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不是中国影像市场的“决定性瞬间”?

作者:静竹图片提供:上海艺术影像展 2014年9月23日 专题话题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不是中国影像市场的“决定性瞬间”?
早些时候,听说上海要举行专门做摄影的艺博会,我觉得简直有点难以置信。再看看主办方是英国蒙哥马利会展公司,总监是原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任摄影部总监的Alexander Montague-Sparey,顾问委员会成员来自纽约国际摄影中心、ArtTactic、《金融时报》,包括王璜生、荣荣,以及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的执行总裁王中磊,是一个十分专业、靠谱,且憋着认真搞出大动作的团队。但是,中国有足够成熟的摄影市场来支撑一个影像艺博会吗?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针对影像艺术的博览会 副本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针对影像艺术的博览会 副本
期待与迟疑中开幕的摄影艺博会
 
许多年来,中国摄影市场中时不时出现某个令人喜大普奔的新闻——比如王庆松的摄影作品在纽约拍出300多万美元,比如尤伦斯夫妇的一批摄影作品在香港苏富比以大幅超过估价的价格成交——每次这样的新闻出现,大家就交头接耳:中国影像市场是不是要爆发了?上文提到的尤伦斯夫妇摄影收藏拍卖后,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提到,近年来大家感兴趣的影像艺术家“名单变化并不大,因为本身艺术家群体就很小”,高价作品基本上集中在杨福东、宋冬等几位有成熟的中国画廊和西方画廊共同推动的艺术家。她强调,大家不应该将这次拍卖结果看做中国影像市场的崛起:“我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崛起,因为其实这个市场一直都有在,只是没有被关注到而已。”
一个市场若是时不时被类似的单一新闻事件搞得纷纷扰扰,正说明人们对其成熟度不够信任。油画市场的传奇历史让不少人——摄影人或生意人——期待类似的奇迹能够出现在中国的摄影市场。不好说是可惜还是可喜,直到现在,我们还看不到这样的苗头。中国的摄影市场还在缓慢地前进,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时可能还倒退一两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蒙哥马利会展公司决定在中国成立新的专注于摄影艺术的艺博会,显示出对市场能力和潜力的信心,无疑给中国摄影界打了一剂强心剂。
著名的摄影收藏家靳宏伟,这两年在北京开设了SIPA图片社,这次作为展商来参展。当我问起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不是摄影界的强心剂,他充满热情地说:“这个是肯定的。我说一句不太过头的话,(艺博会)成和不成,这么大规模的专门做摄影图片的交易展,都是一定会进入中国摄影史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荣荣也同意艺博会给大家打了一针强心剂:“我做三影堂的七个年头里,非常清楚中国摄影在包括收藏、教育环节里的一些缺失,(艺博会)让大家开了个眼界吧。”
然而,艺博会毕竟不是公益事业。上海艺术影像展是敢为人先还是盲目押宝?
艺博会给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摄影名作原作的机会
艺博会给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摄影名作原作的机会
中外各半,年代广泛
 
