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戈尔·希德布兰特 凝结乐声的黑色轻盈

作者:静竹图片提供:Galerie Perrotin 2015年4月12日 专题人物
Photo:Luise Mueller-Hofstede
Photo:Luise Mueller-Hofstede
香港的画廊通常在巴塞尔艺博会同期推出最精心准备的展览。今年,贝浩登画廊为德国艺术家格雷戈尔·希德布兰特(Gregor Hildebrandt)举行他的首个香港个展,展览入口处放着一块旧门垫,写着“出入平安”。这是艺术家五年前搬家时在房子里找到的,一早就决定日后在香港做展览,要把它放在门口。
《Weinbergsweg 27 10119 Berlin》 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Weinbergsweg 27 10119 Berlin》 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展览现场 Photo : Guillaume Ziccarelli.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展览现场 Photo : Guillaume Ziccarelli.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有限的选择
 
1974年,格雷戈尔·希德布兰特出生在德国巴特洪堡。他自嘲说学生时代成绩很不好,在德国有三种职业不需要学习成绩特别好,就是音乐家、演员和艺术家,因此他决定学习艺术。1995年,他进入美因茨大学,后转入柏林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97年,他就第一次在制作画册时用到磁带。当时,他希望把一首歌放进这本书里,但是单纯抄写乐谱并不能完整展示一首歌曲的全部。因此,他将录有这首歌的磁带从塑料盒里拉出来,黏贴在书本上。1999年,他开始将这种技术用在画布上,2000年第一次做大型作品。
他的大尺寸架上作品气势了得,黑色的磁带在光线下呈现出深浅变化,时常令人联想起法国艺术家皮埃尔·苏拉日的油画。他常常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拼贴,比如CD光碟、毛发甚至手纸等。然而,磁带这一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始终占据不可比拟的重要性。“CD比较厚,也容易辨认。用磁带的话,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他在柏林的第一次个展,被人批评“什么都用黑色画”“很无聊”。但磁带这种材料强列地吸引他:“从一首歌到画布上的黑色材料这种变化非常有魔力!磁带不仅有黑色,还有棕色、灰色、墨绿等。我喜欢磁带,是因为它的颜色已经存在了,我当然可以选择用或者不用,但我只在一小块领域里有选择。我喜欢这种感觉。”这令人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著名的台词:“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到琴键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得惯。”这也是希德布兰特习惯的方式。他的拼贴总遵循相同的结构,线条清晰,把磁带一条条从左到右垂直地粘在画布上。“也许有人觉得我偏执,但是我觉得艺术家都多少有点。”
《Coming by Hazard》 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Coming by Hazard》 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爱情与偶然的游戏
 
1997年希德布兰特使用磁带时,磁带还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磁带基本上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变成一种怀旧的“古董”。希德布兰特解读到,这种效果并非他的本意,而是时代赋予的气质:“就像大家都用油画颜料画画,但其实油彩是更古老的东西。”
希德布兰特喜欢音乐,总是一遍又一遍重复听那几首曲子。上学的时候,他跟过一门讨论绘画和音乐关系的课,学生们在课堂上听着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画画,结果每个人画出来都像是塞·托姆布雷。“有人想画得像贾斯帕·琼斯,有人想画得像塞·托姆布雷,有些人画得和自己的老师一模一样。”希德布兰特不想画像塞·托姆布雷,像《春之祭》这样的画。经过思考,他决定自己要画像是乐队The Cure那样的画。他作品中的磁带都不是空白的,配合作品录着音乐或录像。比如,这次在贝浩登画廊个展中的《Euch stoßen, daß es krachen soll (Gregorianische Gesänge)》的图案取材于马丁·路德的书,因此画作中使用的磁带录着格里高利圣咏。
在贝浩登画廊的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展览同名摄影作品《Coming by Hazard》。希德布兰特厨房中有一件自己的导师托马斯·格鲁伯创作的蚀刻,取材于法国剧作家马里沃著名的《爱情与偶然的游戏》。希德布兰特将贴有磁带的作品拿到作品前,拍摄下这件作品的反光,借此向导师和马里沃致敬。细究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不少发自艺术家私人生活的细节:画面的纹路,可能来源于他厨房里一只购物袋的手柄;用黑胶唱片压制成的雕塑,反映艺术家对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致敬;选择格里高利圣咏,不仅因为花纹和马丁·路德有关,也因为艺术家自己的名字也出自圣咏;《Take Me in Your Arms (Cure)》用磁带塑料盒堆成自己和伴侣亲密拥抱的照片。正如展览题目“Coming by Hazard”,我们用不同的媒介记录思想,诉说感情,将偶然凝聚成隽永。
凝结着格里高利圣咏的《Euch stoßen, daß es krachen soll (Gregorianische Gesänge)》 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凝结着格里高利圣咏的《Euch stoßen, daß es krachen soll (Gregorianische Gesänge)》 Courtesy Galerie Perrotin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