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湾藏家的25年收藏经:不以涨喜,不以跌悲

作者:吕晓晨摄影:董林 2019年4月4日 专题人物
我们的话题从刚经过装修的罐子书屋聊起,这个已经15年的品牌书店,也影响了无数艺术家对美术史的理解,甚至启迪了更年轻一代踏上艺术创作之路。书屋主人刘太乃是我接触过的最特别的收藏家之一,当年他从台湾到上海再到北京,建立起自己25年的私人收藏,也是当代艺术市场潮起潮落的亲身经历者。
难得的是,他对艺术收藏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始于热爱,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品行——就像爱情。
收藏家、罐子书屋创始人 刘太乃(摄影:董林)
收藏家、罐子书屋创始人 刘太乃(摄影:董林)
15年的罐子书屋,25年的收藏光阴
 
春日的798内已经有树木抽了新芽,太阳逐渐向北回归线靠拢,也让北京的白昼越渐增长。罐子书屋外,时不时有经过的行人透过落地窗向内张望。刚刚重装修的书屋,增加了一个有天光的展览空间。这个当年由徐冰题字的书店,在2019年春迎来了15周年的生日。而书店主人刘太乃的“2018收藏展”,作为罐子书屋整修后的首场活动,拉开了序幕。
 
大约25年前,还在报社上班的刘太乃购藏了他人生第一件藏品,作品来自“五月画会”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陈庭诗。当时刘太乃的薪水只有2.8万台币(约合6000元人民币),而这件作品却需要18万台币。他选择“超前消费”,花了8个月才付清全部款项得到这件作品。直到今天,这件作品依然还留在他手上。
 
对于刘太乃来说,收藏是喜好而藏的过程,前题是一定得喜欢。“有了喜好的动机,就会研判好与不好,并不断予以修正。修正过程便有所进化与更替,这些藏品终其一生也就盖棺定论了,至于论定如何?就留待后人评断。”除了“80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外,他还涉猎古董、中国二十世纪老油画、亚洲战后现代艺术和亚洲当代艺术板块。他说收藏有如登山,你得先设定好要登的山,有了登山的目标,才会有后来一件件藏品的纳入。
 
其实,刘太乃2018年入手的收藏远超于此次罐子书屋现场展出的作品数量。他更多的藏品将于5月在台北的“罐空间”展出。9年前,刘太乃的妻子生病离世,此后每年在太太忌日的那天,他都会举办一次收藏展来悼念她。如今虽然他已不再于每次收藏展的前言中追忆此事,但是每年的5月18日,这个承载着对妻子思念的展都会如约而至。一如他跟妻子同坐在李晖《幸福双乘》——那辆粉红改装菲亚特126P车上的合照,这是他许多藏品的美好回忆。这件作品目前正在北京罐子书屋展出,吸引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看展拍照留念。 
罐子书屋内部空间,可以用古色古香来形容(摄影:董林)
罐子书屋内部空间,可以用古色古香来形容(摄影:董林)
不以“涨”喜,不以“跌”悲
 
在采访过程中,刘太乃经常提及如愿以偿地买到某件作品时“真的好高兴”,他脸上难掩喜悦,就像万圣节要到糖果的孩子般兴奋。对于因艺术品获利的收入,他则有一种令人惊讶的豁达: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基本财”和“意外财”,如果有拍卖公司在征集时找到自己帮忙,刘太乃所送拍藏品又有获利,就是“意外财”了!甚至,刘太乃还很愿意拿出盈利的一部分来回馈当初卖画给他的人。早年间,刘太乃曾经在某个香港画廊收藏了一件李山的作品,16年后把作品送往中国嘉德拍卖,价格翻了100倍!除了用这笔意外之财买了其他年轻艺术家作品,刘太乃还特别买了一份礼物送给当年卖作品给他的画廊主人以表谢意。对于因收藏而获益的分享,他从来不吝惜。
 
藏品的升值对于每个收藏家来说都是一件喜事,这既证明了收藏眼光的准确,也能在日后为藏家带来经济上的回报。但刘太乃并不将此视为自己的成功,他表示:“选择作品是我的能力,我只是选择对了,可是我没有任何努力;很多艺术家、画廊比我还努力……艺术家作品涨了,跟我没什么太大关系,我只是拥有他作品的人而已。”
 
