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 来势汹汹

2023年5月20日 专题人物

“你有没有想象过很多年以后,当别人想到你时会如何评价?”

 

“他是一个珍贵的人吧。”陈作毫不犹豫地回答。 

 

多年以后,世界会向他证明。

 

不,期待是不久的将来。

 

艺术家 陈作
摄影:董林
服装:單農

艺术家 陈作
摄影:董林
服装:單農

归属感


陈作,1990年生于湖南湘西,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到本科和硕士,他接受了最正统的学院派教育。在33岁到来之时,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正式个展。在这个行色匆匆的年代,比起那些早已成名的90后同辈艺术家,属于陈作的这份瞩目来得并不算太早。他的出场,犹如一匹杀出的黑马,来势汹汹。
算起来,陈作在北京生活已生活了二十年,超过了在老家湘西的时间。故乡成了回不去的他乡,但他乡也没有成为故乡。“我不属于这”,这位来自湘西的小镇青年说道。在他的印象中,故乡是黑色的,树是很重的绿,山不高但一座接着一座。爷爷的家临江,窗户网上常常趴着蜉蝣,一种寿命极为短暂的昆虫,最短的甚至只有一天。死去的时候,它们的翅膀脱落。来北京后,陈作再也没见过这个南方物种,“我在北京待这么久,但骨子里还是个南方人。我不属于这,但是我所有的成长经验和情感羁绊都在这。”
陈作站在北小河1005号院屋顶 2015年
陈作站在北小河1005号院屋顶 2015年

从央美毕业后,陈作和好友们在北小河租了一个由渔场仓库改造而成的工作室,在北京垒起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两年后的一天,陈作突然接到电话:“房子要被拆了。”之后,他辗转火鸡场、罗马湖……经历了北漂艺术家都经历过的不断拆迁搬家。
陈作 来势汹汹
陈作为麦勒画廊个展“林中造屋”布展 2023年
陈作为麦勒画廊个展“林中造屋”布展 2023年

一种努力


拆掉就重建,被否定就再来。陈作在不断寻找一个空间,一个能容纳他想象力、才华和浪漫的空间。于是有了麦勒画廊首次个展的标题“林中造屋”。他在自述中写到:“‘林中造屋’更像是一种理想的未完成式,一种现实之外的真实,一种困境,和一种不适时宜的浪漫和努力。”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左:《少年》(Childish)33.5×24.5 cm  布面油画  2018
右:《冬至》(Winter is Back)  38×46cm 布面油画 2023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左:《少年》(Childish)33.5×24.5 cm  布面油画  2018
右:《冬至》(Winter is Back)  38×46cm 布面油画 2023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脏雪人》(Dirty Snowman)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2-2023
《脏雪人》(Dirty Snowman)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22-2023

《夜入松林》(Nightwalker in Pines) 
110×110cm 布面油画 2019-2022

《夜入松林》(Nightwalker in Pines) 
110×110cm 布面油画 2019-2022



“林中造屋”看似浪漫和抒情的画面底下隐藏着摩擦和残忍的割裂感。在罗马湖,陈作体验过的没有暖气的北京冬天是刻骨铭心的。雪是浪漫的,但总有一种尖锐的冷隐藏在这个很漂亮的夜晚。城中村下雪的夜晚,雪会由于灯光的折射变成粉红色,发暖的红和人体感的冷之间的构成了一种残忍。《脏雪人》是最轻松的一件,但雪却是脏的。月亮悬置在铁窗的后面,又掺杂了一些复杂的苦味。常常出现在陈作画中的狗,是他遛弯时经常能遇见的流浪狗,虽然没有固定的住所和食物,但它们是自由的。陈作敏锐地捕捉到角落里的尊严。其实,在迂回和沉重的画面之下,陈作的敏感和肉身经验才是他的底色。


