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在中国走过30年的画廊,坚持就意味着胜利吗?
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现存成立时间最久的当代艺术画廊,创办于1991年的红门画廊似乎注定会被写进历史书里。
有人说,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每个名字停留的时间相当短暂,就连看上去最有实力的艺术家、收藏家、画廊都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困扰,《Hi艺术》2019年的文章《雁过留声,那些年“消失”的画廊》就曾专门盘点过近三十年内在市场厮杀中“阵亡”的画廊。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这些分水岭式的大事件,还有房租问题、空间问题、高层变动问题等等 “最后一根稻草”将画廊压垮……由此看来,走过30年且至今仍在的红门画廊不仅是一个创举,而是近乎一个奇迹了。
11
11
红门画廊“开门红”
1991年7月的一个晚上,在北京老城城墙的东南角——东便门角楼两扇厚重的红门内,正在举办一场当代艺术展。和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层楼叠榭、雕梁绣户的明代建筑相比,当代艺术几乎还是一个“小baby”。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们十分年轻,其中最为资深的王鲁炎也才35岁。
1
曾经位于东便门角楼的红门画廊(1991年、1999年-2017年)
1
彼时当代艺术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展厅里大多是外国人和艺术家的朋友,有一位个子不高、“长得有点像列宁”的老外,三十岁出头,“略带害羞地看着进进出出的人”,大家都管他叫布朗。
布朗(布莱恩·华莱士 Brian Wallace)就是这家画廊的老板,跨越9000公里的距离从悉尼来到北京,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土地——虽然香港汉雅轩、万玉堂已领先一步开拓这个领域,当时中国大陆的当代艺术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
1
1990年代初的布朗
1
令布朗感到惊喜的是,画廊开业的当天就有了第一单交易,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澳大利亚人买了艺术家大弓的作品, 2500元外汇券(90年代初国内禁止外汇流通,所以老外们只能使用外汇兑换券),约合人民币3000元。1991年的3000元是什么概念?当时北京的平均工资为每月240元,一张画的价格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11
1991年画廊开幕展,艺术家大弓作品图册
1
在这样的“开门红”中,红门画廊正式成立,也由此拉开了中国画廊时代的序幕。作为内地第一家商业性质的私人画廊,1991年成立的红门画廊可以说将中国画廊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5年。名噪一时的四合苑画廊、瑞士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在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均创立于1996年;知名艺术品经纪人林松创办的世纪翰墨成立于1997年;戴汉志、艾未未与傅朗克(Frank Uytterhaegen)的艺术文件仓库创立于1999年。而如今众所周知的798,千禧年后才迎来第一批画廊,真正兴起已经是2004、2005年之后的事了。
1
1991年红门画廊开幕展邀请函,左侧的手稿是布朗亲手画的
1991年7月24日,澳大利亚报纸 “The Age” 刊登红门画廊开业的整版报道
1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推手
199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艺术圈,既没有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设施,也没有空间让艺术家实现实验性的项目,美术馆仍被“美协”一统天下,买卖慢慢开始却没有机制……这样的一片处女地,既生机无限,也荆棘丛生。
布朗并非艺术世家出身,此前没有开办画廊的经历,更谈不上拥有所谓的藏家资源,他与艺术界的交集始于80年代末于北京古观象台和艺术家朋友们组织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览。创办红门的原因是“基于以前的经验以及某种重要的直觉”,布朗满怀信心,觉得事情在向前行,而且前途光明。
