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周 ,一种博览会的初级形式?它真的有效吗?

作者:吕晓晨 2017年3月23日 专题话题
3月17-19日,第一届画廊周北京(Gallery Weekend Beijing)将拉开序幕。这个对中国来说略显陌生的概念,实际上在德国柏林已有十余年历史。2005年,柏林的几家画廊把画廊周的想法变为行动。每年,当地最好的画廊联合在一起,向全球的藏家发出邀请,去柏林看最棒的展览。
每年三月,最大的艺术盛会毫无疑问是香港巴塞尔。画廊周北京,作为2017年香港巴塞尔的前奏,究竟能为画廊带来怎样的交易?作为博览会的初级模式,画廊周是否可行?
 
首届画廊周北京参展名单
 
画廊:
博而励画廊、常青画廊、当代唐⼈艺术中⼼、长征空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空白空间、麦勒画廊、魔金石空间、墨斋、佩斯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格纳画廊、杨画廊、站台中国
美术馆:
木木美术馆、寺上美术馆、泰康空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Thomas Eller 北京画廊周总裁(摄影:董林)
 
Thomas Eller 北京画廊周总裁(摄影:董林)
Hi艺术=Hi   Thomas Eller=Thomas
 
 
Hi:柏林的画廊周(Berlin Gallery Weekend)始于2005年,是如何组织的?真的能促成交易吗?
Thomas:柏林画廊周是自发出现的,当时柏林拥有很好的画廊,但是藏家力量却很有限,所以柏林画廊周最初的宗旨是为了通过举办⼀个类似艺术博览会的展览来吸引国际藏家。柏林画廊周⽬前已成为德国领先的当代艺术项⽬,2016年的柏林画廊周已拥有54家画廊,吸引了来⾃世界各地约2.5万访客的规模。做北京画廊周的想法诞生于去年夏天,这个城市拥有非常多好的画廊和好的艺术家,所以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平台,让画廊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全球买家的注意。
Hi:为什么没有选择上海?上海这个档期内也有很多的展览,并且上海距离香港更近。
Thomas:西方的艺术博览会,比如巴塞尔,只有在这期间,才会看到那么多的艺术。但博览会一结束,其实在巴塞尔看不到有太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北京有很多画廊和艺术家,他们在北京生活、创作,这个特性跟柏林很相似。所以这样的个性让画廊周形式更适合在北京做。
Hi:听说此次北京画廊周的画廊还要交5万元的费用,那么这是否相当于一次小型博览会?画廊周能够提供给画廊哪些博览会无法提供的服务?
Thomas:其实两种模式是不一样的,博览会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让大家在最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看到尽量多的东西。但是画廊周模式是要大家到到画廊中,这种感受是不一样的。画廊周能够提供给买家和藏家更有深度的沟通。
画廊周 ,一种博览会的初级形式?它真的有效吗?
Hi:今年的画廊周正好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之前,你组织了多少收藏家?这部分藏家资源是否主要来源于香港巴塞尔?对于有些画廊来说,需要一边准备画廊周一边准备香港巴塞尔,你认为这对画廊有哪些影响?
Thomas:当然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国际藏家会多一个来中国的理由。我们之前和香港巴塞尔有就此事交流过,他们非常赞成,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蛋糕能变得大一些。有的画廊需要同时参加画廊周和香港巴塞尔,我认为这是对画廊一个更大的支持,因为画廊主也希望画廊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的资源是我们的组织力,我们希望把画廊周北京每一年都做起来,为画廊提供持续的支持。
画廊周 ,一种博览会的初级形式?它真的有效吗?
Hi:参加画廊周的画廊是自主报名参加还是经过主办方邀请?北京有大量的画廊,为什么名单上只有14家画廊?
Thomas:并没有经过报名参选或大规模邀请,主要是要通过和画廊进行不断的沟通,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画廊周北京做到最好,所以毋庸置疑我们会选择最好的画廊。而这些画廊大部分画廊都在798一带,所以画廊周北京的主要区域以798、草场地为中心,让大家能在一个周末的时间相对集中地去体验最好的画廊。我们希望画廊周北京成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艺术盛事。
Hi:在日程安排上,有收藏家日、画廊日、美术馆日,这样的安排理由是什么?
Thomas:周五的藏家日是希望一些比较相对安静、私密一点参观空间,当天的晚宴也会宣布“最佳画廊展览奖”,大家会就这个主题交流和讨论;让周六的画廊日有不一样的目标,14个画廊是个不小的数目,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到画廊中去看展览,并不只是除了行业人士;而周日的美术馆日提供了不一样的展览内容,而且同时有部分画廊也要准备去香港准备参加博览会。
画廊周 ,一种博览会的初级形式?它真的有效吗?
Hi:设置“最佳画廊展览奖”的出发点是什么?
Thomas:根据近些年的观察,中国的二级市场在向上发展,甚至受关注程度逐渐超过了一级市场。如果一级市场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机会,那么是不利于艺术家和业态的。所以这个奖项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到一级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艺术家的创造力。
Hi:你对本届画廊周都有哪些期待?你怎么看北京画廊周的前景?
Thomas:我们目前受到了我们没有设想到的关注,而且是来自于欧洲一些大的艺术机构,还有东南亚很多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周铁海也与我表达过对画廊周的期待和支持。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而且还不能说这第一次画廊周有多么成功,但是从现在得到非常好的关注来看,我们抱有很大的期待。

