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览狮城 东南亚艺术的最佳窗口

作者:胡婷婷 2016年3月30日 专题话题
2016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开幕现场
2016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开幕现场
2016年1月16日至24日,为期9天的“新加坡艺术周”,似乎已经是去年事了。这场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新加坡旅游局、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支持的艺术周,几乎点燃了新加坡各个角落的艺术火花,接近上百个艺术项目发生令人目不暇接。分别发生在滨海湾、百胜和武吉士地区、珍珠坊、甘榜格南、小印度、吉门营房艺术区等等。
首届新加坡当代现场 四日参观人数为 16000 organised by Hong Kong company Asia Contemporary Art Buyer 
首届新加坡当代现场 四日参观人数为 16000 organised by Hong Kong company Asia Contemporary Art Buyer 
面对全球艺博会的竞争压力,“艺术登陆新 加坡”也许在时间上抢占了先机。但是对于 每一座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来打破城市发展 禁锢的大都市来说,它肯定不是一件新奇的 方案。近几年,在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围绕着艺博会周围发生的艺术活动可谓遍地 开花。有人说,这是新加坡逐渐展示出掌握 东南亚艺术话语权欲望的第一步 ;也有人说 这是一座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的 必经之路。 无论外界如何渲染新加坡政府扶持文化事 业的野心,持续近十年完成的新加坡国家 美术馆,耗资3.8亿美元的项目的确是推 动近几年东南亚艺术前进的最大支撑。除此 之外,2006年首届新加坡双年展正式启 动 ;2012年9月,耗资1000万新币的 吉门营房艺术区成为新加坡下一个文化重 地 ;2016年伊始,首届新加坡当代及酒店 艺博会Art Apart Fair正式拉开序幕并与“艺术登陆新加坡”同期开幕。从官方数据了解到,艺术登陆新加坡五日的参观人次为40500,首届新加坡当代与Art Apart Fair四 日 的 参 观 人 数 分 别 为16000、 3500。以上默默耕耘的艺术蓝图,无不令 人肃然起敬。
 
​首次参展“艺术登陆新加坡”的 Forsblom 画廊带来的艺术家 Manolo Valdes 个人项目 
​首次参展“艺术登陆新加坡”的 Forsblom 画廊带来的艺术家 Manolo Valdes 个人项目 

“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变与不变

 
1月20日下午2点,由Lorenzo Rudolf (劳伦佐 · 鲁道夫)主持的“第6届艺术 登陆新加坡”媒体见面会正式拉开东南亚艺术市场的序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Lorenzo 在 见 面 会 上 是 以 2015 年 刘 益 谦先生在佳士得竞得莫迪利阿尼价值1.7 亿美元的《侧卧的裸女》作为开篇,他认 为这是市场一个不可忽略的信号。“今天的 艺术市场发展俨然不是一条直线,它更像 朝着多元方向发散的圆形。”正是基于以上 观点,本届全新推出的“东南亚论坛”,共 邀请到来自全球近三十余位的艺术专业人 士参加,包括大家熟知的国际建筑师 Rem Koolhaas(雷姆 · 库哈斯)、前菲利普斯 拍卖行主席 Simon de Pury、国际策展 人侯翰如以及四方美术馆馆长陆寻等等。 依旧是位于滨海湾的金沙会展中心 ;依旧是 口号为“WE ARE ASIA(我们就是亚洲)”; 亚洲画廊依旧占据了 75%的比例。除了以 上持续了六年不变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同样 有不断在调整的板块。自2013年推出的“印度尼西亚馆”至本届全新推出的“东南亚论坛”,层层递进的将东南亚艺术发展注 入新的高度。任命2015东南亚艺术平台 策展人的王佩琴(Khim Ong)则在采访 时幽默的回答道这届新的变化 :“也许该板 块在上一届没有达到商业的诉求,所以本届主要是以画廊推荐的形式,而没有采用策展 人机制。”商业无疑是每一场艺博会持续的 基本因素,但是在本届新推出的“东南亚论 坛”有限的空间内,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仿效 瑞士巴塞尔“无限意象”单元发展的趋势。
如同 2014 年白立方于香港巴塞尔带去达明·赫斯特为国内客户定制的《北京》如出一则,此次聪明的达明· 赫斯特 2014 年创作的《新加坡》,不知此次又会花落谁家? 
如同 2014 年白立方于香港巴塞尔带去达明·赫斯特为国内客户定制的《北京》如出一则,此次聪明的达明· 赫斯特 2014 年创作的《新加坡》,不知此次又会花落谁家? 