曾经有人问刘太乃:“某些艺术家的作品在10年前买要60万元人民币,现在只需40万元。你是应该高兴,还是失望?”他笑着说:“我当然是开心的。因为现在我的60万元可以买到一张半,我多了半张画,为何要不高兴?我买的是‘艺术价值’,不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会因为人的运作和市场操作有所起伏,但‘艺术价值’就是艺术家创作时的价值,就以凡·高作品而论,他的作品价值,不会因为以前是100美元,现今市场能卖到1亿美元而改变。” 
刘太乃藏品:荒木经惟的书法、2017年收藏于保利的清代石头、明代的桌子、台湾乌龙画派艺术家于彭的屏风(摄影:董林)
刘太乃藏品:荒木经惟的书法、2017年收藏于保利的清代石头、明代的桌子、台湾乌龙画派艺术家于彭的屏风(摄影:董林)
中国“80后”最重要的收藏家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选择在这时办收藏展,也和罐子书屋的空间重新装修好了有关系?
刘太乃(以下简写为刘):罐子书屋已经在798这里很多年了,日子久了,里面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以前书店摆放着ㄧ幅仇晓飞的大画,但越来越多的书把画的一半都遮挡了。渐渐的这幅画就如同是一扇隔墙挡板,这对艺术家是极大的不敬。于是我们把书店空间缩小了,新辟一个空间。开幕首展我留给了自己,于是有了这次主题为“一年是四月的三倍”的收藏展,展览同名作品则来自高瑀。
其实之前我已有三四十张高瑀作品了,本来玉兰堂这次高瑀新展我没打算再购藏。来北京后,我认真去看了三遍展览,最终还是决定收藏他三件作品。不过因为之前没有早点下决心,导致几件我认为的几件很重要作品没能买到,例如《人到中年》《吹笛手》等,我还挺后悔的。 
高瑀 《一年是四月的三倍》 140×120cm 布面丙烯 2017

2018收藏于玉兰堂
高瑀 《一年是四月的三倍》 140×120cm 布面丙烯 2017
2018收藏于玉兰堂
Hi:你为什么这么喜欢高瑀的作品?
刘:以前我认为高瑀不会画画(笑),这或许是因为他的画都非常巨大且繁复,必须有团队ㄧ起协助才能完成,所以我之前认为他的创作和村上隆一样,多半是由助手协助画的。但这次看了高瑀的新展后,我才发现他画得真好!尤其是那一幅谈及爱情的《ㄧ年是四月的三倍》,小女孩水汪汪的眼睛直视着观众。买画那段时间的我满脑子都是这张画的影像,它让人忆起初恋的美好和失恋的感伤。
在我心里高瑀和李白一样,都是生来就是艺术家的人。不刻意为了谋利做作品,也不为了要办某个展览而画画,而是一个很随性、活得潇洒的中国“80后”。他在市场最好的时候,放弃北京工作室ㄧ个人回到重庆独自创作生活。他可以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无目的搭乘邮轮去看看高更在大溪地的葬身处,甚至前往苏格兰酒庄驻村一待就是三个月……试问哪位中国当红的艺术家能够做到?尤其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向往与西方画廊合作,画风趋于西方审美所好,已忘却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文化情怀。但高瑀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中国艺术家的身份,不汲营勾搭西方画廊,这点是多么难得啊! 
 
Hi:当年你在二级市场竞得高瑀的《打虎》,既刷新艺术家个人纪录,也刷新了“80后”艺术家当时的拍卖纪录。当时也有人怀疑年轻艺术家怎么这么贵,你是怎么想的?
刘:我当时好紧张,怕买不到,更怕有更大的藏家跟我争夺,因此没敢出面,只让我们公司一位同事去帮我举牌。当时我手上虽已有ㄧ些高瑀的作品,但那时候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大件的高瑀作品出现,这是巨幅的三联屏啊!所以我是势在必得。
还好,另一位大藏家对于打虎题材有所忌讳,在她没有参与的情况下,我幸运地以112万元人民币买下了它。当在拍场的同事告诉我买到了的那一刻,我好像是攀上顶峰的登山者,好高兴好高兴!因为可以确定的是,从此以后我是高瑀甚至是中国“80后”最重要的藏家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幅画作的成交,创下了当年“80后”艺术家作品拍卖市场的最高价。
刘太乃、高瑀、房方在作品《屠龙》前
刘太乃、高瑀、房方在作品《屠龙》前
“80后”改变中国,“90后”改变世界
 
Hi:如何关注到“80后”艺术家的?
刘:十几年前,星空间的房方和伍劲来找过我几次,最初我并没有接受他们所提的“80后”艺术家群体收藏建议。直到后来有了收藏中国“80后”的想法,我才把“80后”艺术家的资料全部研究了一番后,我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位“80后”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家。
 