《野狗》(Wild Dog) 
180×180cm 布面油画 2018-2023

《野狗》(Wild Dog) 
180×180cm 布面油画 2018-2023

《癞皮狗》(Naughty Dog)
 170×125cm 布面油画 2020-2022

《癞皮狗》(Naughty Dog)
 170×125cm 布面油画 2020-2022

如果说罗马湖是陈作的肉身,那东南亚就是他的影子。他对生活的感知,让他理解了高更,更感受到了一种神秘和玄妙的宿命感。柬埔寨暹粒红色的土,巨大的亮和巨大的黑,植物的影子格外重。在楼道邂逅的女孩和与餐厅服务生男孩的奇遇,让他停止了过度的思考和消耗,在接近于写生的创作中捕捉即时的情感,用眼睛和手真诚地观看。

 《何时回来?》(After Gauguin)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5

 《何时回来?》(After Gauguin)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5

《包菜金珠》(Golden Pearls)
 180×240cm 布面油画 2021

《包菜金珠》(Golden Pearls)
 180×240cm 布面油画 2021
陈作 来势汹汹

《卷发金珠》(Golden Pearls of DaMa)
 150×120 cm 布面油画 2021-2022

《卷发金珠》(Golden Pearls of DaMa)
 150×120 cm 布面油画 2021-2022

罗马湖和东南亚是陈作绘画的借口和创作的锚点,“我并非虚空造景,我依然需要某种真实的印象。一个走过的寒冷夜晚,一个我身边的朋友,几条村里踱步的土狗。他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和经验,最终又跳脱出了现实。但陈作绝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画家。他说:“我想在土地上再离开一点。罗马湖,它是漂浮的,但我想在漂浮基础上,再漂浮一点。”

艺术家 陈作

摄影:董林

服装:單農
艺术家 陈作
摄影:董林
服装:單農

叠床架屋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真正进入创作状态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陈作(以下简写为陈):真正去开始想问题,去往里看自己的时候是2018年,从一些肖像开始的。画画的人都知道画人物是最难的。我总是喜欢找难的去弄,一直虚构有挑战的肖像,想去捕捉一种形的变化或者是微妙的组合关系。


《贵妃の爱》(GuiFei の love)25×19cm×120pcs 
木板油画 2019 “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贵妃の爱》(GuiFei の love)25×19cm×120pcs 
木板油画 2019 “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陈作 来势汹汹
《贵妃の爱》(GuiFei の love)局部
《贵妃の爱》(GuiFei の love)局部

Hi:《贵妃の爱》也是用肖像的态度去画芒果?
陈:每一个芒果在果酸和果蝇的催促下会腐烂,将这样的水果丢进垃圾桶的时候会以为这一切都结束了,但某一个生命特征下这并非是结束,所以我的出发点是把它当成肖像去画。我想要它看上去就不是日常。日常中没有一个水果可以保持这样的直立状态,所以在作品中每一个芒果都是肖像式的观看,就好像它有脖子那样。


左:《贵妃の爱 之一》(GuiFei の love Detail)
木板油画 25×19cm 2019
右:《练习》(Study)18×14cm 纸本水彩 2015

左:《贵妃の爱 之一》(GuiFei の love Detail)
木板油画 25×19cm 2019
右:《练习》(Study)18×14cm 纸本水彩 2015

Hi:为什么这组作品你选择的是在木板上画?
陈:因为木板有原始感,而布还是由某种工业生产的织物。木板对油画的触感是很敏感的,它的反应很直接,比如说硬点的毛上去和软点的毛上去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木板可以很好地停留住你任何的痕迹,但因为布很柔软,所以会吃掉一些笔触。木板痕迹的敏感度也是我需要的一部分。

《零号大道》(Y2706 Avenue)120x100cm 布面油画 2018

《零号大道》(Y2706 Avenue)120x100cm 布面油画 2018



Hi:为什么如此关注痕迹?你会迷恋这种反复和叠加的工作方法?
陈:这是很个人的审美的东西。我相信时间在画面上所留下的痕迹和你付出的努力是难以被替代的。总体来说我的工作方法是比较慢的。
《夜行军(杏花)》 200×260cm 布面油画 2022-2023
《夜行军(杏花)》 200×260cm 布面油画 2022-2023

