考什么证书都有花钱作弊的,作弊考上了,你也不能说人家以后就不打算好好干工作了。没文化很可怕,有文化也挺惹事的。
包一峰:其实以前也有先例。这一次,可能如果没有肯尼亚国内的声音的话,国际上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议。有时候就是很多爆点,容易引起大家关注。
厉槟源: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一种“认可”心理,就好像认儿子一样,在家不认外边认。给你块肉吃就叫爹,所以说除却对西方、东方的各种话语权力的假象,我让太平洋认可行吗,我希望让太平洋中部的小岛认可我。

15个房间之一:双飞艺术中心 《奶之纯爱》
15个房间进驻龙美术馆,艺术实验的回归还是票房的刺激?
包一峰:美术馆本身承载着艺术教育的责任,当然,任何一个美术,都会寻求商业赞助,因为要有充足的资金,呈现最好的展览。有关15个房间,碰巧我听了小汉斯在上海的一个讲座,他强调了这个项目:在他看来,15个房间并不是行为艺术的表演,而是“Living sculpture”,等于说这些“雕塑”,白天上班,完善下班。可能小汉斯想表达一些观念的东西,但是很多人没有理解,但是,美术馆就要承载这样的责任。包括“雨屋”,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到底是不是艺术装置,还是高科技表演,我觉得,只要大家有这个话题讨论的参与性,目的就达到了。
董梦阳:这种实验性的艺术,以及商业合作,都是对艺术很好的推广。未来商业和艺术会更多结合,如果能够各司其职、互相促进的话,我觉得特别好。我认为不管是艺术还是文化产业,都缺少很好的推动力,我觉得一些国际的品牌或者其它成熟的产业,如果能够结合起来的话会特别好。
吴洪亮:15个房间我去看了,能把当代艺术化作票房真的是本事,他们在以严肃的态度推进这些工作、对待这种艺术形式,参与的工作人员包括志愿者都很认真,值得尊敬。
李苏桥:两者都有。反正国博是接受不了的,而且北京雾霾对艺术家和策展人伤害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