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离 十年后的回归

作者:史伟 2015年2月13日 专题人物
90年代初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偶然的机会成为戴汉志的助理,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十余年前,他参与创建国内多家知名艺术机构;五年前,创办空间并作为画廊主持围绕绘画展开讨论;2014年他兼任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在非盈利机构将中国当代艺术持续推进;2004年他在新成立的沪申画廊任策展人,十年后他以艺术总监的身份再次回归。他是业内资深的从业者,他是张离。
张离 十年后的回归
Hi艺术=Hi 张离=张

基于独立与自由的抉择

Hi:你当初是因何机缘成为戴汉志的助理的呢?
张:1992年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通过同学孟禄新我认识了艺术家刘安平,刘安平和戴汉志很熟悉,由他得知戴汉志正在北京在很艰苦的条件下推广着中国当代艺术。1993年一次看展览的机会,我遇到了戴汉志并和他交流了很多想法,他问我是否想和他一起工作,我做了一个决定成为了他的助理。

Hi:你曾说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白求恩。那在你眼中,戴汉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他的长相确实很像白求恩,他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以及他的奉献精神于这个称号当之无愧。不过,有一点也很令人悲伤,他的命运最终也和白求恩一样,基本上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的事业。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戴汉志是带我入门中国当代艺术的导师,我非常尊重他。他留下了很珍贵的遗产。他对待艺术家的态度比较开放、宽容;他是一个荷兰人,区别于艺术家们日常的随性或者不管不顾,他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非常理性、严谨、负责任;他的工作态度和人生境界方面充满了奉献精神,并不是处处为自己着想或打算的人。现在谈起来,他好像有完美的人格,不过也确实是这样。他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脾气或缺点,但是大家谈起他来,都特别佩服他的专业精神和比较理性化的工作方式。

Hi:1996年,戴汉志和你在王府井校尉胡同创办Cifa Gallery(后常被称为美院东展厅)。最初的这些工作对你后来积极参与国内艺术机构的创建及运营是否有直接关系或者影响?包括2002年你参与“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东京画廊)在798艺术区的建立及组织工作、2006年参与创建三影堂艺术中心、2009年创办你自己的空间01100001画廊。
张:我在美院美术史系毕业后一直在这个行业中工作,与行业的发展一同成长。个人的选择是被社会和时代所裹挟的,我希望坚持自己一份最原初的心愿,能够以比较自由和独立的状态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发展,比如在小集体或者小型私人机构能够相对透明地让人去做决定。因此,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入国家体制内或官方系统的单位,至今都是处于这种状态。这些经历令我充分感受到时代改变对行业的影响,有辛苦,有成就,有成长。艺术行业在很多层面都很现实,对于个体来讲,都有自己的抉择理由和出发点,也就导致了每个人会从事不同的工作。
1995年11月5日戴汉志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展厅韩磊个人摄影展开幕式 (摄影:荣荣)
1995年11月5日戴汉志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展厅韩磊个人摄影展开幕式 (摄影:荣荣)
资深意味着积累

Hi:在十几年前,创办上述艺术空间有什么困难吗?在当时的艺术氛围下,你又想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呢?
张:在当代艺术被人熟知之前做这类工作的确比较困难,是很边缘化的存在。实质上是在做一些积累,首先你要有独立的担当和态度,而非依靠外界的声音。在比较成熟的人际网络社会,只要你足够用心做事,是可以信任陌生人并与之做生意的,在更开放的环境中,与陌生人建立某种深入的连结,打破固有的熟人圈子。

Hi:你在2009年创建自己的空间01100001画廊(简称01画廊),至今依然保持每年3-4档展览的频率在推进。空间命名为01100001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数字的排列组合并不容易被人准确记住。
张:这个数字是计算机二进制的代码,计算机可以把所有内容翻译成0和1,这是种数字化的象征物。当时希望跳出画廊名字为中英文的固有格局,数字本身也无需被翻译。至于0和1之间的排列顺序,我将字母A翻译成计算机代码,翻译出来正是这个数字组合。

Hi:当初你创办01画廊的初衷与定位是什么?展览项目的侧重点,或者您对当代艺术的关注点是什么呢?
张:创办01画廊之前我参与创建并在三影堂工作,三年多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在摄影领域,自己又不想放弃其他方面,希望继续关注绘画等媒介的规定性和边界,以此角度再进入当代艺术,于是创办了01画廊,空间在草场地,建筑面积400余平米,展示面积200平米。绘画这种媒介的特点、边界、本源是什么是当时我感兴趣的,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展览项目。还有另外的原因是绘画的成本较低,灵活易操作。

Hi:画廊成立至今已经五年,这期间你对于绘画的理解是否有一些调整?比如作品选择重艺术语言还是强调观念性? 
张:调整不大,依然按照当初的方向在做,有的时候也要配合市场或某种流行方向,也会遇到很现实的问题。现在我移居到了上海要开展新的工作,01画廊将告一段落,春节之前会暂时关掉。