事实证明布朗的直觉是对的。当时中国国内不大的当代艺术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顾客几乎百分之百是在华居住的外籍人士以及路过的外国人,凭借外籍背景、当代趣味、努力与亲和、与中国艺术家们的密切交往,再加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环境,布朗就这样成为了较早吃到螃蟹的人。
1
红门画廊 大弓新作品展 现场照片 左一:布朗 左二:大弓
红门画廊 大弓作品展 展览现场 左一:布朗,左二:大弓 1992
红门画廊“17位北京艺术家作品义卖”资助患病年轻艺术家库雪光的展览 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1992
前排左起:1. 李天元、2. 包泡、3. 刘品、4. 艾尼瓦尔、5. 大弓 等
后排左起:1. 丰江舟、2. 库雪明、3. 李岩(李彦伯)、4. 王友身、5. 王利丰、7. 王鲁炎 等
1
也许是因为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中国艺术史的经历,布朗在90年代曾与不少“央美系”艺术家合作过,如隋建国、苏新平、谭平、刘庆和、王玉平……这些曾经的央美年轻教师现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明星级人物,但在看到其耀眼光芒的同时,我们或许更应该想到20多年前在几乎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布朗对他们的支持与推动作用。
除了以上名单以外,回看红门画廊90年代至千禧年初推广过的艺术家,既有如今仍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王鲁炎、王易罡、王利丰、朱伟、何森……也有后来定居海外,继续在艺术路上求索的关伟、大弓等。他们在红门画廊举办展览时大多30来岁,相当于今天的“80后”,回过头看,这一展览取向和策略十分符合布朗创立画廊时“向中国年轻艺术家展示西方画廊的模型、在中国当代艺术未知但迷人的领域中培养兴趣”的愿景。
1
谭平、艺术家托尼·苏格特与布朗 1994
1
三易其址
与许多画廊一样,红门画廊也经历了空间数次迁移的命运。1991年冬季,仅在画廊开幕展结束的几个月后,因为古建筑内无法解决取暖问题,红门画廊搬到了坐落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中国大饭店。大饭店的二楼环廊,就是不少今天看来的 “量级”艺术家最早亮相的地方。
1
刘庆和与藏家在中国大饭店合影
青年时期的刘庆和与布朗
1
在中国大饭店一直呆到1999年,北京文物局找到布朗,希望红门再回到东便门角楼。一向倾心角楼空间的布朗当即同意离开中国大饭店,在东便门的顶楼重开,不到数月,角楼底层也归红门使用。布朗说“红门画廊回家了,画廊就是因东便门角楼的巨大红门而得名的,我们回到了那厚厚的红门之后,终于安顿在了唯一幸存的明代角楼中”。
这次“回家”,红门画廊在东便门角楼度过了最安稳,也是最风起云涌的18年。画廊依靠过去积累的资源与经验,继续在略显空白的市场中 “靠着紧张的预算与缓慢增长的销售额得以生存发展”。
鲜有人走的路总是崎岖而坎坷,2001年画廊举办“迹象未来”10周年纪念展,“我们甚至无力印刷十周年庆专刊”,布朗说。其中艰辛可见一斑。
1
隋建国的作品在红门画廊“迹象未来——十周年纪念展” 中展出 2001
1
另一方面,在东便门角楼15公里外的798正在酝酿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格局的巨变,2005年是北京画廊成长的元年:在这一年前后,常青、唐人、星空间、偏锋、北京公社、博而励等本土优质画廊相继创办,既改变了过去官方美术馆一家独大的旧有格局,也加速了中国艺术市场体系建构的步伐。
红门画廊不再是“独行者” 。越来越多的本土画廊加入市场,恰好赶上2005年至2008年的黄金时期,“天价成交”、“抢购一空”常常上演,在这样的热闹与嘈杂中,“老资格”红门画廊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小。尽管展览仍在持续举办,但按今天的话来说,好像没有“爆款”。虽然在行情最火爆的2006年,红门画廊也曾在798开辟空间,但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后便很快关闭了。
1
版画原作年历展 募款现场 2005
左起:艺术家周吉荣、菲利普海德基金会代表、布朗、艺术家苏新平、艺术家唐承华
郑学武作品《世纪文本》在东便门角楼户外展示 2007
第六次版画原作年历捐助展与儿童村孤残儿童合影 2008
艺术家韩情(左一)与友人在东便门角楼外合影 2015
11
金融危机后的10年,红门画廊仍在东便门角楼这个艺术中心之外的地方持续运行着,直至2017年国家文物局收回所有古建,红门画廊才搬离这个住了近20年的“家”,正式迁至798。
如今位于798艺术区的红门画廊
1
老画廊“边缘化”?
