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作者:李天琪图片提供: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2021年5月30日 专题话题
在798南门的十点睡觉艺术空间,朱砂为日本“70后”日本艺术家金氏彻平策划了一场展览,线索丰富、视觉愉悦、适合打卡。
此前,朱砂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平面设计师。涉足策展领域,他特别“不装”,非常“轻巧”,没有严肃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复杂冗长的学术梳理,强调“直给”,且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和逻辑。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从始至终,朱砂都未与金氏彻平有过任何一次直接的交流。他说准备在展览结束后再向艺术家自我介绍: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朱砂(摄影:董林)
朱砂(摄影:董林)
111

一个让你没有时间无聊的展览

在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的现场,你可能会惊叹于艺术家作品面貌之多元。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现成物、拼贴、超扁平、动漫元素、商品社会……作品形式与涉及的概念相当广泛,以至于几乎不会让观众有时间感到无聊。金氏彻平如同拥有多啦A梦的百宝袋,似乎可以轻而易举、接连不断地拿出刺激人们视觉神经的神奇宝贝。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111
雕塑专业出身的金氏彻平是年轻一代日本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他收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经常通过拼贴的方法进行创作。
他把反光贴纸贴在油画中、将白色树脂浇盖在一群卡通人偶上、随机剪下日本漫画书中的素材再与照片拼在一起、把希腊神话、动漫人物与中国传统木雕“大鹏展翅”“马到成功”嫁接……
111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111
金氏的创作原型是日常,是在商品社会之外,保有游戏感的童心,好像搭积木那样造物的快感”,朱砂说。
朱砂为展览写了近3000字的前言,共10个段落,分布于若干面展墙上。前言中除了对金氏作品的见解,也不乏“在亦步亦趋的商业环境里,我们遭遇的是贫乏和狭隘”“人们需要高声宣讲”“商品只给你知道的,作品才给你意外”等对当下社会的批判性思考……
111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你好,我叫朱砂,我在中国给你做了个展览
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金氏彻平个展“物!物!物!”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111
从金氏彻平的作品引申开来,朱砂与我们谈了谈他的策展理念和思路。
以下文字根据朱砂采访整理。

金氏很符合大家对当代艺术家的想象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的空间结构比较特殊,动线比较复杂,长廊、走道、房间交错,这就要求艺术家的作品有多条线索,一条线索占据一个小空间,每个小空间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这样看,金氏彻平很合适。
这位艺术家其实早在8年前就在中国办过个展——2013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卓之物”,那个展览相当成功,很多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特别高。因为他很符合大家对于当代艺术家的想象:好奇心重、动手能力强、很直观很轻松很日常,不晦涩也不做作,没有那么多的苦大仇深。金氏是一个活得有滋有味的现代人,沉浸在繁复的生活里,东一下西一下,拿起一种材料就能直接上手
 
111
金氏彻平 《多域(网球场)#1 》 反光贴纸、油彩、木板  180×240×3.3cm 2016
金氏彻平 《多域(网球场)#1 》 反光贴纸、油彩、木板  180×240×3.3cm 2016
金氏彻平 《多域(溜冰公园)#1》 180×240×3.3cm 反光贴纸、油彩、木板 2016

 
金氏彻平 《多域(溜冰公园)#1》 180×240×3.3cm 反光贴纸、油彩、木板 2016
 
111
“物!物!物!”这个展览的感觉也如此,它有一点热闹,有一点商业元素,不是一个纯然的学术展。我甚至下意识地留好了拍照点,希望能帮想要打卡的观众凑齐九宫格。这是不是已经成为策展人某种新的职业道德?观众可以不拍,但如果他们想拍的话,这个需求会被满足。另外,虽然我的文章都放到了展墙上,但这不影响观展体验,想看的观众自然会看,不想看的观众可以不看。我大概是见缝插针地去干了一些我想干的事情,这完全属于个人喜好,毕竟文字上墙是挺让人兴奋的事儿。
关于艺术家的工作方法拼贴,它其实已经失去上个世纪的先锋意味,变成了一种常规手段,再梳理一遍拼贴在历史里的脉络——就不是我想做的事。我也不太想以金氏为切入点,谈流行文化,谈日常生活里充斥的异域风情,也没有故意取一个特别哲学或者诗意的展览标题。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其实挺干净的,处理素材的方式洗练而直接。如果非让我去套一个假理论的壳,我觉得可能就不对。
11
金氏彻平 《游戏,舞蹈和构筑(无处不在)#6》 62×102×2cm 木板上拼贴 2012
金氏彻平 《游戏,舞蹈和构筑(无处不在)#6》 62×102×2cm 木板上拼贴 2012
金氏彻平《游戏,舞蹈和构筑(无处不在)#7》 90×75×2cm 木板上拼贴 2012