第一届上海艺术影像展选址上海展览中心,集合了40家左右参展商,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另外一半国外画廊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从参展画廊比例而言,符合艺博会总监Alexander Montague-Sparey之前提过的,打造“国际化影像艺博会”的目标。
中国画廊中,有专门经营摄影的M97画廊、泰吉轩画廊、三影堂+3画廊、see+画廊、映画廊、C14画廊、时光空间画廊、鲲鲤国际影廊、全摄影画廊等,以及在影像方面有强大艺术家名单的香格纳画廊、Vanguard画廊、北京艺门画廊、艾可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等。正如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提到的,国内摄影方面的画廊没有全来。但这份画廊名单已经能够囊括推动中国摄影一级市场的绝大部分力量。
综合性画廊带来的作品中更多打破摄影界限的尝试,比如香格纳画廊展位地板上是胡介鸣的影像装置,艾可画廊有一件李杰用被褥和照片组合成的装置;摄影画廊从艺术家名单到作品形式,都更偏向传统意义中的“摄影”。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倾向性,泰吉轩画廊中也有运用到镜子的综合材料作品,前波画廊也带了在摄影技法方面引人关注的塔可的个展。中国画廊带来的作品大多比较当代,只有SIPA图片社、时光空间画廊和泰吉轩画廊,带来了二十世纪中期的欧美摄影。
前来参展的国外画廊主要集中在欧美,只有来自日本、阿联酋、土耳其和印度的画廊各一家。这与主办方的人脉分布不无关系。第一届过后,成功的艺博会可以依靠自身口碑拓宽展商范围。Alexander Montague-Sparey告诉我们,已经有其他日韩画廊在和他讨论明年参展事宜。
不少国外画廊都选择带来中国人多年来从摄影教材及媒体中耳濡目染的大师名作。伦敦的ATLAS画廊展位就在楼梯旁边,与香格纳画廊隔梯相望,展位中有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的街景、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中国系列、马克·吕布(Mark Riboud)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等名作。马格南图片社的展位中也有马克·吕布、布列松的作品。Peter Fetterman画廊的展位中有安德烈·科特兹(André Kertész)、Lillian Bassman等人的作品,在画廊主展位对面还有一个展位用于展览画廊创始人Peter Fetterman的布列松作品收藏,同样用于出售。来自柏林的Camera Work画廊注重在本届艺博会上全方位展示画廊,带来的作品涵盖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米歇尔·孔泰(Michel Comte)、Peter Lindbergh、Brian Duffy、Jean-Baptiste Huynh、Eugenio Recuenco等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价位的作品。整场艺博会最高价作品,赫伯·里兹(Herb Ritts)为范思哲拍摄的照片就是这家画廊的,标价10万欧元。大师名作普遍价格偏高,节省运费比例,不了解中国市场口味的外国画廊也乐意拿一些蓝筹艺术家来降低风险。从现场效果看来,也的确是这部分作品最吸引观众。
Vanguard画廊展位
Vanguard画廊展位
市场初级阶段艺博会的教育功能
 
在走访过程中,不少人提到“上海艺术影像展”强化摄影教育,培养摄影收藏概念,能够拓宽摄影艺术收藏人群,也就是荣荣提到的“让大家开了个眼界”。时光空间画廊经理姜一鸣提到,展会期间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启动中国影像收藏市场”,因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规模,但很多人并没有将摄影看做艺术、看做收藏品的概念,摄影艺博会帮助人们意识到摄影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增强他们对收藏摄影作品的信心。“所以我觉得这个艺博会特别特别有意义,就算今年没有很显著的销售额,但如果明年、后年、大后年,大概连着五届,中国市场就完全OK 了。”
显然,艺博会组委会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第一届“上海艺术影像展”上90%以上作品都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摄影,经典作品和当代作品比例基本上一半对一半。Alexander Montague-Sparey解释道,他和参展画廊一起挑选作品,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上海艺术影像展”的教育功能:“亚洲的视频市场还非常有限,现在我们希望把注意力放在摄影上,传递出非常清晰的信息,引导我们的关注,接下去以后会加入更多视频。”他还提到:“我们还不确定中国的观众会更喜欢vintage原作还是更当代的作品,所以这次试着混合非常好的vintage原作和非常有力的当代作品。”
为了进一步发挥艺博会的教育功能,组委会还在展场中安排了展位,展示“北京摄影双年展”和“摄影见证时代——《周末画报》摄影大奖”的作品。地下一层有非营利性质的视频项目,邀请了“N分钟影像艺术节”总监黎宁春策展,选择了与摄影关系密切的艺术家们的视频作品,帮助参观者了解视频艺术。纵览艺博会同期的讲座,演讲者包括世界知名的艺术家、画廊主、策展人、学者、藏家,内容包括摄影收藏入门、知名摄影家概览、创作赏析等,几乎每一个讲座都极具分量,足见组委会用心良苦。
来自英国的Breese Little画廊作品有趣,单价不高,销售数件
来自英国的Breese Little画廊作品有趣,单价不高,销售数件
用理性、发展的目光看待销售结果
 
