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宏顺 意料之外,或情理之中
百艺画廊负责人禚宏顺
电话那头,他声音浑厚有力,也时常传来朗朗笑声。他曾经连续三年获得台湾电视人的最高奖项——金钟奖。而后,在迈入“知天命”的人生轨迹之时,选择了把“与艺术为伴”转向“有所作为”,在承担起百艺画廊的运营责任后,他不但为当代水墨在台湾的“起势”推波助澜,并坚持把画廊的当代视野带向国际,他就是禚宏顺。
在“当代”和“水墨”的缝隙中
2010年,禚宏顺正式接手百艺画廊的运营。在这之前,他已从有些衰败的演艺圈退出三年了。依他所说,这样的跨界似乎变动很大,但早已埋下的伏笔让一切也都顺理成章。自35岁就开始介入“古董”与“近现代”收藏的禚宏顺,已然在自己“知天命”的时期,选择了把爱好变成一件用心经营的“事儿”,这也是“百艺”得以转型的最大契机。
新官上任三把火,换个地方,变变风水或许真的重要。“搬家”,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将“百艺”从台中的长安路,搬到了台北的敦化南路,这里属文教区,也相对繁华。
但画廊能够胜出的关键,依然是它的定位和方向。禚宏顺早在2008年就将当代水墨纳入个人的视野中,这在台湾当时的收藏界也是鲜有的。在台湾,“传统”与“当代”的两个阵营中都不见“当代水墨”的踪影。相对“传统”而言,“当代水墨”是当代艺术的范畴;在当代艺术里面,“水墨”作为被符号化的传统象征,也一直没有得到太多的学术关注。中间的缝隙,是漏洞,也是机会。而后,2010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推出的展览“与古为徒——十个中国艺术家的回应”(Fresh Ink),更加确定了禚宏顺打开这个缝隙的信心。于是,百艺画廊正式成为当代水墨在台湾的推动力量。
在进入艺术圈前,禚宏顺因收藏古董,已与许多艺术家结好。徐累、刘丹就是由此相识的友人。而与李华弌结识的缘起倒有些传奇,2007年第一次见到李华弌的作品,是在美国的一家名叫“怀古堂”的古董商店,那时的“当代水墨”还没有什么市场可言。对禚宏顺来说,当代水墨在古董商店的摆放的确是尴尬和不解的。于是,接手“百艺”的两年后,他推出了画廊的第一个当代水墨展——李华弌与李津的“墨妙无前 ─ 当代水墨联展”,直到今年,李津在台湾的首次个展“集食行乐”的成功,也再次证实了当年的判断与眼光。
李津个展“集食行乐”展览现场
和“当代”一同走向的未来
在我的理解中,从“制片人”转向“策划人”的确不需太费功夫,但对禚宏顺而言,这种类似之外的挑战,还是在于环境的改变。以前演艺圈紧张的生活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做画廊的节奏和步调倒是轻松自在了不少。艺术的修养正是在 “闲暇”中慢慢养成,没有客人的时候,禚宏顺的时间都在看书中度过。许多台湾无法购得的画册,都会漂洋过海来到他的书房。
禚宏顺说,此时的他找到吾之所爱,并为之勤奋,是许多人都不会再有的收获了。在古董收藏的经历中,接触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似乎也让他拥有了看待“当代艺术”更独特的视角。作为画廊负责人,每个展览的细节都是要过问的,展览概念的提出也是重要的一块。问及此事,在电话那边的他,高兴地与我分享起2012年张洹个展“锦灰堆”的由来。
初次得知“锦灰堆”的概念,是在王世襄研究中国黄花梨家具的书中。之后,他追根溯源到了元代画家钱选。据说,钱选在醉酒的次日萌发了画意,桌上的残余剩饭和一片狼藉,在他眼里却极其美丽,《锦灰堆》由此诞生。而张洹在作品中使用的香灰、牛皮以及门板,正与此典故有所妙合,这是艺术家在思想和审美上的共通。
与当代艺术站在一起,正是我有所不解的地方。如果说“水墨”还有“传统”的标准可以拿捏,他如何在“当代”的水域中选择艺术家呢?禚宏顺坦言,以自己的阅历和年龄,与一些同龄的大牌艺术家交流并非难事,而画廊面临的真正问题,则是国际大牌画廊对中国艺术家资源的垄断。所以,为年轻艺术家铺路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解决之道,于是便有了他们与何翔宇、陈蔚和郭鸿蔚的合作。
2013年,“百艺画廊”在英国杂志《The Culture Trip》台湾十大影响力画廊的评选中,列位榜首,这对禚宏顺来说的确是个意外的好消息。但回望这些年,这个“意外”才正是顺理成章的今天和未来。
在我的理解中,从“制片人”转向“策划人”的确不需太费功夫,但对禚宏顺而言,这种类似之外的挑战,还是在于环境的改变。以前演艺圈紧张的生活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做画廊的节奏和步调倒是轻松自在了不少。艺术的修养正是在 “闲暇”中慢慢养成,没有客人的时候,禚宏顺的时间都在看书中度过。许多台湾无法购得的画册,都会漂洋过海来到他的书房。
禚宏顺说,此时的他找到吾之所爱,并为之勤奋,是许多人都不会再有的收获了。在古董收藏的经历中,接触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似乎也让他拥有了看待“当代艺术”更独特的视角。作为画廊负责人,每个展览的细节都是要过问的,展览概念的提出也是重要的一块。问及此事,在电话那边的他,高兴地与我分享起2012年张洹个展“锦灰堆”的由来。
初次得知“锦灰堆”的概念,是在王世襄研究中国黄花梨家具的书中。之后,他追根溯源到了元代画家钱选。据说,钱选在醉酒的次日萌发了画意,桌上的残余剩饭和一片狼藉,在他眼里却极其美丽,《锦灰堆》由此诞生。而张洹在作品中使用的香灰、牛皮以及门板,正与此典故有所妙合,这是艺术家在思想和审美上的共通。
与当代艺术站在一起,正是我有所不解的地方。如果说“水墨”还有“传统”的标准可以拿捏,他如何在“当代”的水域中选择艺术家呢?禚宏顺坦言,以自己的阅历和年龄,与一些同龄的大牌艺术家交流并非难事,而画廊面临的真正问题,则是国际大牌画廊对中国艺术家资源的垄断。所以,为年轻艺术家铺路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解决之道,于是便有了他们与何翔宇、陈蔚和郭鸿蔚的合作。
2013年,“百艺画廊”在英国杂志《The Culture Trip》台湾十大影响力画廊的评选中,列位榜首,这对禚宏顺来说的确是个意外的好消息。但回望这些年,这个“意外”才正是顺理成章的今天和未来。
张洹个展“锦灰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