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 从一块肉里看到鲜活

作者:李明 来源: hiart.cn 2012年12月28日 专题人物
红烧猪头、清蒸螃蟹、一串烧烤、一块腊肉在李津的笔下都有着一种刺激人食欲的润泽,而李津也不厌其烦给食物们配上锅、碗、盘、碟种种盛器——永远是一场美食大杂烩,带着世俗的尘嚣,带着逼人的欲望,和画面中双眼迷离、深情懵懂的人物默然相对——仿佛路过某个大门敞开的小院儿时不经意间瞥到的逍遥场景,让人心头不由得涟漪微泛。
一幅长卷

在“李津•今日•盛宴”的展厅入口,有一段视频:屏幕上的他正在绿树葱茏的中式庭院里创作,画几笔,停下来,随手从身边的树上摘几个樱桃,边吃边看画,再画几笔,下笔轻松,神情惬意。看多了中国艺术家们在画布前认真严肃的表情,李津的状态让人松了一口气:艺术总还是有可以让人放松的一面。不由得想起栗宪庭评价李津的话,“李津天性散淡、诙谐,爱玩、爱吃、爱喝酒、爱女人,还有点玩世不恭,他的作品多艳情和吃喝题材,这正是李津的创造”。

恐怕谁都想不到,从2012年3月开始,在云游美国纽约、波士顿、湘云贵、上海、江浙、德国、台北、北京等全球十多个城市的“艺术与美食之旅”以后,李津在“李津•今日•盛宴”这个今日美术馆年度重要展览上,只展出了一件作品——这件三十米的绘画长卷,静静地躺在散发着柔和灯光的白色展柜里,仿佛一条对角线,划开了这个下灰上白的美术馆方盒子——举重若轻的一笔,如同李津在宣纸上做的一样。早就耳闻李津的散淡洒脱,看到现场的第一眼就领教到了。

所有的当代性必须要依附在语言里

李津也说自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从学习绘画开始,既不临摹,也不临帖,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愿意读帖,就这么翻古人的一些东西,翻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胳膊腿儿这么伸,结构和字形是那么处理的,有时候觉得挺有意思,有可能模仿写几笔,但尽可能不被控制”。一直到后来给学生们上课也这么说,希望学生们像偷艺一样,“偷着想学谁还要假装没学,这个阶段特别好,你就会特别用心地看人家的每一步”——现在还是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的他,显然不是学院派——虽然对传统水墨的题材和元素有兴趣,但他绝对不愿意放弃传统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当代性,“所有的当代性必须要依附在语言里,我不追求语言上有多大革新,只是我的想法和题材有变化。把已经那么完美的东西扔了挺可惜的,尤其在你不及格的情况下,你要玩腻了再说。”

用传统水墨的语言,演绎现实的活色生香,是李津这些年来一直还没有“玩腻”的东西:画美食是从给方力钧的第一间茶马古道画菜谱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无聊的菜也变得很有意义,“比如炒土豆片配个青椒,如果你爱吃的话会在画的过程中觉得非常好玩,也许你认为最不入画的东西,画出来可能还挺美好的。这是我后来发觉的道理,任何一个载体,只要你想去表现它,都会有它的特点,因为存在本身就有它的道理。”中国饮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这些美食,在李津看来刀工和搭配都已经审美化了,美感已经被注入了进去,而且已经经过了很多代人的打磨——在这一点上,美食和艺术品倒是异曲同工,“一个是饱口福,一个是精神上的‘饱口福’”。一直喜欢画人物的李津,突然间发觉画一两个菜还不够“解馋”,在桌面上再多画几个,“突然发现有一种满足感”,后来慢慢地发现自己刻画菜的兴趣不输给刻画人物,而且菜本身都有生命感,这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我画的菜你要自己感觉,都做熟了,红烧的、清炖的,但那些有形象的东西还是活的,这是我比较在意的,生命感比什么都重要”。于是红烧猪头、清蒸螃蟹、一串烧烤、一块腊肉在李津的笔下都有着一种刺激人食欲的润泽,而李津也不厌其烦给食物们配上锅、碗、盘、碟种种盛器——永远是一场美食大杂烩,带着世俗的尘嚣,带着逼人的欲望,和画面中双眼迷离、深情懵懂的人物默然相对——仿佛路过某个大门敞开的小院儿时不经意间瞥到的逍遥场景,心头不由得涟漪微泛。

一种新的治疗剂

让人心头一荡的,当然不止是菜肴。在某一个瞬间,很多人应该会期待李津画面中的那个主角是自己——做一个微醺的人,沉浸在忘记一切的虚空里,眼神朦胧,神情恍惚,不谙世事。这些一反历代文人画悠远清雅意向的人物形象,正是李津以自己和夫人作为模特创造的,或坐或站、或平躺或伏案、或相拥或对视,总是一种放松到极致的姿势出现在画面中,一派祥和享乐的气氛。“对于现代消费社会,现世享受往往只是一种虚幻的口号,作为垄断资本的阴谋,现实享受实际上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异化力量,把追求现实享受的人们,抛到欲望膨胀和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里而高度精神紧张。从这个角度说,也许只有艺术上的‘享乐美感’,才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新的治疗剂”——栗宪庭这样评价李津作品中的人物。

除了治疗,贴近现实的烟火气应该也是李津一直感兴趣的,那些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传统水墨的美学趣味,被他以这样一种轻松的方式重新激发出了活力。李津喜欢湿气很重的东西,喜欢湿气向下渗或向四周扩展的过程,他总觉得水墨要润,但是“造型和水在控制中哪些是不能让它离开的,哪些地方可以模糊,这是一种玩法,也是一种境界”。说这话的时候,李津侧身向右,斜坐在椅子上,头枕在弯曲的右臂上,左腿适意地搭在右腿上,和画面中的人物如出一辙。而他缓缓吐出的词句,也如同画面中题写的小诗和菜谱一样,仿佛正漂浮在空中。

相关人物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