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 “渐”是作品的态度,也是我的态度

作者:王哲 来源: hiart.cn 2013年6月16日 专题人物
作为武汉美术馆的品牌展览项目,“江汉繁星计划”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在吴洪亮看来,任何事情在第三次的时候就必须向大家展示其明确的态度和方向。融合自己对展览方式的思考和对艺术家选择的理解,以“渐”为主题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和武汉美术馆进行了关于“时间”的态度表述。
在过去中国的文字中,一个字可以代表今天的一个词,甚至更多,营造出清晰的情境,“渐”就是这样的一个字。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慢慢的、模糊的、可以流动的又是准确的,像含着颗话梅,有滋味渗出来。丰子恺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渐》,他说:“渐”的本质是“时间”。的确,“渐”就是这样一个感受时间情绪的展览,关于艺术风格的渐变,关于艺术家创作的生成与生发,关于欣赏者向作品缓缓走近、品读的过程。总之,恰当的速度与时间相搭配,也许可以使S(距离)=V(速度)T(时间)这个公式以及今天的世界具有别样的 “美感”。

Hi艺术=Hi 吴洪亮=吴

Hi:在第三届江汉繁星计划展览中,你选择的主题是与2011年在武汉美术馆举办的、思考作品展览方式的“观”有联系的“渐”,最初引发你这样思考的原因是什么?
吴:对展览方式的研究与我自己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关系。2007年我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当馆长,首先做了美术馆的定位工作,希望将只有4600平方米的美术馆与其他美术馆的定位区别开来——以齐白石为中心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进行研究和梳理——在此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手卷和册页。与此同时,我发现今天的美术馆在展览手卷和册页的方式上可能存在问题:当它们被挂在墙上的时候好像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拿在手里观看时就会有全新的惊艳感受。这一现象来自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观看方式,对这一问题追问的重点就是中国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如何进行合理传播的问题。因此,我试图通过空间的改变、通过对人观展情绪的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

Hi:从“观”到“渐”,期间你有何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吴:其实“观”讨论的是距离问题,即眼睛、手和画之间的距离与关系。因为你近看就会有机会体会中国绘画中的那些笔精墨妙,远看就感受不到了,所以我希望别人能看到手卷、册页中的细节与精妙之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展览控制观展的状态,或是通过长长的走廊,或是通过一个茶室,以对中国手卷和册页形成一种再思考。但是,今天的艺术门类已经非常丰富,不能回避当代艺术,因此我逐渐开始考虑观看方式对于当代艺术的价值。当代艺术在今天恐怕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作品难以理解,需要更充分沟通;其二,是作品本身越来越快餐化了。比如:一个艺术家一个月就能做一个屋子甚至是一条街的巨大作品,但大家其实只看了两分钟,就消费掉了,而且这两分钟仅仅是观众经过作品的时间,这个过程有些恐怖,至少太不低碳了。在“渐”中,我希望找到值得“读”、可以“读”的作品,通过“读”可以品味其中深意的作品。并通过展览使观众有效的进入影像、装置等当代艺术的观看与思考。在方式上,“渐”这个展览也更人性化,或者说更“中国”。我们用放置在入口处的一盆话梅,来提示观者可以尝试含一颗话梅,慢慢品味你眼前的一切。拉近作品与观者距离,润滑两者的关系,渐渐进入作品的情景。

Hi:“渐”这一主题是如何提炼出来的?
吴:我希望通过这一概念展出相对而言更内敛的作品,同时,这也是我策展的态度,通过这些年做美术馆或策展,展览成为我对世界认识和表述的方法,所以本次展览的主题就是对“时间”的空间认识。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丰子恺对“渐”有过非常清晰的描述:“渐”的本质是“时间”。我觉得十分恰当。


Hi:通过对话梅的反应进而影响作品观看,你是否也对人体知觉或惯性思维进行了研究?
吴:观众对作品的观看提示我们要去对人体工程学进行研究。话梅的特点是酸涩,从酸变成甜再到无味的过程如同一个波浪,波浪就是情绪,同理展览也是要有情绪的。比如UNMASK的作品就需要观众抬头仰视并仔细观看、进行思考。徐坚伟的册页就需要坐下来安静地品读。李曦画在混凝土块儿上的作品要蹲下来看。王子的作品不仅要看,还要静静的聆听。文豪纯净的作品,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来感知。无论如何,要慢慢看,才能了解这些味道渐渐渗出来的作品。

Hi:所以你选择的作品也多是艺术家的“非典型”作品?
吴:可以用大跌眼镜来形容。例如UNMASK《唯心之物》对生命体从生到亡的思考,这件作品已经偏离了他们之前的风格。季大纯一反文人化幽默而创作出严肃的有些生涩的作品《大卫和霍克尼》。大家在了解之后都会感到艺术家的成长其实是一个过程,今天艺术的变化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渐”的积淀中达到质的飞跃,此时让我们觉得今天的作品与以前的不一样。所谓“非典型”是对“变”的发现。

Hi:作为“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你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涵盖了季大纯、伊瑞、徐坚伟等中生代艺术家,是否与“青年”有所偏颇?
吴:武汉美术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馆长樊枫和刘宇都认为这一展览方式很有意思。但同时,我向他们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是我希望能够延续之前的研究和思考,第二就是艺术家的选择需要放宽尺度,以作品为重要遴选原则。因为这个项目针对的是年轻人,并且年龄限定在70后,几年之后70后艺术家也会进入中年艺术家的范畴,所以我也选择了80后的艺术家。另外,有些艺术家年龄虽然大一点,但是他们创作的那颗心还很年轻,而且最近有个说法45岁之内都为青年,所以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不希望过于死板。

Hi:武汉美术馆会对这次展览的作品进行收藏吗?
吴:武汉美术馆会有一部分资金进行收藏,但是不会太多,我也会主张他们把作品尽可能留给美术馆。因为中国的美术馆体系其实错失了不少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前后的成板块的作品收藏,所以如今需要加大对当下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力度。我希望50年以后的美术馆人会说我们没有错失收藏这一时期重要作品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