时代在变,布朗也不时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策略,如今他代理的20余位艺术家名单中已经出现了“95”后,红门画廊也在和线上平台“一条”合作,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推广和销售。
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机、2017年空间被收回、2020年新冠疫情,红门画廊还在,我问布朗有什么策略,他只说了一句话——“缩减预算,坚持下去”,这句话是澳大利亚已故传奇艺术品经纪人、画廊主雷·休斯(Ray Hughes)曾经对他说的。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一样,一家经营了30年的画廊没有大规模的扩张,更没有坐上所谓的头把交椅,相反它却一直处于某种“边缘”位置。
无论是以前在东便门角楼,还是如今在798北门附近的一个不大的空间内,红门画廊似乎既没有制造过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展览,也没有持续推出过使人眼前一亮的年轻艺术家,除了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以外,平时的媒体报道也寥寥可数。有人说它错过了可以一飞冲天的机会,也有人认为和许多曾经显赫如今却销声匿迹的画廊相比,存在30年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也许有些工作是隐形的,有些成就是无法用资本的数字衡量的,比如布朗自2001年起设立的“红门驻地艺术家项目”。过去的十余年中,项目和包括奥地利、新西兰、巴西、英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在内的文化机构和基金会建立合作,为海内外艺术家提供了在北京驻留的机会,在疫情之前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驻地艺术家五六十位,其中甚至有些人因为项目的契机爱上了中国,留在了北京。
11
红门国际驻地工作室开放日 2016
费家村红门驻地工作室的户外
驻地艺术家在红门画廊座谈,2019
q
“因为有了布朗这个人”
布朗如今已经64岁,既没有合伙人也没有大型团队,他说自己平时99%的时间都呆在画廊,常去的客人已经对他很熟悉了。
和时下流行的“做大做强”的成功学理念不同,红门提供了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的样本——规模不大,过着略显“紧巴巴”的日子,但却一直在尽力坚持;没有排山倒海的声势,却一直如涓涓细流般润物无声。
画廊主是一个画廊的灵魂,在北京生活了35年的布朗有不少相知甚笃的老朋友,比如从90年代便开始合作的艺术家谭平。为了红门画廊30周年纪念,谭平写了一段动情的文字:
“我了解红门画廊在30年间的起起伏伏,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中国社会急速变化带来的各种政策变化,更是挫折与惊喜难以预料。所有这些布朗都坦然面对,坚持向前……30年的纪念,一方面我们看到红门画廊做了如此多的艺术展览活动,推出很多成功的艺术家,资助了非常多年轻艺术家。另外,我们认识了布朗这个人。布朗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不张扬,不消沉,重情义,守信用,心存善念。也因此成为我最为信任的朋友……红门画廊能走到今天,幸运的是因为有了布朗这个人。”
红门画廊能走到今天,幸运的是因为有了布朗这个人。
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幸运的是因为有了“布朗们”。
1
红门画廊创始人布朗(Brian Wallace)摄影:董林
1
2位工作人员,其中一个是我自己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缘分是如何开始的?
▼
布朗:1984年我做背包客乘火车漫游中国;1985年回到澳大利亚上了一个短期的中文课程,那时就喜欢上了中文;1986年我拿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去人民大学学习,在上学期间结交的朋友中有很多艺术家,和他们一起度过了不少难忘的时光,也是从那时起,我产生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
Hi:你的教育背景是怎样的?之前有画廊从业经验吗?
▼
布朗:我是商科专业出身,学的是市场研究,其实与艺术并不相关,很多对于艺术的想法确实是来了中国之后才有的。那时并不知道如何举办展览,经营画廊,相当于从零开始。但当时我在北京的一些澳大利亚的朋友有开画廊的经验,他们对我帮助很大。
1
展览请柬,布朗在1988年和1989年在古观象台策划的展览
1
Hi: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北京而非上海或者香港?
