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洋 装置的核心价值是想法

作者:石玩玩 来源: hiart.cn 2012年10月31日 专题人物
有过舞美设计经验的王郁洋比起同龄艺术家,在把握作品的体量感、形式感与造型感上都有着先天的优势。本次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通过计算机物理计算,得出羽毛的替代物灯管飘落的轨迹。再用1680根灯管现场复制出这个轻柔而又壮观的视觉效果。王郁洋作品“漂亮”的视觉效果,来源于对作品的思考深度与精准的实现。
一颗种子的萌芽

从中央美院附中考上中央戏剧学院之后,王郁洋幸运的遇到了艺术家张慧。张慧在舞美系教书的同时,正积极的投身于“后感性”策划的一些列当代艺术展中。王郁洋认为自己幸运的赶上了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尾巴:“当时后感性的艺术家经常在一起策划并举办许多活动,我常去帮忙,这对我眼界的打开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学校位于市中心,而“后感性”很多活动都在偏僻的郊区,王郁洋从学校赶到展览现场坐公交车最少要两个小时,但他觉得这样的接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很重要。“当时邱志杰、张慧、刘韡、李振华、王卫、石青他们经常一起讨论作品方案,我也把作品方案拿出来讨论,逐渐就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讨论中的方案使他很快的加入到“后感性”的展览中。

站在十字路口

2004年中戏毕业后王郁洋进入“人艺”当了一名专职的舞美设计师。“当时人艺的演出很多,我的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很少,所以周末还要再去打工。”因为生活的忙碌,王郁洋逐渐的离艺术家朋友越来越远,“联系很少,只是偶尔通几个电话。”忙碌的生活并没有让他觉得充实,相比较其他舞美设计师,王郁洋内心真正热爱的还是当代艺术。生活的压力让年轻的王郁洋站在了十字路口,“我不知道何去何从,很迷茫。”

时值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开始招生,王郁洋觉得这可能会是一个出路,所以毕业多年的王郁洋在2006年考上了吕胜中的研究生,重新回到了校园。“我在我们班同学中年龄是最小的,很多同学艺术经历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经常一起聊展览、作品,这让我感觉又回到了后感性那段时间,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读研期间,对学术的思考不再是简单的聊天,而需要严谨的思考、论证,这让王郁洋在创作上开始更加严肃、严谨,一个年轻艺术家也自此走向了成熟。

一个装置艺术家的苦恼

研究生毕业后的王郁洋留在了实验艺术系,也从此坚定的踏上了教授与参与的当代艺术道路。从阿拉里奥到博而励,从泰康51平方到尤伦斯,从超有机到上海双年展。王郁洋通过一系列装置作品“再造登月计划”、“虫洞”、“人造月”、“呼吸系列”获得了众多展出机会。但制作装置作品的复杂制作工艺、创作经费也一直困扰着王郁洋。

“我在大学期间就敢花6000块钱做作品,所以我只要认为方案值得做,不会在乎代价”,王郁洋笑言自己胆子大。在创作“再造登月计划”的时候制作费需要十多万,王郁洋靠朋友间的左拼右借凑足了资金缺口,这个作品让王郁洋在研究生毕业后一下子获得了业内的关注。“做完作品后我赶紧给周围的朋友打电话,拼命找活干,一年多才把钱都还完。”

除去经费以外,作品的制作才是最大的问题。在创作“呼吸系列”作品时需要高质量电动机,王郁洋查遍了国内所有的电动机型号。当把同一型号的电机都放在一起时,他发现每台机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声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作品意义,这个难题几乎让这个作品无法进行下去,直到王郁洋费尽力气找到瑞士的电动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王郁洋认为艺术家不是工程师,但需要像工程师那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每个作品都要过很多关,问题总是无处不在。”

Hi艺术=Hi 王郁洋=王

每一个新想法都会面临制作上的困难

Hi:你的呼吸系列是用硅胶做的吧?材料是不是很难保存,时间长会不会开裂?
王:开裂一般不会,但是普通硅胶被晒后表面的颜色就会出现龟裂。这个问题我现在已经解决了,用了一种进口的双组分的材料。两种成分经过180度高温烘烤达到了饱和状态,会一直很稳定。
Hi:颜色会掉吗?
王:普通硅胶稳定后,颜色是很难附着上去,用手戳,或者运输的时候不小心就会碰掉颜色,很讨厌。现在我也是用高温的办法,把颜色与材料完全附着在一起,所以颜色会与硅胶合为一体,就不存在脱落的问题,现在甚至用刀刮都不会脱落。
Hi:作品里最重要的是电机吧?
王:是电机。原来用的是是国产的,现在买从瑞士进口的。我原来从杭州买了四个型号一样的电机,却发出不同的声音。我问厂家为什么声音不一样?他说电机能转就行了,我就崩溃了。后来我发现比较好的是瑞士产的。这个电机制造商原先是做手表出身,所以里面齿轮做的特别精细,所有东西噪音只有0.1分贝,即使有误差也在0.1到0.2分贝之间。我想让它声音越小越好,几乎没有声音是最好的,但是电机都会有声音的。
Hi:因为声音对作品有影响吗?
王:我认为是,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原来作品的声音让我觉得特郁闷,虽然很多观众不认为声音有问题。呼吸系列作品我是从2005年开始做的,到现在已经是六年了,六年才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Hi:现在硅胶呼吸系列技术问题全部解决了?
王:是呀!接下来就是其他作品的问题了。如果艺术家只选取两三种材料或技术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专心研究解决。但是我的装置作品几乎每个新作品都会触碰一个新的领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很麻烦,但这也许是乐趣。