Hi:在你看来“80后”艺术家有哪些特殊性?
刘:为何我的态度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原因是我公司里有很多员工都是“80后”,我认为这代人很不一样。“80后”是中国实行“一胎化”的第一代人,每个家庭一个小孩,结婚后过年还得面临回男方家亦或女方家的问题。而且中国的“80后”居然有3亿人,加上双方的父母及他们的下一代,受到这代人牵扯的人可能有10亿,回顾人类史上还不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所以我认为“一胎化”的“80后”绝对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改变。我不收藏“80后”这一代人,还能收藏什么?所以定下要爬这座山的目标后,我便开始着手买“70、80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现在我有的仇晓飞、李晖、韦嘉、李青、欧阳春、陈可、孙逊、烟囱、郝朗、高磊、王濛莎、许炯、陈飞和高瑀等艺术家的作品。
 
Hi:很多都是卡漫风格。
刘:“80后”很多都是卡漫风格的,“70后”更偏向写实风格,我认为要讨论“80后”,得“70、80后”ㄧ起谈,他们同是“ㄧ胎化”的独生世代。事实上现在的“70、80后”已在改变中国,至于未来的中国“90后”,我认为他们将改变世界。我两个孩子都是1990年后出生的,最近他们给我一些启发并推荐给我了一些西方“90后”的艺术家,于是我跟孩子们也开始研究“90后”艺术家群体。不过我并不打算将“90后”列入我所要爬的山——因为我认为“90后”这座山会是我的下一代所要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我。
王建扬 《阿童木的小宇宙》 150×225cm 收藏级无酸艺术纸、艺术微喷 2013

2018收藏于台北罐空间
王建扬 《阿童木的小宇宙》 150×225cm 收藏级无酸艺术纸、艺术微喷 2013
2018收藏于台北罐空间
与拍卖公司形成左右脚关系,耕耘“战后当代艺术”名单
 
Hi:你的收藏分为亚洲战后现代艺术(以下简写为“战后”)、亚洲当代艺术两个方向。
刘:西方的战后艺术已经梳理得很完整,但是亚洲这一板块还没有整合完成。虽然香港拍卖公司如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一直在推“战后”,但是学术和市场普遍对亚洲“战后”的定义仍比较模糊。什么是“战后”?日本的“物派”是“战后”,韩国的“单色派”也是“战后”。华人画家里:去了巴黎的赵无极是“战后”,去了英国的林寿宇、李元佳是“战后”,去了纽约的赵春翔也是“战后”……谁是重要的?还有其他哪些名单?甚至东南亚的“战后”呢?我除了想收藏战后亚洲艺术家作品外,也希望能协助拍卖公司ㄧ起推动,与其形成一个左右脚的关系,共同去挖掘、补充亚洲战后这部分的名单。 
 
Hi:你“战后”的收藏线索是受到拍卖公司影响来的?
刘:我应该比拍卖公司还早。我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来自陈庭诗,并且早年就与他相识。直到近几年市场出现 “战后”的概念,我才知道他所处的创作年代就是“战后”,也让我明白,我过去爬的这座山,就叫“战后”。
                                   
Hi:你喜欢陈庭诗的原因是什么?
刘: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人能做到这样前卫,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的勇气多令人佩服!所以我才会去收藏他的作品。就像20世纪30—60年代的林风眠画的既现代又那么前卫,他是怎么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存活下来的?怎么被接受的?他又得对抗多少外界的非议?我收藏他们的作品是因为佩服他们对艺术的坚持,寄情于这些艺术家与时代对抗逆流而上的勇气。
陈庭诗 《画与夜 第58号》 60.5×122cm 甘蔗版版画 1981

2018年收藏于香港邦瀚斯
陈庭诗 《画与夜 第58号》 60.5×122cm 甘蔗版版画 1981
2018年收藏于香港邦瀚斯
西方口味全对的话,就没有周杰伦了
 
Hi:你对亚洲当代这个板块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刘:如果从运势角度来看,20年会有一次大运,我觉得己亥年就是一个大运轮替的转换期。过去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因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斩获前所未有的辉煌。但我认为今年的中国艺术市场将不再继续往前冲刺,而是将往横向整理;不仅是中国境内的艺术市场将横向整理,也会是中国对亚洲及全世界的牵动。总之2019年会是价值重新认定的一年,很多艺术市场的经营者都得面对过去价值的汰旧换新。过去大家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未来会出现改变,并且有新的价值观会出现。
 
Hi:怎么看西方口味对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
刘:西方当代不代表一切,如果他们全对的话,就没有周杰伦了!我们中国还是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标准,现在全世界的美学更需要中国的加入。比如KAWS没有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的支持,现在也不会这么火。未来中国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一定会越来越大。
 
