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立场回望20世纪的德国艺术,看9位艺术家如何“重整”

作者:杨金娟图片提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9年5月10日 专题话题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一个颇具野心的展览名字。但“重整”却发生在中国,发生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意欲何为?从20世纪初鲁迅将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的木刻作品引入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在中国艺术届点燃狂热的追捧潮,近百年间,德国艺术的发展一直持续不断地波及到中国的艺术流变。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对德国艺术进行“重整”,使本次展览可能揭示的话题具备了更远的景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最近在南艺美术馆开幕的“重整·德国艺术立场”成为国内艺术界备受关注的展览之一。这个展出作品创作年代横亘百年的展览回顾了9位20世纪非常重要的德国艺术家。
 
展览的重点是1945年战后涌现出的德国重要艺术力量: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A.R. 彭克(A.R. Penck)、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和佩尔·柯克比(Per Kirkeby)。
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双腿岔开站立的女人头像 [又名:女人低下的头]》43×38×26 cm 青铜 1911
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双腿岔开站立的女人头像 [又名:女人低下的头]》43×38×26 cm 青铜 1911
展览又追溯了饱受一战、二战之苦的德意志现代艺术的三位先驱:维尔海姆·兰布鲁克(Wilhelm Lehmbruck)、奥托·弗雷德里希(Otto Freundlich)、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Ernst Wilhelm Nay)。从艺术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东西德国的历史概观与社会生活。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战后艺术的发展
 
20世纪初,有大批德国艺术家遭到过各种形式的迫害,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在纳粹统治时期艺术清洗:“堕落的艺术”事件。1937年,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策划了一场名为“堕落的艺术”的展览,旨在清理那些“朦胧晦暗”的先锋艺术。奥托·弗雷德里希、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和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就是“堕落的艺术”成员,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多少都遭到过纳粹的清毁,甚至受到了人身迫害。
奥托·弗雷德里希《上升》200×104×104cm 青铜 1929,2009年铸型
奥托·弗雷德里希《上升》200×104×104cm 青铜 1929,2009年铸型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早晨>的研究(一)》160×285cm 板上油画 1965
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早晨>的研究(一)》160×285cm 板上油画 1965
没有这些“堕落的艺术”成员们的先期实践,德国的战后艺术不可能如此精彩。作为第一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的当代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将维尔海姆·兰布鲁克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由于被兰布鲁克“用雕塑指代内心世界”为灵感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所吸引,博伊斯开始投奔艺术,1947年在著名的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因此雕塑是他最主要的创作形式。
约瑟夫·博伊斯《双重聚合》107×60×320cm 青铜,四部分组成,版本:3,铸型 1/3 1969
约瑟夫·博伊斯《双重聚合》107×60×320cm 青铜,四部分组成,版本:3,铸型 1/3 1969
博伊斯曾作为纳粹德国空军的战斗飞行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他数次濒临死亡威胁,甚至被敌机击落,命悬一线。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战后走上艺术道路以后,他做出了一系列“社会雕塑”作品和在当时看来非常激进的行为艺术表演,例如发生在1965年的著名行为艺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 另辟蹊径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四杰”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在国际上风行一时。德国的新表现主义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主张回到架上绘画,在过去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从德国表现主义传统中寻求新的艺术灵感,A·R·彭克、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乔治·巴塞利兹就是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他们被誉为“德国新表现主义四杰”。
德国“新表现主义之父”A·R·彭克幼年亲历家乡毁于二战,又在东西德的复杂环境中生活。他不断询问自己:“1945年之后,作为一个德国人意味着什么?绘画到底意味着什么?”最后彭克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给出了答案。
A.R.彭克《男人 (三)》280×400cm 布面丙烯 1981
A.R.彭克《男人 (三)》280×400cm 布面丙烯 1981
热爱原始艺术的彭克结合符号学、控制论理论,开发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仿古线性艺术风格,他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A.R.彭克《夜晚故事》200×300cm 布面油画 1991
A.R.彭克《夜晚故事》200×300cm 布面油画 1991
伊门多夫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国咖啡馆”系列,这是他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核心。伊门多夫描绘了自己想象中的“德国咖啡馆”,画面中德国政界和文化界大咖云集,每一幅画都像夜总会一样喧闹,画面色彩明亮、充满了象征性符号,令人晕眩。
 约尔格·伊门多夫《德意志咖啡馆系列——议会》150×150cm 布面丙烯 1978
 约尔格·伊门多夫《德意志咖啡馆系列——议会》150×150cm 布面丙烯 1978
约尔格·伊门多夫《只有当岩石飞起来的时候,我们才会平静下来》150×150cm 布面丙烯 1978
约尔格·伊门多夫《只有当岩石飞起来的时候,我们才会平静下来》150×150cm 布面丙烯 1978
1993年,当这位德国战后艺术代表人物第一次携画作到北京展览时,引发了中国当代艺术圈的巨大骚动。为了把大型作品运进某宾馆画廊展出,伊门多夫同意卸下画框,让作品“像桌布一样”穿过门框。他在圆明园附近的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艺术从业者参与。
约尔格·伊门多夫《球上的女人》高度107cm 青铜,总共2件,2号作品 1989
约尔格·伊门多夫《球上的女人》高度107cm 青铜,总共2件,2号作品 1989
画作的颠倒是乔治·巴塞利兹最为瞩目的创作特点。1969年,巴塞利兹把路易·费尔迪南·冯·莱斯基的《沃姆斯道弗森林打猎休息》中的图案倒置,变成了《头上的森林》。从此所有他展出的画作采用了“颠倒”这一特色,以避免所绘物与可见物之间的混淆。
乔治·巴塞利兹 《一只鸟》162×130cm 布面油画 1972
乔治·巴塞利兹 《一只鸟》162×130cm 布面油画 1972
想要“看懂”吕佩尔兹是有一定难度的。他偏爱“德式主题”,格外强调绘画的力量,并试图通过艺术卸掉这类主题在意识形态上的承载。他曾谈到:“从我的作品里面人们无法得到回忆的片段,也无法得到固定的风格,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幅幅艺术作品,如同一串串珍珠项链,至于别人能否理解这些作品与我无关。我不会给他们任何解释。”
马库斯·吕佩尔兹 《德式主题——酒神的赞美诗(二)》188×198cm 胶画颜料画 1972
马库斯·吕佩尔兹 《德式主题——酒神的赞美诗(二)》188×198cm 胶画颜料画 1972
马库斯·吕佩尔兹 《为一顶帽子所做的安排——酒神的赞美诗(五)》132.5×160.5cm 布面油画 1973
马库斯·吕佩尔兹 《为一顶帽子所做的安排——酒神的赞美诗(五)》132.5×160.5cm 布面油画 1973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郑闻意图借助在中国南京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激发人们关于一些问题的思考:这批跨越一个世纪的视觉艺术,作为20世纪数个重要艺术思潮的载体保留至今,是如何具备了跨越地缘和时间的能量,进入全球以及亚欧大陆另一端的当代艺术世界与院校体系,并依旧发挥着持续的艺术影响力?

