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开 时间的帷幕下,空落落中又别有充实

作者:郑啸川 2020年5月10日 专题人物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当人们触碰内心世界的外沿时便形成了诗歌。当李继开窥探自己的内心,笔下流出诗歌,还绽放出绘画。无论是作画还是写诗,他都是从非常个人的角度出发,是一种体验式的创作,如同他的文章一样,细水长流,波澜不惊,却有一种隐忍的力量润物细无声。
艺术家 李继开 
艺术家 李继开 
绘画承载思考,汇成习惯
自画像式的少年形象贯穿了李继开多年的创作,迷惘而慵懒。以少年为轴心,他又在画面中延展绘制出各色风景,有城市、有荒野、有乡村。他的绘画深受童年邮票收藏的影响,有种土油画与当代艺术的杂糅感,从旧中生发出新。色调整体偏灰暗,正是他真实气质的自然体现。对生活有反省,对岁月有疑惑。他觉得,人生最终是一个悲剧,一切美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他更加认同的是,自己是一个在时代中被裹挟着前行的人。

李继开一度被称为“70后”绘画的代表人物,画面中满是深深的时代烙印。他总结“70后”绘画比较关注自我,自怜自爱,普遍有种感伤。画中一再出现的迷茫小人是他自己的投射,也是对周遭环境的回应。有了小孩之后,李继开时常会从小孩的成长中看到自己幼年的记事。截然不同的时代充满了变数,两代人的成长犹如云泥之别。这其中的观察和思考带给他的体验远大于绘画语言的实践。绘画语言之于李继开而言更多是自我的习惯,承载以日常的思绪,想要脱离创作套路的桎梏。

跟大多数创作者一样,李继开不想被某一种风格所限,也不被他人眼光所限,追逐着一种随心所欲的终极自由。有时遇到现实的困扰或者是能力的瓶颈时,他往往会回到自我本身,比如以他的方式进入去描绘一个静物,探索能否生成更多的可能性。数十年如一日,他在自我磨炼的过程中,将所看和所接触的一切融会贯通。
 
李继开 时间的帷幕下,空落落中又别有充实
李继开 时间的帷幕下,空落落中又别有充实
李继开 时间的帷幕下,空落落中又别有充实
李继开 时间的帷幕下,空落落中又别有充实
李继开个展“时间的帷幕”现场
李继开个展“时间的帷幕”现场
站在时间的两端
被裹挟着前行,有如此次不曾料想的封城经历。生于成都,在川美学习,但李继开选择在武汉生活和工作,现在湖北美术学院教书。2020一开年,近六十天没有出小区,于他而言是极为难得的体验。他平时都很少持续在大武汉待上两个月以上,总是提起行囊就踏上远方的旅途。在不可抗的外力因素下,李继开彻底过上了一种单纯的日子。家里无线出了故障,靠着手机热点偶尔上网,更多的时间就是看书、画画、写文章、看电影。生活中的零碎被最大范围地压缩,时间的帷幕下是空落落中又别有一番充实。
 
《时间的帷幕》是李继开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他写道“最终其实日子还是像草一片一片地被割掉了,散乱的草很快就变枯干,日子过去了象是投了水一样,不知踪影。”年前与他聊起“时间”,他说时间就是遗忘,但有能力的人可以站在时间的两端清晰地感受。此次封城,于他也许是一次清晰感知时间和生活本身的经历。他有一首诗中写道,“记忆闪现的虚无/从夏末到深冬/从想像到现实/我不能去想像这是个假像/如同不能去想像你/从外部看过去/解决掉/解决掉时间与空间/解决掉无知觉的自我。”从外部走进内心,从想象到感知,内心的感知才是体验派创作的缪斯。李继开总觉得,如果缺乏对于生活的认知,没有积蓄足够的精神强度,不管是文字还是绘画,都会流于俗套。
李继开《抱石头的人》60×5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抱石头的人》60×5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巨人》205.5×185.5cm 布面丙烯 2019
李继开《巨人》205.5×185.5cm 布面丙烯 2019
李继开《播种者》60×4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播种者》60×40cm 布面丙烯 2018 
绘画承载不了太多叙事性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的绘画中有叙事性吗?
李继开(以下简写为李):早些年的时候叙事性比较强的,现在也有一些,但绘画本身承载不了太多的叙事性,除非是主题性绘画的。如果只是关于心灵感受的话,更多是一种爱谁谁的状态。
    
Hi:创作前会打草图吗?
李:以前会,现在更多是从笔墨和形象本身出发,在涂抹的过程中,任凭感觉发展下去。不同于当代艺术中很多图像化的表达,我很少使用现成的图像作为素材,在画画过程中没有任何参照,让画面本身形成一种结构,再引导着自己走。

Hi:也就是说出产的内容是完全原创的。
李:对,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我也尝试过照着图片画,但就是不满意,难以进行下去。还试过用投影解决形的问题,尽管出来的形很精确,仍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现在就很明确,我有自己的工作方法,也能覆盖我的需求。
 
Hi:现在在湖北美院教书,教书跟创作会矛盾吗,是否需要抽离出一些状态去做另外的事情?
李:不是很矛盾,教书本身不会影响,但体制内的状态跟精神自由的抒发与探索肯定矛盾。特别是在进入中年以后,尤其是在经济下行,艺术市场变得不好的时候。
 
