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间首展!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在798CUBE开幕

2022年10月31日 资讯展览

2022年10月28日,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在798CUBE正式拉开帷幕。双年展以“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为题,邀请来自全球50位著名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我们这个危机与生机并存时代的突出症候。其中,25件艺术作品在中国首次亮相,15件艺术作品于2021-2022年期间最新创作。此外,重磅亮相于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COP26) 的“气候时钟” (Climate Clock) 项目将在双年展中呈现,这也是这个最具现实性与反思性的项目首次亮相中国。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由798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担任总策划,798CUBE执行馆长李东妊担任展览总监,陈小文教授与王乃一作为联合策展人。

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 (James Lovelock) 首次提出“盖娅假说” (Gaia hypothesis),将地球看作一个超级有机体。这种全新的审视生命的方式,认为地球是“活”的,能够自我调节,维系生命体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被裹挟在由自然、社会、精神等所相互交织的“多重生态” (multiple ecologies) 之中。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以“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为题,旨在探讨“共生本体” (symbiontics),同时借由“合成” (synthetic) 这一隐喻,探寻重塑自然的可能性,检视后人类的生态想象,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本次主题质疑人类在生态体系中的主宰地位,正视万物的能动性的同时,重新审视生态体系中彼此复杂而紧密的牵连。“合成生态”由“激变的自然”(Radical Nature)、“缠绕的生命” (Entangled Life)、“交织的演化” (Interwoven Evolution) 三个部分构成,将思索的视界从人/社会推至万物/宇宙,在行星视角与行星尺度 (planetary scale) 中探讨未来演化的可能性。

新空间首展!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在798CUBE开幕
新空间首展!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在798CUBE开幕
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展览现场
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展览现场

激变的自然

今天,新兴科技的涌现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观“超自然”(hyper-nature)。自然与人工的分野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弥合,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既非由自然伟力亦非由科学逻辑所操控,而是由二者缠绕的力量所支配。内里·奥克斯曼 (Neri Oxman) 借助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数字制造技术设计“超自然”生态,在此之中,“生长”与“制造”缠绕互渗。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以数字化的形式复活已经消亡的物种,使之在非自然的环境下获得生命。科学技术的力量赋予“存在”以全新的意义,并正在召唤着另一种现实的来临。

《图腾》,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2019年,效果图由Luxigon工作室的艾瑞克·布罗什·库姆斯制作,图片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图腾》,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2019年,效果图由Luxigon工作室的艾瑞克·布罗什·库姆斯制作,图片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晚祷》,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2018年,图片:约拉姆·雷谢夫,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晚祷》,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2018年,图片:约拉姆·雷谢夫,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火星野生化》,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火星野生化》,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苏珊妮·安克尔,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苏珊妮·安克尔,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缠绕的生命

罗西·布拉伊多蒂 (Rosi Braidotti) 将当下世界的后人类境况描述为一种自然-文化的连续统一性,派翠西亚·匹斯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 的作品强调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之间的异质交错,这种对“混杂性”的致敬,揭示了我们与万物“共生起源” (symbiogenesis)、忧患与共。奥隆·卡茨 (Oron Catts) 和爱奥纳特·祖尔 (Ionat Zurr) 从文化层面探究生命机制,通过创造“原细胞”重现勒杜克的实验来重新思索生命的未来图景。特瑞可·哈波亚 (Terike Haapoja) 对生命的凝视,则在生与死的瞬息之间,呼吁一种对生命哲思的重申。

《亲属》,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亲属》,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花》,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花》,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Surrogate》,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0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Surrogate》,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0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生命机制》,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2011年,图片 © 组织培养和艺术项目(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
《生命机制》,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2011年,图片 © 组织培养和艺术项目(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
《群体》,特瑞可·哈波亚,2009年,图片 © 特瑞可·哈波亚
《群体》,特瑞可·哈波亚,2009年,图片 © 特瑞可·哈波亚

交织的演化

从一粒星辰到充满生命的星球,在生命进化进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人”与“非人”之间并未有过断裂。生存总是和他者相关,我们需要重思自身与一株植物、一粒尘埃、一涓细流或一隅星辰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检视生态系统自身不断递变流转的特质。倾听万物,敬畏万物,不论是梁绍基先生与蚕相伴30年,还是里米尼记录 (Rimini Protokoll) 水母启示的末日预言,亦或斯佩拉·彼得里奇 (Špela Petrič) 倾听植物的“沉默之语”,种种超越人类的相遇 (other-than-human encounters) 不仅回应了凯伦·巴拉德 (Karen Barad) “彼此缠绕的存在” (entangled existence) 这一概念,也催生出一种行星意识 (planetary consciousness) 来思索未来演化的可能性。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大卫·帕里 /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大卫·帕里 /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皮肤》,梁绍基,2019-2021年,拍摄:梁绍基
《皮肤》,梁绍基,2019-2021年,拍摄:梁绍基
《降临》,向京,2019年,图片 © 向京工作室
《降临》,向京,2019年,图片 © 向京工作室
《隐形之言》,斯佩拉·彼得里奇,2018年,图片 © 米哈·弗拉斯
《隐形之言》,斯佩拉·彼得里奇,2018年,图片 © 米哈·弗拉斯
《网络的自然历史》,拉尔夫·贝克尔,2021年,图片 © 拉尔夫·贝克尔
《网络的自然历史》,拉尔夫·贝克尔,2021年,图片 © 拉尔夫·贝克尔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合成生态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BATB) “Synthetic Ecology
 
20221028日至2023131
798CUBE|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创意广场


参展艺术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安娜·杜米特里乌&亚历克斯·梅 Anna Dumitriu & Alex May
向京 Xiang Jing
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小组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派翠西亚·匹斯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
拉尔夫·贝克尔 Ralf Baecker
罗莎·史密特&莱提斯·史密茨 Rasa Smite & Raitis Smits
里米尼记录 Rimini Protokoll
梁绍基 Liang Shaoji
苏菲·法尔凯斯 Sophie Falkeis
斯佩拉·彼得里奇 Špela Petrič
苏珊·舒普普利 Susan Schuppli
苏珊·安卡尔 Suzanne Anker
特瑞可·哈波亚 Terike Haapoja
terra0 (保罗·库灵、保罗·塞德勒、马克斯·汉普郡) terra0 (Paul Kolling, Paul Seidler, Max Hampshire)
乌苏拉·比尔曼 Ursula Biemann
AoBM 实验室 Art of Bio Machine
气候时钟 Climate Clock
(按姓氏拼音排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总顾问 General Counsel
高洪 Gao Hong
范迪安 Fan Di’an
滕彦斌 Teng Yanbin
 
学术主持 Academic Chairs
苏新平 Su Xinping
张子康 Zhang Zikang

学术顾问 Academic Advisors
乔瓦尼·阿洛伊 Giovanni Aloi
许煜 Yuk Hui
姜宇辉 Jiang Yuhui
张尕 ZHANG Ga
(按姓氏拼音排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总策划 Direct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展览总监 Exhibition Director
李东妊 Hera Lee

策展人 Curators
陈小文 Chen Xiaowen
王乃一 Wang Naiyi


***
 
主办 Host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798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中央美术学院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承办 Organizer
798CUBE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d-School,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网龙网络公司 NetDragon Websoft Inc.

协办 Co-organizer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Kulturforum der Österreichischen Botschaft Peking

气候行动伙伴 Climate Action Partner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生态共建伙伴 Ecological Collaborator
ORGANY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