不过,艺博会毕竟是一个卖场,成功与否还是要看销售。Alexander Montague-Sparey表示首届“上海艺术影像展”获得巨大成功,大家的反应和销售都很好:“我们筹划艺博会时,很多人告诉我这里的市场可能有点弱,不过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明确地告诉笔者:“和所有艺博会一样,第一届应该专注于如何打响。而且,今年我们没有赔钱,我们不会专门去做一个赔钱的项目的。过两年收益一定会增长。”
从艺博会后公布出来的销售结果看来,大部分画廊都达成了销售。有的画廊VIP预展之前就有作品售出。和其他艺博会相比,“上海艺术影像展”VIP预展当晚没有出现 “抢购”的现象,不少客人在仔细思考之后才预定或购买。一方面,摄影作品大多数有数个版数,不必过于担心“好东西被别人抢走了”,可以放心思考决定;另一方面,第一届“上海艺术影像展”第一天开幕,不少人也抱着“再观望一下”的态度。
博览会中作品单价都不算太高,作品大多集中在几万至十几万人民币。全场最高价作品,赫伯·里兹拍摄的穿范思哲的背影合人民币81万元,在艺博会期间曾被预定,但没有最终确定出售。“上海艺术影像展”的展位费不高,据悉一个单位面积展位的费用大约在三到四万人民币。对于国内参展画廊,尤其是上海本地参展画廊来说,达到收支平衡并不难,但国外画廊的支出更高。展会结束时,Camera Work画廊向媒体透露,销售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
尽管如此,对于在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摄影艺博会,绝大部分画廊都做好了培养市场的准备,包括“未达到预期销售”的Camera Work。画廊主管Steffi Schulze说他们来上海是因为“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摄影市场到底怎么样,但我知道它在发展,我们希望成为这个正在成长的市场的一部分。”很多人表现出对他们展位的兴趣和了解,“这是最好的事情。”Peter Fetterman画廊在美国,客户中本来只有零星几位来自中国大陆,到上海来拓宽自己的客户群。画廊的Benjamin Clarke直言对于摄影来说,中国还是一块新兴的市场,人们对于版数等收藏细节还不是十分了解。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从业者显然更加现实,看得也更加清楚。荣荣在开幕前甚至根本没期待会有销售,结果刚一开幕就卖出了张克纯、封岩的作品,显得心满意足:“我觉得不要去想说一定能赚到钱,有那么多公众了解摄影的精神,了解它创作的魅力和价值,打开了一个窗口让很多人知道了原来摄影也是可以收藏的,一张照片也可以价值十万人民币。这需要过程,坚持非常重要。”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认为“博览会都要先看一下,不能直接考虑销售”,有信心只要作品优秀,就不用发愁市场。他称赞“上海艺术影像展”主办方有经验、做事专业,并对艺博会明年的状况很有信心。Vanguard画廊创始人李力也提到:“摄影这么小众的门类,他们能做成这样,我觉得非常难得。”在艺博会开幕之前,和许多人一样,她也认为摄影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大。VIP预展当天,她的展位售出三件作品。
如何开发潜在买家,拓宽市场,是“上海艺术影像展”需要考虑的
如何开发潜在买家,拓宽市场,是“上海艺术影像展”需要考虑的
深思熟虑,抢滩上海
 
