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作者:项苙苹 2023年6月2日 资讯展览

“藥”(yào)字里面有草木、有樂;而多音多义字“樂”既是音乐(yuè),也是喜好(yào),还是笑和快乐(lè)。所以“藥”字有自然草木,有丝竹管弦,有个人偏好,有乐观情绪,有声有色,让人乐在其中。可见,无论草木、音乐、爱好还是乐观情绪,都是具有治愈作用的藥方,都是让人欢喜的,所以“藥”的读音和“樂”的“喜好(yào)”之义发音相同。藥方是可以治病救人的方子,也有衍生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仅需要医治肉身的药方,也需要解救心灵的药方,而艺术常常被视作这样一剂良方。所以,此处的“藥方”,也是借助个人爱好来获得快乐并自我救赎的方法。在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心理疾病高发的现代社会中,本次展览希望通过一家门中的三个个案来探讨艺术创作的乐趣及其治愈心灵的“药效”。

张平、大有、阿籽奶奶的作品代表了三种艺术创作方向:学术性的、游戏性的,乃至纯素人的。张平的创作相对严谨和学院化,她在题材、构图、色彩和线条等方面不断琢磨推敲,研究学习前辈大师和当代名家的成就并能博采众长。大有也是学院派出身,但他的创作更为随性和游戏化,甚至他的生活本身即是一种艺术的状态,嬉笑玩乐皆可入创作。而阿籽奶奶纯粹是业余和自娱的,仅由孙女阿籽做了简单的入门指导便开始了艺术之路。著名艺术家李山老师说,阿籽奶奶的绘画是艺术本身。三人都体现出了自得其乐,为自己的乐趣而创作的特点。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藥方——张平、黄大有、阿籽奶奶三人展及弘十四”广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藥方——张平、黄大有、阿籽奶奶三人展及弘十四”广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希望从三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形态中,一探艺术之堂奥:颇让人劳形伤神的艺术何以成为一种人生至乐?阿籽奶奶的业余画作何以成为艺术本身?阿籽奶奶的案例是否证明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张平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精微而广博的探索,大有则体现了顽童式的自在游戏,阿籽奶奶更是展示了老龄化社会的一种美好图景:寄情于艺术的晚年生活。在三人不同的创作状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共性:通过对生命体验真诚的、灵性的、感受性的表达,实现了生命的充实、自由和升华,因而让人乐在其中。也许,这才是自古以来艺术共通的最核心、最可贵、最迷人之处,关乎生命,关乎性灵,关乎快乐,一剂舒心畅神的藥。

PS: 弘十四及其诗歌是本次展览的意外收获,张平大有的铜版画新作因他而起。原本一家子的三人展,扩编为四人展。在我们这个诗画同源源远流长的国度,诗的重要性、诗画之关系毋需赘述。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则最好由诗代劳。在“从湖至海”板块,需要我们全面调度自己的感官,细细品味和享受诗画二者的异迹同趣,及其相互补充、相互加持。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艺术杂货铺——关于大有

一次下乡途中,打算买个清凉油醒神,便和朋友在村头闲逛,终于找到了一家疑似店铺。大日头下,刚踏入店门,只觉眼前一片昏暗。正嘀咕这店到底开还是不开,紧接着听到拉动电线开关的声音,灯光亮起,店家突然从某个旮旯冒出来。店内靠前处是一排L形玻璃柜台,靠墙是高高的货架,玻璃柜里、货架上(包括顶上)以及玻璃柜和货架之间的地上,满满当当全是杂七杂八的物品,红的黄的蓝的,吃的喝的用的,应有尽有。我们顿时精神大振,在里面好一番搜索,除了清凉油,最后还买了许多不曾预料颇为喜欢但携带多有不便的物品。

大有的艺术杂货铺就是这样一个现场,能让人饶有兴致地去探索发现,可以层层翻找,一直扒到你内心最深处。任何人置身其中,别想潇洒地空手而去,总有一款能打动你。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大有的艺术杂货铺就像欧洲的珍奇屋,是尚未分门别类的什锦博物馆。作为现代博物馆的前身,珍奇屋以其有限的空间容纳了无限丰富的收藏:化石、人头骨、龙牙、美人鱼、两个脑袋的羊、会潜水的鹦鹉、鳄鱼的眼泪、女巫的扫把等等,上天入地,无所不包。大有的杂货铺也是热闹异常,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小宇宙,是孕育可能性的实验室,装着武侠小说里各种神奇药物如三尸脑神丹的瓶瓶罐罐,泡着各种草药怪兽的酒如金蝉脱壳酒,骑着独角兽的精灵,一颗失落的星星,一座座迷城……耐心查找,你没准还能翻出失传已久的武林秘籍和年少时的梦呢!

大有《盒子中的天演 之一》 43x25.5x8.5cm 综合材质 2022
大有《盒子中的天演 之一》 43x25.5x8.5cm 综合材质 2022

大有是异想天开的顽童,是随时敢于表演的灵魂歌手,是总能捣鼓出新鲜玩意儿的怪蜀黍,是可以把寻常食材做成大餐美餐的伊尹,是妄想发扬光大太爷爷的“春生堂”空有悬壶济世心的中医粉,是认真游戏的人生玩家。他的艺术杂货铺在我看来,本质上是人类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欲和收集癖的综合表现。大有的杂货铺装的正是我们杂多的人性和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玩心。