这不代表说我没有制图的能力,我说的能力是一种更有趣的造型,更有意味的形式,更加耐人寻味的色彩。我经常处在一种状态,就是我一会知道怎么画,一会又不知道怎么画。它导致了从A到B就很难直接推演,中间得绕好多圈。B一开始设定的感觉在脑海里和最后完成的时候差别也很大。比如我之前画《夜行军》的中间步行变化的图。因为你老够(抓)不着,老努力去弄这个事,最后就会是破坏和建立的过程,它一定会留下痕迹,这是自然而然的。


《炉旁海鸥》(Yellow Sea)
 140×170cm 布面油画 2021-2023

《炉旁海鸥》(Yellow Sea)
 140×170cm 布面油画 2021-2023

但不是说我为了要痕迹,故意这么去弄。比如《炉旁海鸥》那张中的猫那是一遍就画完了,如果看原作会发现没画完的,眼睛是碳条画,但我觉得它够了,停在那就停在那了。这次有一张没有展出的作品是两棵树,我一直困扰,我觉得这两棵树画得很好,但是要为了那个树去画人,他们之间会有一个关系,你需要把关系调整梳理出来就比较难。
所以我不是一个对于图像制作那么有执行力的人,我的工作都是在这种老想够(抓),老想画得更好的状态里面。所谓的“好”不是大众意义上的,需要自我去定义,但这个定义的过程不是一个提前设定的,还是得去一点点摸索。每一张画是不同的形象、内容、颜色之间的关系,它都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对我来说绘画是关于非常具体的处理。
Hi:“绘画是关于非常具体的处理”的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陈:这和我受的教育背景有关,从附中到大学,这个连续的系统就是要“尽精微,致广大”。美院的系统就是如果你手画不好,你就把手画好,你腿画不好就练习画腿,要补全短板。然后全因素就是从头发到脚,都得处理一遍。比如说脚是松的,但是你要在一个眼睛紧的状况下处理松,这是一个关系的处理。这种教育对我来说是骨子里的影响,我会这样去想问题。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这个过程里,需要画家自己去下判断,要自己面对处理非常具体的东西,比如说可能腿不要了,但不能说你是为了人无我有,非要去这么干,这也不合理。它是在一个推进的过程,你逐渐地选择去松掉一块,然后哪个地方紧,紧到什么位置。我还是比较遵循有一定的绘画的结构性的东西。
Hi:你对图像迂回构建的方法,反而造就了你独特的绘画语言。
陈:我不是那么确定的人。我肯定是想往更轻松、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上走,并非说好像陈作就是一个靠反复堆叠而产生价值的画家。对我来说这只是现在的过程。

《两棵树(青年画家)》
(Two Trees Young Painter) 200×150cm 2021年

《两棵树(青年画家)》
(Two Trees Young Painter) 200×150cm 2021年

这种母题性的创作,比如人和狗、两棵树,我觉得它会产生一种绘画的可能。比如说我改变一个或者四个颜色,是否能和第一张有所区别?它是一种关联的态度。包括我对高更的学习,这种图式其实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美术史的乐趣。如果你能看出来这是从高更那来的,会觉得有一种延续性,有一种时间在里穿梭的感觉。我会画带花环的男孩去模仿毕加索,但毕加索又模仿的谁,从哪得到经验?比如梵高,他从米勒的图像拿了很多造型和构图,去用它的色彩去编写。
我最近特别爱看艺术家早期一点的画,因为你会发现他的犹豫。像毕加索有一阵学劳特雷克,包括塞尚的早期,他特别喜欢巴洛克式的那种造型但画不出来。我特别喜欢努力的去够(抓)的感觉,那种努力其实不是你一辈子都能这样的。有时候你想明白了就不需要那样了。
Hi:所以其实你一开始就把自己设定在美术史的坐标里。
陈:我能说有吗?时间切面太短了,我现在还没到时间可以判定自己厉不厉害或者怎么样,我只是有什么我就做什么。我觉得有那么多画的好的人,那我画不好,我就只能去努力够(抓)。

绘画能谈好坏吗?


