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中的艺术区,北京还是艺术家创作地的首选吗?

作者:张朝贝 2017年5月31日 专题话题
从90年代圆明园画家村的遣散到去年黑桥的拆迁,当代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艺术区的迁徙史。在今天,作为当代艺术的生产者、艺术市场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的艺术家,北京是否仍是他们首先之地呢?这一讨论势必又将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地位之问推上风口浪尖。
从上海两大博览会的华丽亮相,到香港拍卖季的轮番上阵,再到各地美术馆的蓬勃发展,北京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之问被一次次推上风口浪尖。不久前,《Hi艺术》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798艺术区某种意义上的“衰落”,引发“当代艺术在北京”的多轮讨论。
其中的“一轮”讨论便是艺术家创作的首选之地。在今天北京无疑仍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无论是艺术院校、艺术家数量,还是富裕阶层和藏家数量,都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作为当代艺术的生产者、艺术市场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的艺术家,北京是否仍是他们最青睐的选择呢?
迁徙中的艺术区,北京还是艺术家创作地的首选吗?
北 京 艺 术 区 变 迁 报 告
圆明园画家村作为北京艺术家自发聚集的开端,即使在1995年遣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社群化生存方式似乎才刚刚拉开帷幕。在798,在宋庄,艺术家们找到了新的聚居区。后来,随着798艺术区商业的成功而引起租金飞涨,逐渐成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区,艺术家便以此为中心开始了涟漪式扩散的迁徙。
渐渐地,北京的东北五环这片区域形成了一个个艺术家工作室的群落。以黑桥为例,从2007年开始,艺术家零星租住在这个离798艺术区不远的村子里,黑桥艺术区形成了最早的“1号院”,由于租金便宜,之后迅速爆发为一个新的艺术家聚居区。
2016年底,黑桥拆迁的消息与北京大规模拆除违建的新闻同时传来,似乎是所有人意料之中的事情。艺术区的不断消失、艺术家的游牧式迁徙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常态。事实上从2009年起,朝阳区便开始大规模拆除艺术区,几年间消失的便有东营艺术区、索家村艺术区、长店95号艺术区、008国际艺术区、创意正阳艺术区、奶子房艺术区、蟹岛西艺术区……
北京的艺术区已经衰落了,这已是毫无疑问的现象。如今,北京艺术家聚集区的分布仍以798艺术区为中心,目前这里仅有刘小东、喻红、尹朝阳等少数艺术家;距离最近的草场地艺术区,除艺术机构外,还有早期入住的艾未未、何云昌、赵赵等艺术家;环铁艺术区的租金相对便宜,但目前大部分为公司与企业入驻;位于五环外的北皋国际一号艺术区,也面临房租上涨的问题。
更远的工作室聚集区,已经从朝阳区扩散至顺义区。像罗马湖、后沙峪周边村子民房改建的工作室,顺义火鸡厂厂房改造的联排工作室,T3航站楼附近公寓式工作室,顺义李桥镇……都无一例外地扩展至比五环多了一环的六环线附近。
创意正阳艺术区拆迁后现场
创意正阳艺术区拆迁后现场
北 京 , 去 与 留
2013年,高瑀位于崔各庄长城艺术中心的工作室因为房东的问题而被强制拆除,“没有赔偿,我也不愿意搬到更远的地方去,当时就动了回重庆的念头。”在他看来,北京目前仍是艺术家重要的选择,毕竟当代艺术的开端与发展都在这里。但城市也需要文化生长的空间,赶走艺术家的行为无疑会削弱这座城市的当代艺术地位。
进入5月份,许多黑桥艺术家都在新的工作室安顿了下来。与高瑀的选择不同,大多数黑桥艺术家似乎并没有离开北京,只是搬到了更远的地方。不久前,孙策的工作室搬到了通州东方化工厂院里,与黑桥不同,这里目前只有三户工作室。从距离上讲,到位于798附近的家来回将近50公里。
从黑桥向北迁徙,闫珩搬到了顺义李桥,由于更多时间喜欢独处、自己创作,他没有扎进其他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而是租用了村里的民宅,并且给这里的卫星定位了个名字——桃花庵。
这个名字或许承载了他对北京的情结,“怎么说呢,北京拥堵的交通、较差的空气、高涨的房租确实不适合生活居住,不过对于艺术家来说‘北漂’是很棒的一课,在这里能够塑造艺术家的某些可贵气质。北京的艺术地位不只是在798那样的平台,她的位置更多体现在当代艺术家的内心情结,不会存在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闫珩与孙策的代理画廊都在上海。为什么留在北京?去年闫珩在上海做了个展、几个群展,反响不错,今年也有好几个展览在上海。上海国际化的趋势、美术馆的高品质展览、两大艺博会的兴起、画廊的集聚使其当代艺术展示舞台的地位得以确立,但是对于2007年前后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当代艺术兴起市场火热曾让他们找到了理想方向,“北漂”的情结始终难以磨去。
对孙策来说,对北京也始终怀有一种精神上的向往,“高中时就读一些介绍北京艺术区(圆明园,东村)的人和故事,我们毕业那会(2004年)北京是不二选择。”
一边是怀揣艺术理想的留京艺术家,一边是不断消失与迁徙的艺术区,作为与艺术家创作休戚相关的工作室,究竟需要多少次迁徙之后才能结束这种游牧状态?如果说,目前艺术区的迁徙尚不能撼动艺术家选择的惯性,那么,在把对北京最后的憧憬耗尽之后呢?
圆明园艺术村
圆明园艺术村
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艺术家 高瑀
 
从目前来看,北京还是个重要的选择。毕竟它是文化中心,也有历史积淀,当代艺术的发端与发展都在这里。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不要来,还是看个人的适应性、习惯等等因素。
艺术家 彭禹
 
艺术不需要安定,也不需要经济繁荣,安定和繁荣只能刺激艺术市场,并不能刺激出好的艺术。地位的形成不会因为那些奔着市场和机会去的人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一些工作室的迁徙而改变。所谓地位,就是你能看到一些地方的位置总是被一些人雷打不动的占着,这些位置是隐形的,可不是什么艺术区和艺术市场。
艺术家 孙策
 
现在选择的确是比较多,不像我们毕业那会儿北京是不二选择。外在环境的波动,比如艺术区的搬迁对艺术家个体的确是有具体影响的,比如现在来回路上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关于艺术家群体的去留,我不太关心。市场、政策都是个人无法左右的。也许这样的飘摇也能存留,把它当命运接受下来,也只能接受下来。
艺术家 叶甫纳
 
艺术区的迁徙对北京创作的氛围多少会有影响,主要专业艺术机构的撤离,造成艺术家只能圈地自娱自乐。比如买材料和生活等等,艺术区越搬越远也会很不方便。但作为艺术家,在生活习惯上,目前还是没有考虑其他地方。
艺术家 闫珩
 
北京拥堵的交通、较差的空气、高涨的房租确实不适合生活居住,不过对艺术家来说“北漂”是很棒的一课,在这里能够塑造艺术家的某些可贵气质。北京的艺术地位不只是在798那样的平台,她的位置更多体现在当代艺术家的内心、情结,不会存在削弱。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