简单画画——关于阿籽奶奶

我曾经问李山老师怎么看待阿籽奶奶的画作,李老师的回答迅速而干脆:“她的画是艺术本身”。我认为,奶奶的创作很可证明艺术是人的本能需求,就像渴了就想喝饿了就想吃,女儿刘奕欣的习画过程也是我的判断依据之一。她从小喜欢画画,我们也不教,就让她随意去画,眼见着她自己涂抹着练习着,从最初简单的涂鸦逐渐进化到逼真的刻画。我想,我们的祖先一定也是这样把艺术发展起来的。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最近与友人聊到那只会画画的猪加索(Pigcasso),更让我进一步确信,艺术不只是人的本能,也是宇宙万物的本能——不然,日月星辰如何能如此壮观,花儿如何能开得如此美丽,鸟儿如何能筑巢遮挡风雨,鹦鹉螺如何能长出如此赏心悦目的斐波纳契曲线?以此反观,与其说艺术是人以自然为师学习的结果,不如说艺术原本就是人的本能,就像鸟儿花儿螺儿那样。所以,不得不服博伊斯这位巫师般的人物,他以其天才的直觉作出判断:“人人都是艺术家。”即每个人都有艺术本能,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

房龙说:“如果你能领养一门艺术作为你的义子,你能够,而且必然会得到无限乐趣,你的生活会过得更加充实。”这个说法深得我心,有艺术这么个义子相伴,下半生不就有依靠了?因为艺术是乐子,是能治愈心灵疾病的方子。当然,房龙是一位极为严格的老师,他要求我们“领养”一门艺术后每日练习,精益求精,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显然奶奶出色地执行了房老师的要求,每天认真画画、不断精进。奶奶创作的最可贵之处是她的真诚,如圣马太执笔书写时的那种真挚、庄严和信念,这恰是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

阿籽奶奶《白兰瓜2》  68x68cm 纸本设色 2019
阿籽奶奶《白兰瓜2》  68x68cm 纸本设色 2019
阿籽奶奶《水蜜桃》  68x68cm 纸本设色 2019
阿籽奶奶《水蜜桃》  68x68cm 纸本设色 2019

房龙还说,一个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他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反映自然界,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因此,在通向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我们所有素人需要克服的只是两个长久以来的偏见而已:一,艺术是少数天才,或至少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能从事的;二,素人艺术家通常来自非疯即癫或极度边缘化的人群。如你我般普普通通、再正常不过的阿籽奶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物见——关于张平

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备受诗家和评论家称赞,尤其认为一个“见”字让境界全出。“见”也可作为“现”,不管陶渊明关不关注,南山都笃定地出现在那儿;也不管见不见南山,陶渊明都是“悠然”的。张平之“见”同理,物是一个借口、一个由头。

物见,是物不管人理睬与否都出现在那儿;但只有人们去特别观照时,物才真正被见到。从生存状态出发,海德格尔分析了人与周围事物之间关系的两种状态。就像夏尔丹画中的铜水罐,普通到人们天天在用却不会在意它的存在;工具被使用得越得心应手,就越不为人所注意,这时人和工具就处在“应手状态”。夏尔丹的观察和描绘让铜水罐被刮目相看,或某个工具缺损影响使用时被特别关注,则是“显在状态”。在这一状态中,铜水罐或工具成了观察、思考或研究的对象;张平之“物”也是这样一种对象。

物见,是张平对于物的观察、思考及其所“悟”所“见”。对于物的描绘,是一种“观”,是“又见”,不止一次地“见”。就像屈原对香草芳芷的反复吟咏,就像王阳明执著于格物,张平通过观物来悟人生、观自心,在物中照见了自己。触摸着那些旧货市场淘来的老物件、老沙发座椅,张平感受和想象着它们曾经的主人,作为现在的主人,难免揣测着这些物件未来的主人,唏嘘着这些物件未来的命运,其实是对自身归途的思索。物从来不止于物,从来都是关乎人。张平通过对身边之物的描绘,向我们打开了她的世界。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通过张平的画作,你可以感受到她对这些物的情感甚至物自身的性情——多数质朴而安静,个别有些许张扬、闪耀,或羞怯、沉默——仿佛张平与这些物心心相印。于是,物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主语,物亦有其所见;物见证着张平生活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并呈现给我们。张平观物自见,见我们所未见,我们则通过物之肖像见张平之所见。

张平 《空沙发》 300x120 布面丙烯 2020
张平 《空沙发》 300x120 布面丙烯 2020
《沙发上的影子》 300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沙发上的影子》 300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从湖至海——关于十四诗集及其插图

老早就发明于中国的印刷术,直到15世纪才传入野蛮的欧洲,为欧洲带去了一场知识的革命,更多欧洲人从此读到了廉价的书籍。随之而来的是书籍插图尤其铜版画的兴盛,促进了欧洲绘画和诗歌的结合,出现了大量精彩的诗集插图作品。当然,诗画结合,对于我们中国人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铜版画却曾经是,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发明的铜版画在乾隆时期传入中国,很受皇帝佬儿重视。

像一个顽皮的球,文化的交流对话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时空之间来回弹跳——比如,《易经》启发了莱布尼兹的二进制,二进制开启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成就了今日中国对5G技术的引领,进而中国能为其他国家输送先进的电讯服务——人类社会就在不同文明和思想的来回碰撞激荡中变化发展。所以,虽然诗画结合、诗画同源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但在今天的中国像艺术家张平、大有与诗人弘十四之间这样正儿八经的亲密合作,依然是为数不多和颇有趣味的。铜版画与现代诗有别于国画和古诗,二者的联袂,能否激发出新的可能性?

当然,你也可以只顾当下,直面这些诗和画,观其言,赏其色,任凭它们将你的“眼睛掏空”;或诵于口,闻其声,“我们是这岁月深处的影儿”,“在沉重上才能点燃自由”,“(风)吹着,永久的失落……”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艺术家!看完被治愈了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