郑闻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郑闻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 用德国艺术家的现实处境指向中国的艺术境况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怎么想到想要做这么一个主题的展览?“重整·德国艺术立场”有着怎样的含义?
郑闻(以下简写为郑):本次展览的初衷,最早源于我本人对于德国艺术那种历史感和沉思气质的热爱。中国当代艺术发展40年之际,回望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绘画发展,也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群体的巨大影响和启发。本次的展览主题英文为“SIGHTINGS | Positions of Art from Germany”,一方面意在指出当时的德国艺术家面临从现代性重新回望历史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指出艺术家需要重新出发面向未来。尽管远处迷雾重重,但是必须要去勇敢尝试,重新确定方位。这个既符合当时战后这批德国艺术家的现实处境,也可用来指向我们当下中国所处的某种艺术境况。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Hi:本次展览展出了9位横亘整个20世纪德国重要艺术家的逾120件作品,作为一次贯穿20世纪德国艺术历史的重要群展,你们是如何挑选艺术家和作品的?
郑:首先挑选了3位在1937年被纳粹政府定义为“堕落艺术”的德国现代艺术先驱,他们是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奥托·弗雷德里希、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这三位艺术家主要活动在20世纪初,他们对于我们回溯德国现代艺术的起源至关重要,特别是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对于博伊斯“社会雕塑”著名理念的形成,具有精神导师的作用。约瑟夫·博伊斯作为二战后德国艺术界标志性的人物,毋庸置疑,他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还有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直接为德国艺术在美国与全球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乔治·巴塞利兹、A.R.彭克、马库斯·吕佩尔兹、约尔格·伊门多夫这几位,在我们所谓“新表现主义”的艺术群体中,个人性格与艺术特征最为鲜明,他们对中国以及国际绘画界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Hi:据悉,此次是雕塑家维尔海姆·兰布鲁克和画家奥托·弗雷德里希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展出。作为德国“堕落艺术”的成员,可以聊聊他们和“堕落的艺术”之间的渊源吗?
郑:这两位都是德国现代主义雕塑的先驱,在德国雕塑史以及现代雕塑史上的贡献很大。1937年,纳粹党将艺术完全政治化,焚毁成千上万的书籍。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指挥下,将海量的现代艺术作品归为“堕落的艺术”与“非德意志艺术”。“EntarteteKunst”——即所谓“堕落的艺术”展览于慕尼黑拉开帷幕,之后又在13个德国城市展出,现代艺术被污名化为幼稚、病态、疯狂、消极、颠覆的象征。直至1955年的卡塞尔文献展,让纳粹压制下的重要现代艺术作品重见天日,为“堕落艺术”正名,维尔海姆·兰布鲁克的作品《跪着的人》(Knieende)成为卡塞尔文献展的核心展品。
马库斯·吕佩尔兹《佳尼美德》90 1/2×31 1/2×31 1/2 英寸,230×80×80cm 青铜彩绘,版本3+0, 系列总共3件,3号作品 1985
马库斯·吕佩尔兹《佳尼美德》90 1/2×31 1/2×31 1/2 英寸,230×80×80cm 青铜彩绘,版本3+0, 系列总共3件,3号作品 1985
▶ 时代巨变催生出最有力量的艺术
 