关于画廊周的期待,听听他们怎么说……
唐昕
泰康保险集团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

泰康空间以前是不花钱参加任何商业性的活动包括博览会的。但是,因为现在整体的情况是北京目前看起来不太积极,也没有什么让人振奋的事,跟上海比的话差远了。那么我觉得画廊周北京是特别好的一个事,让大家抱团,变得很醒目。而且告诉大家北京依然还有活力,还有很多的资源,大家都在共同做很多事情。这种精气神和内力都应该显示出来才好,所以这次画廊周是能够把这些事都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支持这种让北京更好起来的状态,所以泰康空间就参加了,而且愿意出这个钱。


贾伟
博而励画廊管理合伙人

我非常赞许这次画廊周北京的组委会工作,这次会有全世界各地很多的媒体、画廊主、藏家来北京,北京需要这个能让我们更有凝聚力的时机,这一点也是我们参加的原因;其次因为受到多方关注,画廊展览的准备也会更细致、更专业,这对画廊也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过程。
整体来说,画廊周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美中不足的是非营利的机构涵盖有限,今后如果能融入更多的非营利机构,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比如open studio的形式。
柏林的画廊周已经成了气候,新兴的事物要通过时间检验,我相信再过几年北京的画廊周也会更完善。此次很多资深的画廊都参与了本次画廊周,这对整个艺术圈也是很好的事情。再加上国外会有很多的媒体、藏家来北京的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这一定会有很积极的作用。北京需要不同的形式。


焦雪雁
拾萬空间负责人

无论什么模式,主要还是看具体团队做这个事情的诉求和方式方法。画廊需要这些多元的传播平台,但我个人认为画廊周应该是一个散落在不同地方的“Festival”,要开放,提供的是更全面的信息,现在的信息阅读和传播方式非常像我们大脑,它是自由抓取式的,所以模式越自由越开放,就越健康,接近人的行为习惯。对于这次的画廊周个人持保留意见,他们的团队在运作这个事情需要资金,这个能理解。但对待每一个画廊和机构要公平,如果看人下菜,那就没什么好说的。


郑林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负责人

画廊周团队的工作我很认可,798有很多现有的好资源,画廊周是在此基础上把资源整合起来。还有很多国际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收藏家都会受邀前来,这么多画廊都统一时间开幕,这是很强的优势。唯一仓促的是我们的新空间改造装修,好在顺利完成了。画廊周并不会额外浪费你的运输费用、时间档期,只要用心一点,配合他们的项目,也不会很累。我们也认识了很多新藏家,这个模式我很看好。


孙宁
站台中国负责人

我认为画廊周的模式是更专业级别的艺术博览会,恰恰不应该说是博览会的初级模式,而是升级模式。就像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知识付费APP应用平台的应运而生,人们需要通过更专业的专家提供更专业的信息和知识以提高个体的认知效率。画廊周的出现正是符合这样的需求,由专业的画廊和美术馆组织起来,通过这样一个专业化比较高的平台,为更高需求的人群提供高效的艺术认知。


吕婧
那特画廊负责人

在北京、上海这样画廊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任何方式都是可以尝试的。因为涉及到费用,就要看主办方能带来什么了,包括和博览会的差异性、藏家能得到的体验、互动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画廊周在本地的话,我们是愿意参加的。但主要在于主办方如何组织,能提供什么不同于平时的服务。因为平时藏家也会去画廊看展览,画廊周也是藏家去画廊看展览,所以重点要看怎么能够通过画廊周,跟更多的藏家有更深入的互动,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张迪
空白空间总监

去年Thomas找到空白空间聊起画廊周的时候,我们对画廊周的概念已经并不陌生。知晓北京的画廊周希望从模式上借鉴已经有十几年历史柏林画廊周。柏林画廊周最初就是由于柏林几家大画廊的画廊主来操持,如今已经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了。
画廊周和博览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博览会呈现的是作品,画廊周是邀请客人亲自来现场参观,无论是展览、艺术家还是画廊的面貌都会呈现得更丰富。这样的观看体验也更从容,同时会对北京的艺术生态会有一个更鲜活具体的了解。
北京画廊周有专业团队在工作,包括晚宴、行程安排、交通、导览、国外媒体的宣传等方面,都有很多详细的计划。今年是第一届,目前看来反响还不错,今天是画廊周的第一天画廊日,我们已经在展览中接待了很多重要的客人。


曲科杰
魔金石空间总监

近几年北京的艺术生态略显平静,相比起来,上海则显得风生水起。北京有这么多画廊和艺术家,所以当主办方提出举办画廊周北京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画廊周北京和博览会并不一样,展览是在自己的空间内举办,对展览的呈现来说,自由度比较大。在推广上,主办方也会邀请许多国际知名的收藏家和媒体机构,这对画廊来说都是很好的。我一直都很认可柏林画廊周所秉承的方式,由画廊自发来组织这件事,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总的来说,画廊周北京这个活动还是很有价值的。


郑挪
NUOART负责人

破土而出的一切,都是春天的一部分,798多来些人当然好。画廊周柏林已经发展了十几年,期待北京的画廊周学习他们的商业举措和文化交流。



孙彤
Tong Gallery+projects负责人

对这样的模式有期待,艺博会趋于商业,画廊周比较能代表画廊真实的展览态度,对藏家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对画廊来说也省去一些额外的消耗。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