收藏装置最重要的是收藏艺术家的想法

Hi:你认为装置好收藏吗?
王:这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刚毕业的青年艺术家想做装置,但很快就遇到经费、制作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就开始打退堂鼓,再加上愿意收藏装置的藏家少,想坚持的人又挨了一刀。最后只能力所能及了。
Hi:在你看来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王:我的装置作品里面有复杂的机械结构,藏家会觉得维护保养都会很麻烦,或者说会担心能保存多长时间。这不像绘画,绘画出现的历史很长,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绘画在后期的保养修复方面也有很成熟的行业链条。装置作品如果后期出现问题,可能涉及到很多个行业,比如机械、电力、材料、化学。但我觉得装置作品最重要的不只是这个物件,其实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想法。现在很多人对装置收藏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大家还是觉得买的是这个物品,所以会有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一些列担心。在国外,很多作品只被收藏一个方案,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实现这个作品。现在有人收藏我的作品,我会把自己作品描述更加详细如何制作,需要哪些材料,甚至如果以后这种材料消失了会有哪些替代方法。比如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能欣赏到贝多芬的音乐,肯定听不到贝多芬时代的现场演奏,但是他通过乐谱,让后人能不断演奏他的作品,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被收藏的最重要价值是艺术家的想法,而装置成品只是这个想法的一个样品。
Hi:藏家拥有了作品方案后,可以自己尝试去复原它?
王:假设说它的丢失,或者说毁坏情况下如果有详细的制作说明,作品是很容易再实现的。你其实收藏就是一个概念的东西。
Hi:但是很难说服藏家花十几,二十万或者几十万买一个想法而已。
王:有经验的藏家是会这么考虑问题的,比如泰特涡轮大厅那个大地裂缝就有人收藏了。那个藏家也收藏的是方案。艺术家在世和画廊存在的时候,可以帮助你实现。不在世的话,你可以找别人去实现。而且这样收藏的作品会更加久远,更可靠。

作品安装需要展览机构的配合

Hi:你会很注重作品的视觉效果吗?
王:我认为视觉表现很重要。至于是观念重要还是视觉效果重要是要看艺术家个人的,这个没有定论。对于我来讲,一定是先以观念为主。当作品的观念产生时,作品的形式就会随之而出,不会先刻意去考虑作品的外观、形式和视觉效果。在作品实施展示的时候,我还是有一些基本原则的,比如作品如果需要通电,就会选择视觉上看着舒服的布线方法安装,甚至让它的存在成为作品视觉的一部分。
Hi:能举个例子吗?
王:比如“呼吸”系列,就是先有的对物体的看法,后才有材料的选择、技术的选择、物体样式的选择。其实每个作品都是这样的工作方法。
Hi:你在798里展示的这个“人造月”怎么防雨?作品需要的电源怎么解决?
王:其实这个作品基本是防雨的,安装有防雨插头,但是不能是大雨和暴雨。电的问题和安装的问题都是展览方负责解决的。由于上双布展的原因,我没能在现场安装这个作品,是画廊和展览方共同帮我实施完成的。
Hi:这个作品在其他户外展出过吗?
王:在工人体育场、上海徐家汇、意大利佛罗伦萨都展过。但是工体和上海只展了一两天,不存在下雨的问题。在意大利是展出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就包括佛罗伦萨的雨季。佛罗伦萨的那个美术馆是一个几百年的建筑,是个重点保护建筑,不能随便安装作品。展览方为了这个作品,去市政厅申报,市政厅找了一个工程师团研究方案怎么在户外悬挂这件作品。最后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不仅让这个作品安装在几百年的建筑上,而且还在作品的隐蔽处安装了一个透明的防雨结构。
Hi:这样需要复杂安装的作品会不会影响展出的机会?
王:其实做装置是这样的,尤其是在国外展览,运费和安装费就高得可观。这个作品在国外展了很多次,也有很多次因为费用和技术的原因不能展览。展览方如果专业的话,一定会和艺术家想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