“上海艺术影像展”能够顶着各方的“不乐观”,进驻中国,对中国的摄影市场,乃至整个摄影艺术的发展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当然,艺博会主办方决定在上海开设中国第一个专注影像艺术的博览会,不可能是抱着做福利、发展中国摄影的慈善想法。姜一鸣提到,现在是不是在中国创建摄影艺博会的最佳时机也许有待考量,但是“如果现在不出现,以后他们再想进来就难了”。劳伦斯也认为在中国对摄影感兴趣的人很多,虽然作为艺术的摄影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许多藏家都会收藏一些摄影作品,所以如果现在不出现摄影艺博会,“也许是明年,早晚都会出现”。这侧面印证了“上海艺术影像展”主办方前瞻先机的果断。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不禁感慨:“几年前我就一直呼吁说别办摄影节,还不如办一个摄影画廊的艺博会,这个太重要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之后,第一个博览会还是外国人做的。”
据说,“上海艺术影像展”主办反最初曾考虑落地香港。英国蒙哥马利会展公司有举办香港艺博会的经验,对香港比较熟悉,且占据免关税的优势。最终,他们还是决定来到上海。这种选择也许是因为,吸引主办方的还是中国摄影市场的潜力,他们希望挖掘中国藏家对于摄影的需求,那么作为专注于新兴市场的博览会来说,贸然开在南端,或许就不能像香港艺博会那样吸引各地客户和从业者办了通行证跑去参观。上海处于中国东海岸中央,出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带,第一届“上海艺术影像展”果然吸引了全国摄影、艺术从业者和藏家。劳伦斯在VIP预展说:“国内大部分收藏家都来了。”艺博会的前一个礼拜,有人戏谑说:“下周,中国摄影圈分两种人:一种是在上海的,一种是不在上海的。”著名艺术家王庆松称赞艺博会的人气和布置“各方面比较整齐”后,提到希望主办方能够更多请来对中国不那么熟悉的美术馆负责人。
参观者在用手机翻拍刘铮的“游园惊梦”系列
参观者在用手机翻拍刘铮的“游园惊梦”系列
未来:不可盲目乐观,何必一味悲观
 
艺博会结束后,主办方公布四天展会吸引了2.5万观众,现场看来“上海艺术影像展”的确是不缺人气。VIP预展时,劳伦斯无意说了一句“明天人不那么多了,空间可能会看着大一些”,结果第二天人更多,第四天闭馆前半个小时,买票进门的人还排着长队。然而,艺博会的人气不一定就是正面的事情。798游人如织,画廊照样该关门还是关门。说得直白一些,艺博会的参观者如果不能变成潜在藏家,转化成购买力,那么所谓“高人气”只是增加安保、接待困难,无故提高成本而已。中国存在着范围广泛的“摄影爱好者文化”,但也许还没有出现成熟的“摄影收藏文化”。有的是人愿意每年花上10万人民币烧器材,呼朋引伴带上心爱的相机来到“上海艺术影像展”,对着售价10万人民币的大师作翻拍——布列松一张vintage原作在ATLAS画廊才卖12.5万,但是买来干嘛呢?在艺博会上翻拍就可以了嘛,还可以让家人站在旁边合影。
中国的摄影收藏能否借着摄影艺博会的出现产生飞跃,反过来促进摄影艺博会的发展,现在也许还很难说。李力说:“你不能去指望一件事就能真的变成什么样子,能够翘动整个市场的杠杆,我觉得现在很难会有这样的事,也不能期望太大。但是如果持续地去做,如果按照今天看到的这种情况的话,可能明年的时候会更好。”
中国的影像艺术还有太多空白让我们翘首期待改变:要培养影像收藏的观念,鼓励脱离老照片情结的当代影像收藏观念,创建多元有序的市场,成立摄影美术馆,形成与市场并行、相互给养的学术体系……就在大陆首家摄影艺博会“上海艺术影像展”结束后,9月18日,香港第一家摄影博物馆F11成立,以艾略特·厄威特(Elliot Erwitt)个展开幕。大幕似乎徐徐拉开,不知是不是要上演新的戏码……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不是中国影像市场的“决定性瞬间”?
若不能成功将参观者转化为购买力,过高的人气反而会拖累艺博会
若不能成功将参观者转化为购买力,过高的人气反而会拖累艺博会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