Hi:在2014年9月,你开始担任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艺术总监,该基金会与国内其他艺术基金会最大区别在哪,你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张:在90年代,我参与国际项目时了解到国外很多基金会在无偿支持艺术家创作和学术项目,它是种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机构。北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是目前中国最早的这种性质的基金会,它会支持非盈利空间运营、学术讲座、资助艺术家的创作和出版等等。我加入新世纪时自己已经搬到上海,属于兼职,主要负责讲座方面的工作,目前我的离开不会对新世纪造成太大影响,相信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对当代艺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Hi:你在2004年在沪申画廊担任策展人,那时沪申画廊刚刚成立,十年前在新的空间策划展览项目,你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张:先谈沪申画廊吧。2004年翁菱与外滩三号合作创办了沪申画廊并任总监,她在艺术家群体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外滩三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建筑及展厅等硬件条件都很突出,建筑楼上楼下是众多餐饮娱乐及时尚品牌,是一个容易与公众发生互动的平台,具备形成热点的因素。而且,在当时北京还没有成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也还没有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私人美术馆,它在业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项目策划完全按照美术馆的高规格操作,外滩三号的拥有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它并不是一间纯粹商业路线的画廊。十年过去了,现在上海艺术机构变得更多,仅优秀的画廊就涌现了一批,还伴有更年轻活跃的青年藏家群体,艺术博览会的数量与质量也让外界看到了艺术在上海的崛起之势。现在的沪申画廊回归到比较单纯的商业画廊路线,它拥有十多年的资源深厚累积。我在2004年到2006年近三年的时间在沪申画廊担任策展人,在翁菱总监的领导下几乎将当时中国比较顶尖艺术家的创作梳理了一遍,多以大群展或数人组合式群展的方式,当时艺术市场尚未全面爆发,展览也相对密集,这些高质量、美术馆级别的展览,是沪申画廊的一段光荣历史。

Hi:你在2015年到任沪申画廊做艺术总监一职,我认为更是一次回归。对于该画廊,你抱有怎样的经营理念?如何开展项目,有哪些计划和预期?
张:我认为现在外滩三号又回归成为具备清晰商业理念、有特色的一间画廊,按照比较现实的经营模式,去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进展、最高质量的作品及展览。它会有自己的学术态度、品位、固定的受众人群、合作者和艺术家,所以它的未来值得期待 。
2003年2月22日张离策展“惦记“在东京画廊开幕,展出白宜洛、蒋志、洪浩、刘野、杨福东作品
2003年2月22日张离策展“惦记“在东京画廊开幕,展出白宜洛、蒋志、洪浩、刘野、杨福东作品
在讨论中定义当代艺术

Hi:从你在当代艺术的实践来看,北京是你的主场。上海与相比相比,一级市场的业态及特点你是如何理解和概括的?
张:我很好看上海。上海的商业发展传统及程度比较成熟、充分,环境及城市的硬件和软件在国内也处比较先进的水平,城市容量相当大,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艺术行业领域中存在着唯一的弱点,有独立工作室的艺术家数量上远不及北京,但这不妨碍它成为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博览会、私人美术馆的数量众多,不同定位的空间的种类丰富,层次多样,这也是与北京不同的特点。
 
Hi:从你在北京01画廊和上海沪申画廊做画廊主持来看,会有不同的侧重吗?
张:01画廊规模小,低成本运作,关注绘画以学术角度切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梳理、研究与推动。到了沪申画廊,也有了新的变化。它的条件完全不同,影像、装置、雕塑、绘画等多领域都要兼顾;展览项目的投入会比较大;画廊团队很齐备,包括策展、运营、客户等多部门,是一个有效协调、互相促进的大团队。十年来,画廊的顶层和基层员工都很稳定,期间更换过艺术总监,这也构成画廊的特点。

Hi: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资深的一员,你属于什么风格,或者对待当代艺术的理念和态度是什么?
张:当代艺术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观点态度,没有最对和更对而言,不存在唯一真理,个体对时代的体悟、对历史的理解、对格局的清醒认知与把握都不同,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特点。我愿意在历史文化的讨论当中来定义当代艺术,待一两百年后,它的合力会构建时代的整体面貌,当人身处其中时,不应急于断定这一面貌是什么,我们能做的只能秉持每个个人对历史独立的理解,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Hi:在项目选择上,比如艺术家的年龄层次及知名度、年轻艺术家的发掘、国际及国内艺术家的比重,会如何权衡?
张:沪申画廊首先是立足本土的空间。会对上海周边的艺术家做比较深入的研究,也会兼顾北方、甚至西南等地域的艺术家群体,同时涉及国际艺术家,没有固定的比例安排和分配,它是在现实条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发现更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全球范围内来看,沪申画廊依然是很年轻的画廊,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继续其积累,与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这无疑是非常好的方式。年龄、资历或成绩荣誉,只是艺术家外在的指标因素,并不是艺术家、作品最本质的部分,因此,我们要发现这最本质的部分,艺术家、项目选择上会突破各种限制。
 
Hi:对于2015年的项目计划,可以大致介绍一下吗?比如未来参加的国内外博览会、画廊确定的展览?
张:前任艺术总监都已做了非常详细的2015年计划,其中部分项目已在进行当中,在上半年,画廊基本会延续之前的计划,下半年的计划可能有调整改动。博览会方面,3月的香港巴塞尔、年末的ART021会确定参加,其他的还在探讨当中。
01100001画廊二层展厅,此为2011年9月张业兴个展”门与锁“展览现场
01100001画廊二层展厅,此为2011年9月张业兴个展”门与锁“展览现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