Hi:众所周知,20世纪的德国风云激荡,有着数次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思想运动、社会运动。此次展出的德国艺术家多数都出自这段混乱纷繁的时期,你是怎么看待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的?
郑:时代的剧变往往可以催生出最有力量的思想和艺术,在撕扯和割裂之中,艺术的张力得以显现。20世纪的德国正是世界政治和思想的浪潮与漩涡的中心之一。从早期表现主义以及具象艺术,如:马克思·贝克曼、乔治·格罗兹、奥托·迪克斯等,都是极具艺术深度与批判力的艺术家,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以后我们所谓的新表现主义艺术之中。
Hi:约瑟夫·博伊斯、约尔格·伊门多夫、A·R·彭克三人互为关系,伊门多夫是博伊斯的学生,也是A·R·彭克的好友。在布展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郑: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之间的关联其实是多线的,并不仅仅限于这三人之间。既有博伊斯和兰姆布鲁克之间那种历史的纵向的呼应,也有冷战时期艺术家群体之间的横向关联。在布展方面我们没有刻意强调空间关系和历史叙事之间的关联,只是给足充分的物理空间让每个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充分展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Hi:佩尔·柯克比是此次参展艺术家里唯一一个不是出生生活在德国的艺术家,为什么会将他选入到此次的“德国艺术立场”展览呢?
郑:佩尔·柯克比生于哥本哈根。他起初从事北极大陆地质学研究。1960年代以后投入艺术创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在德国参与一系列重要展览。1978年以后被卡尔斯鲁厄大学聘为教授。在1988年被法兰克福大学聘为教授。柯克比强调绘画中感性而深沉的力量,作为德国同时代的画家中的一员,与德国的艺术有着深刻的关联。
佩尔·柯克比《秋天-阿纳斯塔西娅(七)》200×170cm 布面油画 1997
佩尔·柯克比《秋天-阿纳斯塔西娅(七)》200×170cm 布面油画 1997
佩尔·柯克比《无题》梅森耐特纤维板上混合介质 122×120cm 2001
佩尔·柯克比《无题》梅森耐特纤维板上混合介质 122×120cm 2001
Hi:可以谈谈A·R·彭克吗?感觉他的作品风格也非常独树一帜。
郑:A·R·彭克在这群艺术家中,气质非常不同,他创造了一种充满了动感和激情的潮流。在表现主义笔触的基础上,他使用了更多纯色,参照了未来主义甚至原始艺术的意象,使得反叛精神有了一种全新的载体。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 本次展览可能揭示了更远的“景深”
 
Hi:2017年,北京举办了“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德国现当代重要艺术家的梳理展出。时隔两年,又选在南京举办这样一场展览。感觉中德的艺术交流愈发频繁了。
郑:近年有关德国现当代艺术的展览在国内并不少见,而我们本次展览的立意是想要追溯更早一些的样式和艺术家,从“堕落的艺术”开始,让我们了解德国现代艺术形式上的兴起以及时代背景,也制作了一份跨度百年的详细的大事件年表,自1812年直到2019年,有关德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哲学所有大事件,并将涉及到的艺术家和事件镶嵌其中,旨在让展览揭示更深的历史动因。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Hi:大约一百年前,德国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打动了鲁迅,在中国传播开来,对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现在这批20世纪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等等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的影响,关于中德之间的艺术交流,你怎么看?
郑: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意志艺术在本国纳粹统治下遭遇最残酷的镇压的同时,却无意间给遥远的近代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的工具和形式的武器。而在后冷战的背景下,在中国被称为“新表现主义”的德国新绘画群体与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再次影响了东方大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国与德国在经济、工业、军事以及文化上的密切交流,不仅仅在于20世纪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间,甚至可以放诸更远的中国近现代民国历史背景中去看。这就使本次展览可能揭示的话题具备了更远的景深。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Hi:除了此次展出的9位艺术家,还有哪些德国艺术家值得关注?
郑:本次展览不是一个全景和概括式的历史叙事,只是多条线索中的一支而已,在这批艺术家同时代,有非常多同样值得研究的案例,比如一战时期早期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早期表现主义者,无法一一举例了。
 
Hi:据你了解,现在德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如何?
郑:依旧强劲。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