比起销售 打开东南亚市场才是首要任务

此次也是Simon de Pury首次近距离参观“艺术登陆新加坡”,他在采访中强调到: “它已经成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 亚、菲律宾、越南及澳大利亚籍藏家们的重 要交流场所。”自 2011年首届艺术登陆新 加坡至今,五日的参观人数基本维持在三万至五万人次之间。 虽然从最后的官方所提供的大额销售数据并 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依然能够从不少参展画 廊的采访中了解到,新加坡作为其拓展东南 亚市场的重要性。例如已经连续参加了六届 的澳大利亚画廊 Sullivan + Strumpf则 在采访中表示不久会在新加坡开设新的分 支。在与第二次参展的上海本地画廊华府艺 术负责人吴放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希 望打开东南亚艺术市场的计划,但是面对陌 生的东南亚艺术市场,初步的水土不服也是 难免的。另外,狮语画廊则成功入选了两件 大型的独立项目作品,表现不俗。其中一 件来自以色列艺术家Basmat Levin(巴 斯马特 · 勒文)的大型作品《我的魔法墙》。 侨福芳草地此次带来的郑路作品则尤为受到 东南亚藏家的欢迎。虽然 Nuo Art此次入 选的展位并不理想,但是却胜在人少清静,容易给观者一份细细观赏作品的空间。来自 上海的 amanasalto再次带来主打日本艺 术家的摄影作品,据了解此次平均展位费在 10 万元左右。
位于吉门营房艺术区的 NTU CCA 带来 Joan Jona 个展项目“They come to us without a word” 
位于吉门营房艺术区的 NTU CCA 带来 Joan Jona 个展项目“They come to us without a word” 
来 自 芬 兰, 首 次 参 展 的 Forsblom 画 廊。 仅带来了一位1942年出生的著名艺术家Manolo Valdes。展出的作品主要以装置 及雕塑为主,作品价位在20至70万美金之间。其负责人IIKKA Tikkanen在采访 时表示,其对东南亚市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也对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有信心。同样首次参 展的还有伦敦的FLOWERS GALLERY,则选择了谨慎起见的小号展位,7位来自欧 洲的艺术家来试探东南亚市场,其负责人表 示接下来会更加关注东南亚艺术家的动向。 来自纽约的 MARC STRAUS 第二次参展, 其负责人表示在去年大卖的势头下,在目前 经济萧条的时刻,并不担心今年的销售。 从这场东南亚艺术主导的艺博会来看,日韩 艺术家的作品显然也格外吃香,其中出场率 最高的艺术家草间弥生、井上有一随处可 见。来自日本的 Sakurado Fine Arts的 最终销售显示,草间弥生作品的总交易额 为120万美元。来自泰戈尔子孙所创办的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则透露其代理的韩国艺术家 Chun Kwang Young的 综 合 绘 画 作 品《Aggregation 8-SE023 Blue》 以 17.5 万 美 元 出 售,两件来自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师Steve Mccurry的作品以每件4.2万美元售出, 另一位新加坡本地艺术家Jane Lee(李 绫瑄)的抽象作品则以3.3万美元售出。 来自印度尼西亚成功的商业画廊NADI Gallery同样在 VIP当日收获颇丰,其代理 的本土艺术家 Agus Suwage罕见的以水 彩来创作并得到多位藏家的追捧,当晚其作 品既有出售。如同2014年白立方于香港 巴塞尔带去达明 · 赫斯特为国内客户定制的《北京》如出一则,此次达明 · 赫斯特创作 于2014年的《新加坡》又一次出现在了白立方的显眼位置。但是很遗憾,在最终的 媒体报道中却鲜有此件作品的交易记录。
韩国艺术家 Chun Kwang Young 的综合绘画作品《Aggregation 8-SE023 Blue》以 17.5 万美元出售 
韩国艺术家 Chun Kwang Young 的综合绘画作品《Aggregation 8-SE023 Blue》以 17.5 万美元出售 

新加坡的艺术布局

自201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支持的 “艺术登陆新加坡”并作出全部交易免税的 决定(仅限外籍人士)到 2013 年推动的“新 加坡艺术周”;2015年更透过周边艺术机 构的联合邀请,扩大传媒的动力,并配合“艺术旅游(ArtsTourism)”计划。不难看出, 一座新兴城市要想借助艺术推动文化及经济 发展的前提,首先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 
如果此次出访新加坡仅仅只有“艺术登陆 新加坡”,那也许你会有所失望。但是好在 2015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的新加坡国 家美术馆的开放、第三届英国Prudential Eye Awards(保诚新加坡当代艺术奖)、 吉门营房艺术区同期开幕的艺术项目络绎不 绝、小印度的公共项目等等。其中最值得一 提的自然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占地 6.4 万 平方米的面积甚至超过了卢浮宫、泰特博物 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长久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都没有关于东南亚以及新加坡艺术的权 威研究梳理,但近几年来高校逐渐开始增加 许多关于本土艺术史的项目研究,因此我们 想要试着更多地改变这个现状。”新加坡国 际美术馆负责人陈维德在采访中说道。其中 以星展新加坡与大华东南亚展厅为主要展示 窗口,其收藏体系要追溯到东南亚自 19世 纪中期到尽头的文化与艺术变迁,包括越南 战争等重大事件。
 是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新加坡,已然进入了 全民艺术时代。
全新推出的“东南亚论坛”区域,聚焦了来自东南亚地区的 19 位艺术家个展项目,主题为“Sensing the City - Art In the Urban Age( 城市脉动 - 纵观艺术 )” 
全新推出的“东南亚论坛”区域,聚焦了来自东南亚地区的 19 位艺术家个展项目,主题为“Sensing the City - Art In the Urban Age( 城市脉动 - 纵观艺术 )” 
​艺术家谷文达大型雕塑作品《天象》于新加坡艺术周期间向公众展示 
​艺术家谷文达大型雕塑作品《天象》于新加坡艺术周期间向公众展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