▼
▼
布朗:香港当时不在考虑的范围内,毕竟我拿到的奖学金是让我在北京读书的。如果当时去了上海,也许会和我的好朋友、香格纳画廊的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一起合作吧哈哈。
Hi:1991年画廊成立时规模有多大?
▼
布朗:只有2位工作人员,其中一位是我自己。
Hi:画廊成立初期的销售情况如何?
▼
布朗:每个艺术家都不同。艺术家大弓,我们在两年内售出了他的20件作品;而同样参与了画廊首展的王利丰,我们两年后才第一次售出了他的作品,然而,合作至今已经售出近200件作品。
起步的时候很不容易,我也还在一家杂志社做着兼职工作,每周工作几个小时,但能帮我维持生计。不过那时经营一家画廊的成本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房租比较低,大概是每年1万-1.5万元。
Hi:画廊的藏家面貌是怎样的?
▼
布朗:起初红门画廊绝大多数的藏家都是外国人,也有一些中国人对作品感兴趣,但他们一般不通过画廊而是直接与艺术家联系。红门拥有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藏家已经是画廊成立第6年,也就是1997年的事了。
1
1
艺术家永远是核心
Hi:与画廊合作时间最长的艺术家有哪些?
▼
布朗:较年长的包括王利丰、刘庆和、张亚杰、周吉荣、苏新平……年轻一些的比如韩情,我们已经合作15年了,还有很多其他艺术家。画廊与艺术家的关系总是有高有低,有一些长期合作,有一些来来去去,都是好事。
Hi:现在对红门画廊的定位是怎样的?
▼
布朗:红门画廊的声誉不错,毕竟我们在这里的时间也不短了,我想红门画廊已经进入了历史书中。很多在市场繁荣时期进场的画廊如今可能不在了。说实话那时确实比较容易,好像只要开门就有生意,但那不是日常,开一家画廊,可能真的并非那么简单。
798有一些大画廊大项目声势夺人,也有一些中小画廊在用心经营。大画廊拥有特别多的资源、名望很高。红门并不和它们竞争,我们的预算相当有限,只是希望能继续经营下去,维持原来的项目和计划,持续介绍艺术家。
1
红门 二十五周年冬季预展 2016
1
Hi:画廊业与红门刚成立时的90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门如何应对?
▼
布朗:行业确实在改变,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比如在画廊之外,现在还有很多其他交易平台,人们在小程序、APP或者微信上看到一些艺术作品,可能点击一下就购买了,比如“一条”。我们已经和一条合作4个月了,共售出8件作品,认识了北京之外的新藏家。除了合作销售以外,“一条”还去王利丰的工作室拍摄和采访,实际上为画廊和艺术家做了很多事情。
“一条”只是一个例子,这也让人想到之前被讨论了很长时间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实体画廊吗?线上平台是否足够?我想可能需要二者的集合,也许我们巨大的实体画廊已经变得不再必需,反而需要线上和线下的平衡。
Hi:对你来说,现在经营画廊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
布朗:经营社交媒体。有些画廊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这一块,但我们的资源有限,做不到这一点。我自己的中文又不够好,所以目前来说确实比较难。
1
1
Hi:现在画廊的代理艺术家名单上也有多了很多“80、90后”艺术家?
▼
布朗:是的,比如“95后”艺术家刘锦鹏、“80后”艺术家王阔阔、蒋龙、李严等。刘锦鹏虽然很年轻,但他在芝加哥和伦敦上学时已经做出了很多不错的作品,最近受邀请为钟表品牌Swatch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驻地艺术家,潜力无限。
1
1
Hi:2020年新冠疫情令画廊行业再度受挫,红门再次“挺住”的原因?
▼
布朗:因为之前有过好日子。
Hi:红门画廊走过30年的秘诀是什么?
▼
布朗:艺术家永远是核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