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江 海棠花是我的“苯巴比妥”
对于每位做创作的人来说,最难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下一步。这个问题对郑江而言尤其重要,在他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极具辨识度的“海棠花玻璃”符号后,疑问便接踵而至,不仅来自外界,更出自他的内心。一旦确定了表达方式的语言后,视觉风格的探索就成了艺术家个人的内省和修行。而现在,也已不是一个允许重复“十字”的时代了。
可以丈量时间的绘画方式
刚过了32岁生日的郑江,在三潴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苯巴比妥”,集中展示了郑式标志性的绘画——由无数个玻璃海棠花组成的作品。郑江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检查色盲的色卡,艺术家把曾经的视觉体验巧妙地呈现出来,却另有一番感觉:模糊不可辨的形象,清晰可辨的玻璃花纹,叠织在一起的具体生活印象。或许,我们感受到的一切真实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幻象。具体或不具体的形象经过艺术家近乎机械般严谨的工作,幻化出另一种可视的存在形象。这样的存在变得琢磨不透,转瞬即逝。每一格玻璃花纹都仿佛是他的一块画布,简单平实,一丝不苟,却别有洞天。郑江没有突出展现他良好的造型能力,只是通过他所关注题材的内涵,把他对时间存在的感受注入他创作的过程中。他一天的工作量大约为A4纸大小,郑江说:“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因为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天画了多少,似乎可以丈量时间”。
没有新鲜感,这个游戏自己会玩不下去
多年的探索如今都凝聚在这一小格海棠花玻璃中,斑驳迷离的色彩背后却模糊掉了艰难付出的痕迹。在上本科时,郑江就开始尝试着改变画面的载体,比如在石头上画画;或者抛弃油画颜料,直接用油漆作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最终选择了在玻璃瓶内壁,这一方式近似于中国传统工艺——玻璃瓶内画,构图要了然于胸,下笔要极其精准。郑江再次为自己设下障碍,特意去山东烧制了一些瓶口很小的玻璃瓶,用自制的笔在瓶内画画:先画高光,再画暗面,一气呵成。这与平时习作训练的步骤截然相反,而这种偏离常规的程序正是吸引郑江的地方。但这种技术难度带来的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在画了10个玻璃瓶之后,他逐渐意识到这不过是一个创意点罢了,不能称为艺术。“艺术应该有更强大的独立系统,但是我还是对玻璃这个材料十分着迷,希望延续这种质感”,郑江说。
在老家的木楞玻璃窗户上,郑江找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那些轮廓分明,简洁又带有装饰性的玻璃海棠花正暗合了艺术家对“符号”的趣味。从油画写生到摸索着用纸质的模版刻出花纹的图案,用铅笔拷贝到画布上。郑江借用辅助工具的方式,表面看似乎正在消解绘画性,但是他又选择了难以驾驭的丹培拉,在画面整齐的基础上,加入了手工痕迹。他痴迷技术,并仍然充满征服的野心。
自我治愈
如果说“触感”、“透明”等词语可被观者和创造者共享的话,那么作品对艺术家的意义却是常被遮蔽的。马蒂斯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对于一切脑力工作者,无论是商人或作家,它好像一种抚慰,一种镇定剂,或者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们的疲劳。”对于从2007年就被失眠困扰的郑江而言,画玻璃海棠花来量度光阴,就是他自我治愈的一剂良药,就像他服用“苯巴比妥”(安眠药的学名)缓解失眠症状一样。他近期的画面题材也开始将视线从身边事物渐渐转移到自我内在的需求上,比如《胎记》系列便来自于他和身边朋友的印记。郑江希望通过一些与个人紧密相关的图像的重新审视来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现状和精神状态。
二维画面还只是郑江艺术之路的起点,海棠花玻璃为他提供了一种连续操作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计划中,他打算尝试将这个符号施加于画布以外的空间,海棠花玻璃的使命远未终结,还有多种的可能性。
刚过了32岁生日的郑江,在三潴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苯巴比妥”,集中展示了郑式标志性的绘画——由无数个玻璃海棠花组成的作品。郑江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检查色盲的色卡,艺术家把曾经的视觉体验巧妙地呈现出来,却另有一番感觉:模糊不可辨的形象,清晰可辨的玻璃花纹,叠织在一起的具体生活印象。或许,我们感受到的一切真实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幻象。具体或不具体的形象经过艺术家近乎机械般严谨的工作,幻化出另一种可视的存在形象。这样的存在变得琢磨不透,转瞬即逝。每一格玻璃花纹都仿佛是他的一块画布,简单平实,一丝不苟,却别有洞天。郑江没有突出展现他良好的造型能力,只是通过他所关注题材的内涵,把他对时间存在的感受注入他创作的过程中。他一天的工作量大约为A4纸大小,郑江说:“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因为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天画了多少,似乎可以丈量时间”。
没有新鲜感,这个游戏自己会玩不下去
多年的探索如今都凝聚在这一小格海棠花玻璃中,斑驳迷离的色彩背后却模糊掉了艰难付出的痕迹。在上本科时,郑江就开始尝试着改变画面的载体,比如在石头上画画;或者抛弃油画颜料,直接用油漆作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最终选择了在玻璃瓶内壁,这一方式近似于中国传统工艺——玻璃瓶内画,构图要了然于胸,下笔要极其精准。郑江再次为自己设下障碍,特意去山东烧制了一些瓶口很小的玻璃瓶,用自制的笔在瓶内画画:先画高光,再画暗面,一气呵成。这与平时习作训练的步骤截然相反,而这种偏离常规的程序正是吸引郑江的地方。但这种技术难度带来的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在画了10个玻璃瓶之后,他逐渐意识到这不过是一个创意点罢了,不能称为艺术。“艺术应该有更强大的独立系统,但是我还是对玻璃这个材料十分着迷,希望延续这种质感”,郑江说。
在老家的木楞玻璃窗户上,郑江找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那些轮廓分明,简洁又带有装饰性的玻璃海棠花正暗合了艺术家对“符号”的趣味。从油画写生到摸索着用纸质的模版刻出花纹的图案,用铅笔拷贝到画布上。郑江借用辅助工具的方式,表面看似乎正在消解绘画性,但是他又选择了难以驾驭的丹培拉,在画面整齐的基础上,加入了手工痕迹。他痴迷技术,并仍然充满征服的野心。
自我治愈
如果说“触感”、“透明”等词语可被观者和创造者共享的话,那么作品对艺术家的意义却是常被遮蔽的。马蒂斯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对于一切脑力工作者,无论是商人或作家,它好像一种抚慰,一种镇定剂,或者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们的疲劳。”对于从2007年就被失眠困扰的郑江而言,画玻璃海棠花来量度光阴,就是他自我治愈的一剂良药,就像他服用“苯巴比妥”(安眠药的学名)缓解失眠症状一样。他近期的画面题材也开始将视线从身边事物渐渐转移到自我内在的需求上,比如《胎记》系列便来自于他和身边朋友的印记。郑江希望通过一些与个人紧密相关的图像的重新审视来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现状和精神状态。
二维画面还只是郑江艺术之路的起点,海棠花玻璃为他提供了一种连续操作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计划中,他打算尝试将这个符号施加于画布以外的空间,海棠花玻璃的使命远未终结,还有多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