李继开《大鱼》30×2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大鱼》30×2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安慰》40×4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安慰》40×4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怀抱》70×6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怀抱》70×60cm 布面丙烯 2018
绘画源于习惯,文字更有共鸣
Hi:写诗跟绘画创作之间会有影响吗?
李:也不能说影响吧,都是表达,但是文字的表达跟绘画肯定不一样,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都是源于我个人的状态、感受和思考。绘画是我的职业,也是专业,画家坐在画架面前感觉到很舒服,漫长的时间形成了一种习惯。而文字的表达可能更能引起广泛共鸣,也更容易表述时间的影响。
 
Hi:写诗以外还有什么爱好?
李:少年时期到现在很多爱好一直都保持,比如收藏,收藏以外的大部分爱好可能都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比如看电影、听音乐、看书。近些年不断探访祖国大地的古迹,人迹罕至的地方。

Hi:什么样的收藏?
李:比较杂,凡是跟艺术相关的都有收藏,比当代的、古代的、国内的、国外的都有。我属于不太专业,但很“博爱”的类型。我觉得收藏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使然,要想做专业就得投身进去,要想特别专业,就要成为一个交易者,那就不是单纯的爱好这么简单了。
 
Hi:收藏的渠道是什么?
李:自己本身就是画画的,如果喜欢朋友的作品,可买可交换。我也在画廊和拍卖行买过。但不太专业,一阵一阵的。不专业反而心态比较好,没有市场行为的焦虑感,纯粹是消费性行为,因为认同和喜欢,当然能升值最好。更多的是一种情节,像是对某一类型艺术的爱好。比如我是川美的,碰到90年代川美的创作,在我觉得性价比较高的情况下都会买。虽然市场上不可能一定认可,但那段时间川美流行的风格却是我青春时期的见证,对我个人很有意义。
 
李继开《场景No.3》180×20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李继开《场景No.3》180×20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李继开《场景No.2》 180×20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李继开《场景No.2》 180×20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深受影响的偏离者
Hi:川美对你的影响大吗,或者说广义上的四川画派?
李:还是蛮大的,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在川美度过,川美区域的艺术认知完全决定了我当时的艺术面貌。但我又很难客观地评述我们那个阶段的川美,我自己可能还是一个偏离者,不太像当时川美人的创作模式。我的创作模式比较松散和尊重自我,其实就跟诗歌的表达一样,我首先尽量有感而发,而不太喜欢以系列为单位重复图式。
   
Hi:在你的作品中似乎可以有一种旧时宣传画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李:对,其实就是所谓土油画的影响,50年代刚建国的邮票审美对我影响很大。我从一年级就开始集邮,新中国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邮票的图像制版工艺不同,审美也不一样,到七十年代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中审美趣味的变化,潜移默化了我的视觉经验。
 
Hi:有人称为“70后”绘画的代表,你眼中的“70后”绘画是什么样子?
李:我觉得是一个过渡时期。“60后”受集体主义的影响很大,有一种对抗体制的意识形态,“80后”是理想主义盛行的时期,“90后”则是市场经济启动的转型时期,开始进入到互联网时代。而“70后”则是承上启下,他们真正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在市场经济时期开始艺术实践,普遍有一种感伤的情绪,比较关注自我,自怜自爱,又没有那么多明显的特征。

Hi:现在的绘画风格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
李:其实我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还不是特别满意,不像一些“60后”艺术家经过漫长的挣扎后确定了一个图式作为自己强有力的艺术风格延续下来。我觉得自己一直在游荡中。作品的个人气质和画面中小男孩的形象确立下来应该是2000年初,当时我还在读研。一路走来还是有很大的变化,有时往前冲一点,有时往回缩到中国现代美术的启蒙时期。我倒不忌讳这些,都是营养和资源,很多新也是在旧中生发出来的。
 
Hi:在陶瓷碎片上做画是怎样的机缘?
李:对陶艺的爱好一直都有。2010年左右,我回重庆时在一个朋友工作室待了半个月,他是陶艺系的老师,由此将这个爱好落地,有了实践的经验。回到武汉以后我就采购了全套的工具。但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做了很多器物之后,觉得用一种粗糙的方式可能更符合自己,想把绘画放进去。因为做器物或者釉色肯定不是我的强项,我也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工艺者,觉得其中有很大的空间。后来我选择最直接和粗糙的方式,就是在泥巴上面绘画,这也跟我以前的经历有关。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工地,尤其像武昌这种老城区,曾经的工地里经常会出土瓷片,还是古董级别的。那种碎片感,一方面可以承载我速写性质的绘画,一方面又很永恒,除了怕摔以外很结实,也能保存很久。我感觉在陶或瓷上,不管是画还是刻,还是其他综合的方式,都能造成其他材料达不到的效果,更不要说烧制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很有意思。
 
李继开《场景No.1》180×20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李继开《场景No.1》180×20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7
李继开《沉睡的人》 70×80cm 布面丙烯 2018 
李继开《沉睡的人》 70×80cm 布面丙烯 2018 
忠于自己,四十而不惑
Hi:成为父亲之后在创作上有什么变化吗?
李:以前觉得会有变化,后来发现只是在生活上有变化,更忙乱了,自己不知不觉成了一个需要照顾和教导别人的角色,但在创作上面并不一定。曾经觉得有个小孩的形象作为储备,会生发出更多的视觉资源,但我并非从图像出发,更多是情感上面有变化,所以视觉上没什么影响。
 
Hi:画面中小男孩的形象,是更接近于你,还是你的孩子,或是你父亲?
李:相比之下应该更接近于自我吧。

Hi:你觉得自己现在还是孩子吗?
李:但我现在有自己是什么样就保持什么样的勇气,已经过了那种对自己有疑惑,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的阶段。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