 
不能只是等着别人把作品送上门来
 
Hi:主要的收藏途径有哪些?
刘:画廊、拍卖会,或者有时候和一些收藏家的私洽——我买的第一张高瑀的作品,是来自北京一西平措古董商,当时他也是从星空间购买的。一个有方向的收藏家,不应该只是等着别人把作品拿来给你,更要自己主动去寻找作品。所以我直接找上当时经营星空间的房方和伍劲,在他们的协助下,我才能进入中国“70、80后”的收藏,因为他们的帮忙我才能奠定今天收藏的份量,我很感恩他们。
 
我和收藏过作品的艺术家都保持着不错的交情,但是我有个原则:从不跟艺术家私下买作品,我都是通过画廊来收藏他们的作品。画廊运营需要经费,作为藏家,我们应该支持他们的工作,没有画廊对艺术家的推动,只有藏家跟艺术家的互动,根本形成不了市场也带动不了风潮。我很敬佩画廊从业人员对代理艺术家的付出及对藏家无私出让画作,如果没有他们的发崛与推动,我和艺术家们将一事无成。
 
Hi:2017年你在保利的尤伦斯专场买了尹秀珍和李晖的装置,原因是什么?
刘:当年我没有钱,也不是机构,所以有些我喜欢的艺术家作品我都错过了。当得知尤伦斯收藏要在北京保利拍卖时,我便想试试能否补藏一些作品。最后我很幸运地补了李晖、尹秀珍的大型装置作品。本来这次想一并展出,但作品实在太大,展场大门都进不来,因此展览计划无法成真,很是遗憾。其实我以前也收藏过不少大型装置,如宋冬、侯俊明、金氏彻平、洪东禄、仇晓飞等人的装置作品。但直到最近,我自认没有能力能建成自己的美术馆,所以未来我可能会把这些大型装置捐给美术馆机构。但也没准我的下一代有能力帮我盖一个美术馆,不过这一切等我以后老了再烦恼吧!
 
Hi:你做杂志和收藏有关系吗?
刘:我做媒体是为了让自己跟这个圈子可以更接近一点,让我收藏作品的失误率降低;也借由媒体,可以跟圈内人有更多互动,例如画廊、美术馆等相关从业人员,并帮助艺术家的作品让更多人认识。
刘太乃收藏的宋冬作品
刘太乃收藏的宋冬作品
太计较短线的投机财,便无法享受收藏的乐趣
 
Hi:收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谈起收藏,我是一个情有独钟的人,对于一见钟情的艺术家更是倾心不移。如果这位艺术家一直忠于他信仰的艺术,我很难选择逃避和背叛他。
 
Hi:很多人都说2019年经济大环境会更差,这对收藏家来说是个好机会吗?
刘:我觉得不要过多担心经济。收藏就像吃饭一样,你今天吃不起1000块钱的东西,吃个50块、100块总可以吧?收藏家就是这样,就算吃不下或者不需要吃1000块的,100块也可以吃到很多好的东西,一顿吃下来也是很舒服。
 
Hi:市场的起伏对你有影响吗?
刘:我是一个想要拥有作品,并且不想花太多钱的人。有些人买的作品不涨价就会很气馁;但对我来说,便宜不好吗?以前10万元才能买到的作品,现在我7万元就能买到,我不应该高兴吗?(哈哈)比如我曾经花60万元买的一件作品,现在市场值300万元我也不会想卖,因为舍不得啊!既然舍不得,为什么还要盼望着它涨价呢?反正我觉得买喜欢的作品、不投机还是蛮好的,我是一个愿意等待的人。例如我当年花20多万人民币买的关良,现在值3000多万了,但也收藏了近20年。此前如果我卖了它,现在就没这个故事可说了!至于什么时候才会想卖我的藏品?除非我不喜欢或者想买其他作品才会考虑卖出,当然能不卖就尽量不卖吧!
就像你买的房子是不可能跌的,因为钱会贬值;只要你所买的艺术家是可以进入美术史行列的,它作品的市场价值就不会下跌。因此不要太计较短线的投机财,不然你会很急躁并且害怕损失,无法真正享受收藏所带给你的乐趣。
艺术收藏是一个因为喜爱、努力争取、不舍让出、终其一生、留给后人评价的过程。现在没有很多钱的我,都还能守住这批收藏;年纪越来越长就更不可能缺钱,到了七八十岁的我还会想卖它吗?一生能为最爱的艺术坚持,就像爬一座高山,当你登顶或是再也爬不动时,我会说:就到此为止吧!然后带着满足和幸福的微笑,望着远方走过的风景,跟这个世界道别……
萧勤 《宇宙漩涡之十六》 113×132cm 压克力 画布 1985 2018年收藏于佳士得香港
萧勤 《宇宙漩涡之十六》 113×132cm 压克力 画布 1985
 2018年收藏于佳士得香港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