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的“内功”修炼,松美术馆要出招了!
厚积薄发
内劲初成的历炼
两年多的时间很短,但对一座美术馆的历炼来说却是紧凑且充实的。
从过去的私人收藏转型为系统的机构化馆藏,以“后89”为起点,逐步扩展到70、80、90后艺术家;也从最初的绘画扩展到雕塑、装置和影像等媒介,为其收藏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与展览形成了良性互动。


“松”间梁架
2号馆的崭新布局
但松美术馆并没有满足于眼下的成绩单…….
8月16日,东区2号馆焕然一新,开馆展“河的第三条岸” 推出了12组艺术家的19件作品。新空间的开辟,是年轻的松美术馆释放出的又一个信号——他们的下一步,将加大与70、80、90后艺术家的合作力度。


“河的第三条岸”展览现场,2024




“河的第三条岸”展览开幕现, 2024
迎风展“松”
未来的新征程

创新与焕新
丁:动机和契机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年在围绕松美术馆1号馆开展工作的时候,有很多和艺术家、画廊的接触,大家也希望能够和我们有更多机构之间的联动。但基于美术馆的现有空间,一年只能拥有四个展览的排期。
非常多本土艺术家希望能和国内美术馆有一些合作的机会和机遇,毕竟当下能够选择的美术馆并不多,需求产生后我们就在考虑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空间条件基础上,给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

丁:东区场馆就是现成的,只是内部结构装修会比较老化。之前东区展厅里落成的展览,整体展陈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就在年初计划提升一下东区展厅的品质。
过往东区主要做的两个项目一个是“轻/松计划”,为刚毕业或正在读美院的学生提供一个展览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另一个就是暑期档的“松子计划”,面向全社会的中小学生进行招募,展开艺术启蒙和美育相关的项目。那时东区场馆的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主要是作为公教部门和一些品牌合作应用的场地。

丁:主要原因是松美术馆地处温榆河旁边的格拉斯路上,本身在地缘性方面就会与河流有一定的牵连。
《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罗萨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对父子之间关于自由和责任的纠葛和牵扯。我们也知道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所以河流、河岸本身就能够承载文化和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表达一个态度,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船,或者是一个地点一栋建筑,我们都是由于热爱、使命和责任,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传承和发展。

丁:从展览的角度出发,艺术家的门类和方向,包括他们的年龄都是我们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这次以 80 后艺术家为主,在创作形式和媒介方面会更丰富一点。
有绘画类创作的,像陈飞,孙逊,做影像的,像蒋志、童文敏,包括做装置的王礼军,还有王令杰、郝经芳。
这次选择艺术家风格和类型会比较丰富,也是我们未来展览的一个方向,不会局限于某一种媒介或者某一种创作,想给观众能有更多方式去呈现,希望大家对艺术的体验会更加丰富多元。
三年磨一剑
藏品从单招到多式并行
丁:我觉得可能我们最大的变革是执着于中国本土,坚持做中国本土艺术家的展览,而且我们会比较平均的去看待我们整个当代艺术面临的生态或挑战,所以我们也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合作。
让公众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最近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中国的艺术家,他们过去的一些成就和这几年他们的一些新作。
Hi:最近很多收藏家都在做名单展,紧接着在拍卖上出售作品,松美术馆对此有何看法?未来是否有做收藏展的计划?
丁:我们在做 2 号馆开馆展“河的第三条岸”,选择的艺术家有些也是在市场上面比较好的艺术家,但其实做这个展览的方向和目标并不是为了做一个名单展,紧接着在拍卖上卖作品。
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情可能每个人的想法也会不同。松美术馆是有做收藏展的计划的,最开始美术馆 1 号馆的开馆展就是收藏展,我们也计划可能隔个五六年有合适的机会,做我们自己的馆藏展。

丁:我们接管松美术馆之后,有非常多合作会接触到年轻艺术家,包括我们也做了很多偏向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我的藏品也从比较单一的类目得到了扩展,不再只局限在绘画、雕塑、影像、装置,未来我觉得可能还会扩展到更多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媒介的艺术作品。
Hi:三年前,你曾表⽰关注80、90后艺术家,⽬前你的收藏⾥80、90后艺术家的占比是多少?有哪些新纳入的收藏,又有哪些在关注?
丁:目前收藏中最资深的艺术家是尚扬,最年轻的艺术家是郭宇恒。收藏 80 后、 90 后的占比其实并不是很多,大概一两成。之前的收藏体系,更多是根据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序列。
现在因为年轻艺术家正在成长期,每一个画廊都在招纳新的艺术家,展览也层出不穷,目前还在观察。这几年的收藏还是以我们之前关注的“断裂的一代”中几位年轻的 80 后、 90 后艺术家为主。

丁:最近几年从作品数量上来说,是从一级市场买的作品会更多一点。一级市场我们更关注一些比较年轻的艺术家作品,有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也只能在二级市场见到
“为中国当代做点事儿”
民营美术馆的生存之道
Hi:⽣存向来是摆在民营美术馆⾯前的头等⼤事,也是⽬前无解的⼀个⼤问题。你当初也说不能⼀直靠企业输⾎,那么松美术馆在这点上有没有摸索出什么经验?
丁:完全地实现自我运营其实对美术馆来说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就我们目前的运营情况来说还算可以。这两年企业、品牌活动对场地的需求会比较高标准,我们也会利用场地本身的优势,做一些跨界的合作,或者联名。
丰富场地本身的属性和能够承载的内容,由此而来我们美术馆最大的一个收入来源实际上是来自于商务合作的收入。商务合作会给我们带来一部分的支持,另外一部分就是票房收入,大概目前主要的收入是这两方面。

当代艺术其实是我们社会领域里面一个比较小的门类,当面临大时代变化的时候,生活中当代艺术不管是受经济影响,还是文化因素影响,都会面临一个我们无法往掌控和预知的状态。无论从市场上来讲,还是从学术上来讲,我们只有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先让自己保持一个冷静的、平稳发展的状态。
目前没有感受到很激烈的竞争。对于当下社会也好,还是说对于艺术行业来也好,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年份。那么在这个年份里面,我们同为艺术行业的工作者,比起美术馆间激烈的竞争,大家更希望是齐心协力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丁:接手美术馆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来我们做过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有幸被大家熟知。我们目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真正要做事情才刚刚起步
未知和焦虑
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丁:像今年宋冬老师的展览,从艺术家的作品到展厅搭建都是非常具有实验性。其中布展和挑选作品的过程中不断的与艺术家和策展人磨合,搭建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宋冬老师这场展览最终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到大家眼前,不到开幕当天,我们大家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Hi:在松美术馆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你关注的重点议题将会有哪些?
丁:任何的议题在松美术馆这个角度看来都要以一个中立的态度去面对。因为我们是一个面向公众的机构,大众对艺术的接受程度,艺术如何走入大众的生活,还有就是艺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和尝试,就比如说艺术跟诗歌跟电影之类之间的尝试,总体就是这两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