 
金氏彻平《游戏,舞蹈和构筑(无处不在)#7》 90×75×2cm 木板上拼贴 2012
 
1
1

谁规定展览必须严肃和沉重 

解读金氏彻平的方式太多了,他的作品与不少宏大话题都有关联:商业社会、流行文化、日本年轻一代、当代雕塑、跨文化、潜在的批判性(这好像是一句废话)……即使你只是单纯喜欢动漫、星战,喜欢造型本身带来的视觉愉悦,你也能在金氏彻平的作品中找到你想要的。我闺女来看展,指着那两个雕塑叫“大怪物”,大怪物好看吗?挺好看。她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也可以进入展览。
1
金氏彻平 《青春粉丝俱乐部(巨怪)》  铸铜、着色 W200×H310×D65cm 2017 ed.3

 
金氏彻平 《青春粉丝俱乐部(巨怪)》  铸铜、着色 W200×H310×D65cm 2017 ed.3
 
金氏彻平 《青春粉丝俱乐部》局部
金氏彻平 《青春粉丝俱乐部》局部
金氏彻平 《醇金 #4 Melow Gold #4》170×24×24cm 金箔、树脂、塑胶人偶、大理石 2018

 
金氏彻平 《醇金 #4 Melow Gold #4》170×24×24cm 金箔、树脂、塑胶人偶、大理石 2018
 
1
金氏彻平的展览如果换一个前提,可能会比较严肃:它是一个回顾性质的展览吗?有什么新的作品吗?追问起来也许会显得沉重,但谁规定展览必须严肃和沉重呢?这个展览相对轻松一些,这个空间愿意做这样的尝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或许还是要力争提供一种多元性,发出另外一种声音。举例说如果别人都做甜的,也许我可以做一口咸的,或者做一口辣的,爱吃不吃吧。而且你要坚信,一定有人跟你喜欢吃一样的。
所以无论是写个东西、拍片子,自己喜欢就很好。不用奔着所有人都喜欢,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顶流。如果做出来的东西恰巧不是市面上流行的,这说明我可能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如果做出来的东西跟其他的差不多,我心里可能还会犯嘀咕,缺不缺你这一口呀?
1
金氏彻平 《隐匿之地的神话 (人鱼)#2》 H51×W20×D18m 木 2017
金氏彻平 《隐匿之地的神话 (人鱼)#2》 H51×W20×D18m 木 2017
金氏彻平 《隐匿之地的神话 (冈比)》 H41×W30×D13cm 木 2017
金氏彻平 《隐匿之地的神话 (冈比)》 H41×W30×D13cm 木 2017
11
11

策展人的游戏

我以前做过展览,跟美术馆、画廊合作,多多少少都处理过展览设计、展陈效果等具体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让展览落地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但我真正开始做涉及一点自己的研究线索的展览,大概是去年。平时的观察、读到的书、关心的事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等,我会产生一些材料,策展就能比较好地满足这一部分的表达和抒发。
我的本职是设计师,设计师的工作不是从无到有、平地起高楼、创造新事物,更多的是在做判断题,左边还是右边?红的还是绿的?做展览的思路也有类似之处,在艺术家作品的基础上讲故事,过分一点,讲一个你的故事;中规中矩一点,把艺术家个人的线索阐释清楚。
我个人的观点是,展览跟艺术家的关系不一定总是非常紧密的。展览有时也可以是策展人的游戏,艺术家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生产资料;策展人有一个要阐释的议题,艺术家提供立体的配图。这也是为什么在展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我有意避开了和金氏彻平的直接接触。我把所有的话发给金氏彻平在中国的代理——星空间创始人房方,再由房方转述给他。这种方式让我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艺术家,得以相对独立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也就导致整个展览有点像我一厢情愿地与金氏彻平产生关系。当然我比较图方便,金氏彻平信任房方,房方信任我,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否则这事也成不了。
1
金氏彻平《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18b》 150×220×150cm 数码输出、木、金属 2018
金氏彻平《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18b》 150×220×150cm 数码输出、木、金属 2018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20》 40×45×30cm 数码输出、木、金属 2018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20》 40×45×30cm 数码输出、木、金属 2018
金氏彻平  《白色释放(堆积物体)#26 》  39×26×21cm 塑料、树脂 2012

 
金氏彻平  《白色释放(堆积物体)#26 》  39×26×21cm 塑料、树脂 2012
 
1
1

还有值得玩儿的空间

从整体上说,我还是以相对放松的态度面对策展这件事。开玩笑讲,你得允许这事儿做砸。当时我想过完全有可能那两个大雕像运不进来,或者开幕的时候没布完展,那其实也没关系,最坏结果不过也就是推迟开幕,虽然这些最后都没发生。我平时做设计师,商业那部分本身已经很累,所以其他方面还是图一好玩儿,你不会把自己玩儿累了。
未来大概还会继续做艺术策展工作,策展是一个比较好的实践方向。和电影、出版不同,艺术还存在一些缝隙和开口,还存在一些值得玩的空间。而且策展不像写文章、画画那种第一创作,署你的名,代表了你,策展不是这样,展览终究是艺术家的展览,所以还蛮轻巧的。
你问我设计师和策展人的区别?设计可能得比策展挣得多吧?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