Hi:你觉得在整个大的环境下,绘画还有判断好坏的标准吗?
陈:不要求同,我觉得求同是一件危险的事,个体就好。绘画其实是门槛特别低的。我一直专注绘画本身,这是我的专项,我也没有别的形式。我觉得总体来说比较偏保守。目前好像画画也还没怎么画顺,我还是想继续这个事情,但以后怎样很难说。
Hi:从中央美院附中,到本科再到研究生,你接受的是非常严谨的学院派训练。它在你的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会有什么影响?或者说你有没有想过要摆脱它?
陈:为什么要摆脱?当代艺术会时不时挑战观看的经验,但这里面不能反过来推说学院系统就是不好的,你有造型的能力和色彩分辨的训练就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学院或者是什么都不重要,这是非常好的,全世界可能很少再有这样一个地域,可以这么去坚持教育系统。而且绘画不聊好坏是耍流氓的,对吧?放在一个语境下可能成立,但是那个语境到底有没有适合你的土壤,这个事情我一直很怀疑。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陈作:林中造屋”展览现场 麦勒画廊 2023

对造型和色彩的认识和学院的底子,我依然觉得非常重要。你怎么去舍弃掉一部分,你怎么去找到真正属于你的那一部分,是需要时间的。对我来说,我就这样走过来的,为什么要去完全的否定它?当然不是所有都拿过来,你肯定是要有自我选择。
Hi:现在很多90后一代艺术家都有国外艺术教育背景,你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陈:我觉得代际划分,其实对于实践者来说是不存在的。而且所谓的90后,现在实践时间还太短,这个样本太早了,在艺术的维度来说更算不上什么。
陈作 来势汹汹
陈作工作室 (摄影:罗颖)
陈作工作室 (摄影:罗颖)

我和很多去国外留学的朋友会有一些讨论,对画的好坏的判断标准上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绘画在于艺术整个大区域是很小的一块,但是画家就是画家,他很质朴地工作,造型、色彩、节奏、气韵,来来回回就是这些东西。它有没有新的可能?当然有,但是对于讨论绘画边界的问题,我不是很感兴趣。绘画还是关于深度的讨论,它是关于人的,是关于自然人的一个最基础的情感的一种讨论,而这个东西可能在这个时代会变得重要,因为我们已经难以抓住一些相信的东西,大家开始处在一种很慌张的状态里,当然我也很慌张。
Hi:过去的一些残酷的肉身经验给你提供了很多绘画养分,但是之后你的生活可能会变得舒适起来,至少以后的冬天都会有暖气了。
陈:展览完第二天我就在想这个事,我是想到这种具体的转变,比如我现在跟你们说罗马湖怎么样,东南亚怎么样,好像有个锚点。那个锚点如果一旦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的时候,我该用什么说辞呢?以后画什么?那种感情还是真的吗?所以我觉得树挪死,人挪活,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困境,这个困境真的伤害到我的话,我会选择离开,换个环境。不一定要天天那么严肃,但这个还是底子,你就是那样的人,但表象的东西如何再剥离这一层,把自己削弱一点,把自我再减少一点,那样可能更加的艺术。
Hi:有考虑过接下来的创作会是什么面貌吗?
陈:这次展览的那张“猴子”的作品其实是关于接下来一组画的序曲,我想把自己再推远,把感觉再放大一点。
《满月》(Bad Moon) 布面油画 38×46cm 2018
《满月》(Bad Moon) 布面油画 38×46cm 2018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